..续本文上一页在尝试着要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更有价值。在禅坐中,你将会发现所有的念头,都是毫无价值的。
我们要深深体会到,所有思考的本身就是苦,或者说是不知足。所谓的“苦”,不只是一般的苦楚,也表示着不知足。“苦”是一个含义深邃的字眼,而且包含着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即使是最令人感到快乐的事物也是“苦”,因为是“无常”啊!在禅坐中,我们不知足的思惟模式会变成非常清晰,因为我们一直坐在此处,虽然一心想要集中精神,却是在胡思乱想。
借着个人的体验,我们得以深入“无常”、“苦”和“无我”的观照。这“三法印”的观照,除非人们自己努力去体会,否则是无法明了的。这些美好的字眼,或许你们会觉得有些熟悉,但是,只有借着内在直接的认知,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它们。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体会到,却无法随时都保持观照力。
我们也是时时刻刻在死亡,但是,我们却完全不在意。若要体会这一点,则需要有正确的观照力,这正是我们试着经由禅修而学习的重点。我们要仔细观察,把思绪的缺陷视为与生俱来的本性。
我们所有人都能够体验实相--万法的本来面目--如果我们扩展对万法的识见,就能够如实地体验到实相。虽然,我们能够体会佛陀说法的内容,但是还必须要深入探讨其涵义。如果我们只是在那里坐着,而心里面想着:“但愿我的念头能够休止。”“但愿我能够至心专注。”“但愿这件事不会很困难。”“但愿我的右腿不会那么痛。”这些都是没有用的。那些都只是梦想,都只是希望。如果想要通达我们苦厄的根源,就不能单单只靠梦想和希望。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佛陀曾说,众生都患有疾病,而佛法就是治病的药。因此,有时佛陀被称为大医王。但是在服用任何药的时候,如果只是知道这药物,或者是唱念药物的名称,是没有用处的。唱念药名这种方法,从几千年前一直做到现在。让我们停止唱念药名赶快服下药丸吧!一旦我们了解两者的差异,就知道这不是很困难的。
当我们持续地端坐一处,心灵很快就会有不愉快的感觉浮现,乃至于想要拒绝或不想再坐。心灵立刻会有这些念头:“我不喜欢静坐,这真是很不舒服。我不想就这样坐十天,我需要一张椅子。”“为什么要如此般地静坐?真是愚蠢!”或者是:“这真是不值得!禅修完全不值得我这么受苦!”心灵中这般的念头,会一直浮现。心灵有能力告诉我们任何事,谈论任何主题,而且能看到主题的各个层面。心灵的谈论技术是公认的,它可以先谈论某一主题的优点,然后回过头来议论相反的观点。任何心灵都能做到的,我们的心灵也能够轻易地做到。
禅坐时不要有这些念头:“我不喜欢禅坐,我的右腿、背部、颈部--或者无论是哪里--真是非常的不舒服!”不要这么想,要将感受的浮现,当作通往“观”的另一条路。感觉,是我们生命的基础。感受是借由我们的感官和外境的接触所产生的反应。我们眼能见、耳能闻、舌能尝、鼻能嗅、身能触,当然,我们还能够思考(佛陀将思考的过程当作第六识,我们有时也将念头当作第六识)。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眼盲,世界将会以不同的面貌向我们呈现;如果我们耳聋,我们的世界也会完全不同;其他的感官失去作用也是如此。但是,现在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完好的,我们借由这些感官接触,从接触中产生感受。那是无法避免的,我们无法不接触。阿罗汉也有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三受。每个人都有这三受,其中的不苦不乐受,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不足、心灵还无法专注,所以不容易察觉。但是对于乐受,我们就清楚地知道,我们沉迷于其中而且尝试用种种方法不让乐受消失。我们整个世界的经济导向,就是创造种种的乐受,令人们想拥有更多的欢乐。如果每个人都拒绝欢乐,大部分经济将会因此而垮掉。乐受是借由风扇、冰箱、热水、冷水、各种食物与舒适的床褥等等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事物所引发。
感受是每个人都有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它们总是相续不断地浮现。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努力想要抓住种种的乐受,而去除种种的苦受。我们在为不存在的理由而奋斗,因为这是不可能达成的,没有人能够保有种种乐受,也没有人能够永远地免除种种苦受。当一个人逐渐老化--你们之中有些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身体比从前出现更多的病痛--无人能够免除,这是自然的定律。死亡是必然的,而且时常与非常不愉快的感觉相连接。但是这些苦受,不是专属于晚年和死亡的。最年轻、最强壮的人,也会遭受肉体和精神方面的苦。
如果有决心静坐片刻,最后终将发现,我们不再想要逃避苦受,而且不再想要抓住乐受(或许只有在禅坐这段期间),这样我们就已经在探索自我的路上迈开了一大步。静坐的时候,观照着苦受的浮现--大多数人都会有苦受出现,这是深入觉察我们自身反应的另一种方法。每个人都想要改变苦受、远离苦受。我们都会尽快地移动身体来免除苦受,这是一种自发的、反射的动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种种排除苦受的方法,包括逃避令我们感到受苦的人、排除造成苦受的原因、不去面对苦受而去责备别人,或者说:“你看,苦受来了。它会停留一阵子,也将再度消失,一样不会留下什么。如果能够更仔细地观察苦受,就表示能够专注心灵,而非只有反应。”
这些趋乐避苦的反应,就是我们不断在生死轮回中徘徊的理由。轮回本身没有方向性,是一种循环的运动,我们找不到出去的路。它就像是旋转木马,没有出入口--我们一直不断地、永无休止地循环,要试着保有欢乐,试着免除痛苦。只有观照着感受而不产生反应,才是离开这旋转木马的唯一出口。如果我们能在禅坐中学习到,即使是片刻,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复习,就能够得到莫大的益处。
一分关照生起一分平静
每个人在他们的一生当中,都会有一些不愉快的经验。人们常常说着我们不想听到的话,做着我们不希望他们做的事。人们不赏识我们、不爱护我们、不称赞我们。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人们往往走开;当我们想要他们走开的时候,却总是挥之不去。这些是每个人都曾经历的事,佛陀本身也不例外。只是,当他处于产生苦受的情形时,能够不产生反应。
对于感受,所需要的只是专注。所以当身体因为比平常坐得更静止、更久,而有不舒服的感受浮现时,不要怪罪任何事,或责备任何人。感受的浮现,其实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这些只是生生灭灭的感受,只要看着而且明白就行了。除非你回过头来,看着苦受并且不讨厌它,否则你将无法有所改变。这种体会,无论如何至少要有一次。最理想的情形,是明了种种苦受不过是感受而已。因为苦受并非我们的索求,所以我们也不需要拥有。我们并没有要求受苦,为什么会认为苦受是我们的呢?
除非我们了解到,当这些感受浮现的时候,在我们的心灵中发生了什么事,否则我们将一再地重复过去建立的习惯模式。我们不断地思考,一再地反应,形成心灵运作的固定模式。像汽车来回地走在泥泞的道路上,路上的凹痕就越来越深了,在我们心灵中也发生着相同的事情。这凹痕越来越深,直到最后,车子陷在其中不得出离,根本无法向前行驶。
观察心灵对苦受所产生的反应,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一种因缘际会。不要抱持所谓合理化的说法:“静坐对我、对血液循环是有害的,医生总是叮咛我,教我不应该这样静坐。”事实并非如此。只要观察心灵的反应,就会发现,心灵是聪敏而有能力,能做任何事情的。我们称心灵为一位魔术师,这是一个很恰当的字眼,他似乎能把兔子从任何的帽子里抓出来。心灵总是可以使事情合理化,令人感到自己永远是正确的而别人都是错的。
我们借由禅坐所学习的,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为建立于“自我”基础上的观点进行辩护。因为我们有这个“自我”、“我”的妄想,所以我们全部的观点和意见,都染上了“我”的色彩。因此,这些已经不能够也不可能成为别的东西了。如同从涂上红色的窗户看出去,户外每件东西都变成了红色的。
当我们借由禅修开始了解心灵及其反应时,就比较能够接受当我们抱持某种观点的时候,世界上其他数十亿人也各有不同的看法。怎么可能只有我们是正确,而另外数十亿人全部都是错误的呢?我们为某种观点辩护,有时候可能是合理的,但是合理的也只是和我们自己有关的部分而已。唯一心灵能够全然、完整正确的是阿罗汉,因为阿罗汉已经没有了“我执”的迷惑。
所有这些步骤,都是获得“观”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用在专念于呼吸之时,而是用在心灵对感受或思考产生反应的时候。每一片刻都能用来获得观照,而能够感受到平静。一分观照生起一分平静。当我们明了之后,就不再需要花心思注意种种念头,念头的去除变得较为容易。当我们明了之后,就再也不必对感受产生反应,反应的去除也就更为容易了。一分平静也创造一分观照,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佛陀的教导正是逆着我们自己本性之洪流,所以是很不容易了解的,只有受过锻炼的心灵才有能力明了。通常心灵会如此反驳说:“这不过只是另外一种消遣而已,不会有任何结果的。”要在自己内心深处,如实体会佛陀的言说,需要比一般更为平静、专注的心灵,同时已经了解心灵本身,只是生生灭灭的现象。
以上所说的都能够在静坐--并且专注观察呼吸的同时发生。
“止”与“观”,是以“观”为目标,而“止”是方法。只要心灵不平静就会有波浪,会有喜好和厌恶的波浪,而这些波浪阻碍了我们的视线。在扬起涟漪的池塘中,是看不清楚自己的面容的,能够照人面容的水面必须是平静无波的。同样地,心灵也必须平静无波,浮现的影像才能够清晰,我们才能看清并且深入了解。
“经行禅坐”同样也是正确的方向。当我们真的变得相当专注,即使不停地在运动,平静的心灵也会油然而生。如果有了思绪浮现,就能借以了解我们的心灵究竟在做些什么。
想要了解心灵究竟在做些什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给念头一个称谓。我们能够在禅坐中做到,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任何人只要有意愿,就能将“贪欲”或“憎恨”的念头去除,这是一种净化自己的方法,心灵的平静正是依赖着净化。借着观照及认识自我,也能有净化的作用。所有念头的称谓,正说明着我们心灵的内容。在禅坐中所有的称谓和念头,全部需要去除;在日常生活中无用处的、拙劣的念头都必须摆脱。一旦我们能够做到,净化才可能开始。
清净之道,将带领我们迈向所有苦厄的终点。
《禅与自在解脱 第四章 止与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