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與自在解脫 第五章 四善知識
我們心靈中有四位善知識,它們隨時等待著我們的邀請。但是,我們同時也有五位惡知識,它們隨時准備跳出來阻礙我們,它們從不休息(見第六章)。問題在于我們從不盡心盡力去克服惡知識,也不全心全力長養善知識。長養心靈的善知識,是一件自然而且明智的事情。然而人們的心靈,卻缺乏明辨善、惡知識的能力。
我們的善知識,就是四梵行:慈愛(loving kindness)、悲心(compassion)、隨喜(joy with others)與平靜(equanimity)。我們必須在自己的心中找尋到這四位善知識。當我們發現自己心中缺少這些善知識,就該知道這是一種缺憾,並開始爲它們的加入而努力。
慈愛
文字是危險的,它們能夠帶來一種常恒不變的幻象。我們從小就以文字灌輸知識,但是,它們充其量只不過是觀念而已,不是真實的。想象一條河流:“河流”這個詞並不能表達出流水的真實,“河流”這個字眼是靜態的,而流動才是河流的屬性特征。“慈愛”也是相同,除非從心裏流露出,否則慈愛是不存在的。字面上的慈愛是無意義,不值一提的。字面上的“慈愛”並沒有任何意義,如同字面上的“河流”只是一種描述,人們必須透過經驗才能真正知道什麼叫做河流。如果你告訴小孩子“河流”這個詞,他不會明白你在說什麼。不管這孩子是否認識字。但只要把他的手放在水裏,讓他感覺到水的流動,那麼這孩子就會知道河流是什麼了。
慈愛也是相同,詞語本身是無意義的。只有當你從內心感覺到慈愛的流動,才會知道佛陀在這麼多經典中說法的內容。也只有我們理性與感性的心靈結合在一起,生命才能夠圓滿。如果一個人只憑著感性的心靈來生活,就會流于情緒化而容易犯錯。情緒化意味著對每件事物都起反應,而那是沒有用的。理性的心靈本身就是公正,人們可以借由理性來理解每件事物的內容。然而,如果一個人只善于理解,他可能會有高超的智力,但是感性的心靈卻毫無成長。可知理性與感性的心靈,二者必須相輔相成。一個人除了能善于理解之外,還要能善用自己的情緒,如此就能帶來內心平靜與和諧的感覺。
“慈愛”或“愛”--無論字面上對你是否有意義--並不是一種與親密愛人相處而産生的情緒,或是因爲與家人小孩同聚一堂,或是因爲有一位非常值得愛的人。這種“愛”也與功利主義或是本能反應完全無關。實際上,每個人都能夠流露出慈愛。愛自己的孩子並不是很困難,大多數人都做得到。愛自己的父母也不是多麼困難,除了少部分人之外,大多數人也都做得到。但是這些都不是“慈愛”的實義。
佛陀談到有關慈愛的意義時,他提到慈愛必須是對一切衆生等無差別的心懷。他在《慈悲經》第八章中提到慈愛的極致,正如同母親疼愛她唯一的孩子一般。你們之中有孩子的就能明了疼愛孩子的感覺,也就能了解這其中的差異。對于自己的孩子,你們抱持著怎樣的態度,而對于別人又有著怎樣的感覺呢?這件事情,你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厘清。除非你願意不斷地淨化自己,直到視一切衆生如同己出一般,否則就無法真正了解慈愛以及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如果你看見一個小孩從腳踏車上跌下來,正坐在那兒哭泣,你會很自然地將他扶起來,並且安慰他。這就是慈愛,而且不是很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從我們內心對所有人都生起同樣的感情,何況大部分的人都不是那麼可愛,連我們自己也並非全然地可愛--只有阿羅漢才是。既然連我們自己也不是全然地可愛,我們憑什麼要求別人呢?又爲什麼要對人産生關愛以及厭惡的差異呢?我們會因爲不認同某人的行爲而對他産生厭惡。沒有人永遠是對的,包括在座的每一位。只要稍微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們都曾在生命的旅程中犯錯。即使我不了解你們的生活,至少我可以確定自己的確如此。每個人都會犯錯,如果我們自己都無法避免犯錯,憑什麼要求別人表現得完美無缺呢?
所謂慈愛有叁種程度。最基本的慈愛我們可以稱之爲“善意”。我們對于彼此都有善意,這是人們相處的基本要求。如果我們彼此之間缺乏善意,就無法共聚一堂禅修--因爲當大家都在靜靜地禅坐,我們會站起來走動、製造噪音而妨礙他人。假如人群之間缺乏善意,就沒有國家能夠存在。你曾經想過,我們是多麼地仰賴彼此嗎?我們仰賴郵差送信,仰賴蔬果商和稻農提供我們食物,仰賴政府分派每家每戶自來水。我們也同時仰賴著鄰居的善意,因爲在生命中大多數時間裏,善意是最爲重要的需求,當善意遭到毀壞,人們就會面臨混亂。
進一步的慈愛,我們稱之爲“友誼”。我們只對特定的一群人感覺友好,包括我們的朋友、鄰居、我們認識的人或是幫助過我們的人。友誼更爲接近慈愛,卻還不是真正的慈愛。雖然友誼能夠讓我們心中有愛,並且讓人們彼此相愛。然而,其中潛藏著真愛的敵人--情愛。雖然我們認爲情愛是正當的,也讓情愛含藏于我們與朋友、同伴之間,含藏于對我們有幫助以及與我們相處過的人之間。如此的含藏卻會製造憎恨,我們不會憎恨我們不愛戀的人,而會憎恨那些使我們的愛失落的人。這是一種恐懼,而且我們只會恐懼所憎恨的事物。因此,純淨的愛就不複存在了。這種含藏使得愛不再純淨,也不再知足,再也沒有什麼能夠完全令它滿意。這是在每個家庭裏面都會發生的事情,這也就是人們對情愛永遠不會滿足的原因。
人們對家庭的愛,可以作爲培養慈愛的苗圃。在此苗圃中,人們能培養慈愛使它成長,並將慈愛散播得更遠。只有家庭幸福美滿,才表示有正確發展的慈愛。否則家庭會成爲情緒爆發的溫床--事實上常常如此--情緒就像蓋著蓋子沸騰的茶壺一般,隨時會爆發。人們心中真正的慈愛,必須經由家庭的愛來培養,但是不是只有“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女兒”、“我的兒子”、“我的叔父”、“我的姑媽”、“我的母親”、“我的父親”。所有問題都是由“我”和“我的”所造成的。除非我們能超越而轉變成無條件的愛,否則家庭的愛就不能發揚到極致,只能用來支持自我的存活而已。然而存活是自然的,並不需要人爲的努力。無論有沒有原子彈轟炸,我們終究會死去。死亡是我們大家唯一的共同目的地,在那裏我們將會相見。
其實,友誼也面臨著類似的難題--就是依附。我們依附于朋友,不想失去朋友。我們對朋友好,所以他們也對我們真心相待。如果他們不以真誠對待我們,我們就要考慮是否該再交這位朋友。我們的付出也希望朋友回報以友誼、照顧和關心。這樣就變成了一種商業行爲:我的付出,要獲得等值的回報。這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再自然不過,以至于從不深思這個現象的存在。這般的行爲,不只是發生在朋友之間,也發生在親愛的人之間。如果他們不以同等的愛回報,我們會覺得失落、淒涼和沮喪。萬一他們離開了,那麼就似乎是失去了愛。像這樣的愛,只能含藏在少數人的身上,這不是很荒謬嗎?
與愛共舞
愛是無法含藏在人身上的。人只不過是一個包著骨頭,以及由叁十二個部分組成的皮囊(見第六章)罷了!愛怎麼可能含藏在裏面呢?然而,所有著名的悲劇都是因此而起。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飄》等,都是描述因爲有人遠離,而令他人了無生趣,最後因死亡而分離。其實不管是因爲死亡、改變心意或感情變質,人們的分離都是必然的。無論他們應不應該,這都不能算是問題。愛如何能夠含藏在這麼一兩個人的身上呢?
愛是含藏在感覺裏。如果一個人尚未借由家庭而將愛擴大延伸,就必然會因爲某種理由失去他人的愛而受到傷害。家庭之愛的主要目的,在于令人知道愛的感覺,然後與愛共舞。
要做到與愛共舞,不是單靠這十天的禅修課程,也不是只要贊歎這部《慈悲經》就能夠做到的。理性或是感性的心靈可不像燈泡一樣,想開就開,想關就關。它們需要用耐性和決心,進行有系統的訓練。
心靈之所以需要接受訓練,是因爲心靈天生就同時包含有愛和恨,所以無法保持慈愛的感覺。心靈中包含著惡念、排斥、怨恨和恐怖,當然還有愛。但是,除非我們減少恨意,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延伸我們的愛,否則,是無法體會到,流露著慈愛的心中所生起的祥和感覺。
只要心中有愛--爲衆生無條件的愛--就能真正地安心。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自己的反應,仰賴自己,完全地信賴而沒有疑慮。如此地訓練,直到心中不再生起任何怨恨與憤怒。這是培養心中慈愛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成果。
當我們面對一個自己非常厭惡的人,更是需要培養心中的愛,這正是我們學習改變內心的好機會。因此,我們被迫去面對某位大多數人都厭惡的人,更應該感謝有這麼好的機會。當我們面對那個人的時候,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會湧上心頭,比如嫌惡、憎恨、忿怒,以及爲我們的負面情緒辯護使之合理化等等。當所有的負面情緒生起,正是要學習如何去愛的時候,這是培養慈愛的最佳時機。
最可惜的是,有如此好的機會卻不能善加運用。如果目前你的生活中,並沒有令你厭惡的人可以用來學習,那麼,就以每一個人爲學習目標。每一位衆生,無論他們是誰、做什麼工作或是有何種信仰,都是學習慈愛的目標。也無所謂他們說些什麼,是否對你感興趣或者是否存有慈愛之心,那都不重要,唯一重要而必須時刻牢記的是自己的心。“我是否能夠變得有愛心、包容心,我是否可以沒有忿怒、沒有怨恨。若能如此,那麼在佛法的路上,我就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佛法除了要了解之外,還要能夠品味佛法,在佛法中生活。
每個人隨時都可以處理自己對于他人的反應。因爲人們之間的接觸頻繁,不如意之事常十有八九。如果有人緊閉雙唇不發一語,慈愛是無法在此情況下成長的,而只會培養出怨恨、壓抑、煩惱以…
《禅與自在解脫 第五章 四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