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嘗試著要讓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更有價值。在禅坐中,你將會發現所有的念頭,都是毫無價值的。
我們要深深體會到,所有思考的本身就是苦,或者說是不知足。所謂的“苦”,不只是一般的苦楚,也表示著不知足。“苦”是一個含義深邃的字眼,而且包含著我們所經曆過的一切。即使是最令人感到快樂的事物也是“苦”,因爲是“無常”啊!在禅坐中,我們不知足的思惟模式會變成非常清晰,因爲我們一直坐在此處,雖然一心想要集中精神,卻是在胡思亂想。
借著個人的體驗,我們得以深入“無常”、“苦”和“無我”的觀照。這“叁法印”的觀照,除非人們自己努力去體會,否則是無法明了的。這些美好的字眼,或許你們會覺得有些熟悉,但是,只有借著內在直接的認知,才能夠真正地了解它們。雖然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體會到,卻無法隨時都保持觀照力。
我們也是時時刻刻在死亡,但是,我們卻完全不在意。若要體會這一點,則需要有正確的觀照力,這正是我們試著經由禅修而學習的重點。我們要仔細觀察,把思緒的缺陷視爲與生俱來的本性。
我們所有人都能夠體驗實相--萬法的本來面目--如果我們擴展對萬法的識見,就能夠如實地體驗到實相。雖然,我們能夠體會佛陀說法的內容,但是還必須要深入探討其涵義。如果我們只是在那裏坐著,而心裏面想著:“但願我的念頭能夠休止。”“但願我能夠至心專注。”“但願這件事不會很困難。”“但願我的右腿不會那麼痛。”這些都是沒有用的。那些都只是夢想,都只是希望。如果想要通達我們苦厄的根源,就不能單單只靠夢想和希望。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佛陀曾說,衆生都患有疾病,而佛法就是治病的藥。因此,有時佛陀被稱爲大醫王。但是在服用任何藥的時候,如果只是知道這藥物,或者是唱念藥物的名稱,是沒有用處的。唱念藥名這種方法,從幾千年前一直做到現在。讓我們停止唱念藥名趕快服下藥丸吧!一旦我們了解兩者的差異,就知道這不是很困難的。
當我們持續地端坐一處,心靈很快就會有不愉快的感覺浮現,乃至于想要拒絕或不想再坐。心靈立刻會有這些念頭:“我不喜歡靜坐,這真是很不舒服。我不想就這樣坐十天,我需要一張椅子。”“爲什麼要如此般地靜坐?真是愚蠢!”或者是:“這真是不值得!禅修完全不值得我這麼受苦!”心靈中這般的念頭,會一直浮現。心靈有能力告訴我們任何事,談論任何主題,而且能看到主題的各個層面。心靈的談論技術是公認的,它可以先談論某一主題的優點,然後回過頭來議論相反的觀點。任何心靈都能做到的,我們的心靈也能夠輕易地做到。
禅坐時不要有這些念頭:“我不喜歡禅坐,我的右腿、背部、頸部--或者無論是哪裏--真是非常的不舒服!”不要這麼想,要將感受的浮現,當作通往“觀”的另一條路。感覺,是我們生命的基礎。感受是借由我們的感官和外境的接觸所産生的反應。我們眼能見、耳能聞、舌能嘗、鼻能嗅、身能觸,當然,我們還能夠思考(佛陀將思考的過程當作第六識,我們有時也將念頭當作第六識)。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眼盲,世界將會以不同的面貌向我們呈現;如果我們耳聾,我們的世界也會完全不同;其他的感官失去作用也是如此。但是,現在我們所有的感官都是完好的,我們借由這些感官接觸,從接觸中産生感受。那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無法不接觸。阿羅漢也有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叁受。每個人都有這叁受,其中的不苦不樂受,因爲我們的注意力不足、心靈還無法專注,所以不容易察覺。但是對于樂受,我們就清楚地知道,我們沈迷于其中而且嘗試用種種方法不讓樂受消失。我們整個世界的經濟導向,就是創造種種的樂受,令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歡樂。如果每個人都拒絕歡樂,大部分經濟將會因此而垮掉。樂受是借由風扇、冰箱、熱水、冷水、各種食物與舒適的床褥等等能夠滿足人的需求的事物所引發。
感受是每個人都有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它們總是相續不斷地浮現。絕大多數人窮其一生都努力想要抓住種種的樂受,而去除種種的苦受。我們在爲不存在的理由而奮鬥,因爲這是不可能達成的,沒有人能夠保有種種樂受,也沒有人能夠永遠地免除種種苦受。當一個人逐漸老化--你們之中有些人可能已經注意到了--身體比從前出現更多的病痛--無人能夠免除,這是自然的定律。死亡是必然的,而且時常與非常不愉快的感覺相連接。但是這些苦受,不是專屬于晚年和死亡的。最年輕、最強壯的人,也會遭受肉體和精神方面的苦。
如果有決心靜坐片刻,最後終將發現,我們不再想要逃避苦受,而且不再想要抓住樂受(或許只有在禅坐這段期間),這樣我們就已經在探索自我的路上邁開了一大步。靜坐的時候,觀照著苦受的浮現--大多數人都會有苦受出現,這是深入覺察我們自身反應的另一種方法。每個人都想要改變苦受、遠離苦受。我們都會盡快地移動身體來免除苦受,這是一種自發的、反射的動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種種排除苦受的方法,包括逃避令我們感到受苦的人、排除造成苦受的原因、不去面對苦受而去責備別人,或者說:“你看,苦受來了。它會停留一陣子,也將再度消失,一樣不會留下什麼。如果能夠更仔細地觀察苦受,就表示能夠專注心靈,而非只有反應。”
這些趨樂避苦的反應,就是我們不斷在生死輪回中徘徊的理由。輪回本身沒有方向性,是一種循環的運動,我們找不到出去的路。它就像是旋轉木馬,沒有出入口--我們一直不斷地、永無休止地循環,要試著保有歡樂,試著免除痛苦。只有觀照著感受而不産生反應,才是離開這旋轉木馬的唯一出口。如果我們能在禅坐中學習到,即使是片刻,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複習,就能夠得到莫大的益處。
一分關照生起一分平靜
每個人在他們的一生當中,都會有一些不愉快的經驗。人們常常說著我們不想聽到的話,做著我們不希望他們做的事。人們不賞識我們、不愛護我們、不稱贊我們。當我們需要的時候,人們往往走開;當我們想要他們走開的時候,卻總是揮之不去。這些是每個人都曾經曆的事,佛陀本身也不例外。只是,當他處于産生苦受的情形時,能夠不産生反應。
對于感受,所需要的只是專注。所以當身體因爲比平常坐得更靜止、更久,而有不舒服的感受浮現時,不要怪罪任何事,或責備任何人。感受的浮現,其實沒有什麼好抱怨的,這些只是生生滅滅的感受,只要看著而且明白就行了。除非你回過頭來,看著苦受並且不討厭它,否則你將無法有所改變。這種體會,無論如何至少要有一次。最理想的情形,是明了種種苦受不過是感受而已。因爲苦受並非我們的索求,所以我們也不需要擁有。我們並沒有要求受苦,爲什麼會認爲苦受是我們的呢?
除非我們了解到,當這些感受浮現的時候,在我們的心靈中發生了什麼事,否則我們將一再地重複過去建立的習慣模式。我們不斷地思考,一再地反應,形成心靈運作的固定模式。像汽車來回地走在泥濘的道路上,路上的凹痕就越來越深了,在我們心靈中也發生著相同的事情。這凹痕越來越深,直到最後,車子陷在其中不得出離,根本無法向前行駛。
觀察心靈對苦受所産生的反應,這是一種正確的態度、一種因緣際會。不要抱持所謂合理化的說法:“靜坐對我、對血液循環是有害的,醫生總是叮咛我,教我不應該這樣靜坐。”事實並非如此。只要觀察心靈的反應,就會發現,心靈是聰敏而有能力,能做任何事情的。我們稱心靈爲一位魔術師,這是一個很恰當的字眼,他似乎能把兔子從任何的帽子裏抓出來。心靈總是可以使事情合理化,令人感到自己永遠是正確的而別人都是錯的。
我們借由禅坐所學習的,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爲建立于“自我”基礎上的觀點進行辯護。因爲我們有這個“自我”、“我”的妄想,所以我們全部的觀點和意見,都染上了“我”的色彩。因此,這些已經不能夠也不可能成爲別的東西了。如同從塗上紅色的窗戶看出去,戶外每件東西都變成了紅色的。
當我們借由禅修開始了解心靈及其反應時,就比較能夠接受當我們抱持某種觀點的時候,世界上其他數十億人也各有不同的看法。怎麼可能只有我們是正確,而另外數十億人全部都是錯誤的呢?我們爲某種觀點辯護,有時候可能是合理的,但是合理的也只是和我們自己有關的部分而已。唯一心靈能夠全然、完整正確的是阿羅漢,因爲阿羅漢已經沒有了“我執”的迷惑。
所有這些步驟,都是獲得“觀”的方法,這些方法不是用在專念于呼吸之時,而是用在心靈對感受或思考産生反應的時候。每一片刻都能用來獲得觀照,而能夠感受到平靜。一分觀照生起一分平靜。當我們明了之後,就不再需要花心思注意種種念頭,念頭的去除變得較爲容易。當我們明了之後,就再也不必對感受産生反應,反應的去除也就更爲容易了。一分平靜也創造一分觀照,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佛陀的教導正是逆著我們自己本性之洪流,所以是很不容易了解的,只有受過鍛煉的心靈才有能力明了。通常心靈會如此反駁說:“這不過只是另外一種消遣而已,不會有任何結果的。”要在自己內心深處,如實體會佛陀的言說,需要比一般更爲平靜、專注的心靈,同時已經了解心靈本身,只是生生滅滅的現象。
以上所說的都能夠在靜坐--並且專注觀察呼吸的同時發生。
“止”與“觀”,是以“觀”爲目標,而“止”是方法。只要心靈不平靜就會有波浪,會有喜好和厭惡的波浪,而這些波浪阻礙了我們的視線。在揚起漣漪的池塘中,是看不清楚自己的面容的,能夠照人面容的水面必須是平靜無波的。同樣地,心靈也必須平靜無波,浮現的影像才能夠清晰,我們才能看清並且深入了解。
“經行禅坐”同樣也是正確的方向。當我們真的變得相當專注,即使不停地在運動,平靜的心靈也會油然而生。如果有了思緒浮現,就能借以了解我們的心靈究竟在做些什麼。
想要了解心靈究竟在做些什麼,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給念頭一個稱謂。我們能夠在禅坐中做到,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任何人只要有意願,就能將“貪欲”或“憎恨”的念頭去除,這是一種淨化自己的方法,心靈的平靜正是依賴著淨化。借著觀照及認識自我,也能有淨化的作用。所有念頭的稱謂,正說明著我們心靈的內容。在禅坐中所有的稱謂和念頭,全部需要去除;在日常生活中無用處的、拙劣的念頭都必須擺脫。一旦我們能夠做到,淨化才可能開始。
清淨之道,將帶領我們邁向所有苦厄的終點。
《禅與自在解脫 第四章 止與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