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法也是一样的。执花绳为蛇、执一堆石头为强盗,还有房子里头有毒蝎,都不过是心把它假名安立上去,产生畏惧的分别心罢了,事实上,境上这些都没有。
有这样的故事,宗喀巴大师有一个很有名的弟子,就是创设下密院的慧师子大师。他的智力很好,听受大师空性方面的理则教授时,因为听到说,我的存有不过是唯名言假立罢了!很害怕,既然我是唯名言假立,我去哪里了?大师就对他讲说,不是没有我,名言有的我,还是有的,只是我的自性是没有。唯名言唯假立的定义并不是说我是没有的,只是说我的自性没有,而不是说没有名言的我,不是这样的。
有一位祖师是这样证空性的。他说:就像我们幻想手中拿着金宝瓶,我们认为手中的金宝瓶是那么的珍贵;同样的,显现在我的身心之上有一个实有的我──“不观待身心二蕴,有个真实实有的我”,我们认为就像我们手中拿着金宝瓶一样那么珍贵,那么真实。事实上,手中哪有金宝瓶?从头到脚,都找不到宝瓶、金瓶。就像这样,你执为真实自性实有的我,压根儿就没有过,这样去遮破,认识之后把它遮止,然后证得无我。
可能各位听得很艰涩吧!但是不说又不行。今天可能大家都听不懂,不过这是基础,以后大家还是要广阅经典去学习。空性的证悟不透过问别人而证悟的,而是要自己思惟,一定要思惟。而且证空性是讲不得。因为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尊者密勒日巴说,证空性的人是哑巴吃黄连,怎么回事,根本说不出来。对哑巴来说,他上街,看到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东西,问他说“你看到什么?”他讲不出来,哑巴嘛!空性怎么证呢?讲不出来。巧克力是甜的,怎么个甜法,讲不出来,只有自己吃吧!滋味怎么个好法?说不出来的。
通达教理之上,听闻而且要善用譬喻,思惟譬喻,比如说如水中月、如阳焰、如谷响,这样去思惟,然后思惟一下法义,就可能越来越靠近空性的证悟。镜中的影像,若不照镜子的话,不会有脸的影像,那不过是我的脸孔照着镜子,镜中才显现出脸孔的影像。就像这样,诸法不过是假名安立罢了,诸法的本身没有所谓“境上实有的”,可是可以合理的安立一切作用。这个镜中没有所谓真正的脸孔,不过要有一张脸孔现前,这个镜上才映出脸孔,对不对?可是镜中脸孔的影像却是可以有作用,它可以让你看到自己的脸孔有没有痣?有没有黑,脏不脏,可以有这些作用吧!虽然境上没有实有,可是可以有作用,就像镜中的脸孔不是真正的脸孔,可是它可以有作用,可以有功效。在自性无之上可以有我走路、我吃饭、我工作,这是有的,我可以有作用。
说完一场,各位对空性应该也是多少有点了解吧!以后如果有上师、仁波切,或者格西来,就可以再继续的修学!大家人手一册的《广论》里面胜观讲得很清楚。讲到(457页)“正理所断(理)”及“道所断(事)”,道所断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正理所断就是我执,这个分清楚之后再去慢慢的抉择。《心经》中讲说“观见五蕴自性皆空”,这意义很大,经上所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明天是我此行的最后一次上课。做个梦,以做梦当比喻,那明天早上证空性了。所谓梦境,不过是你分别心将它假名安立为梦罢了,事实上梦本身哪里是梦呢?哪有实有的梦?
各位研讨过很多胜观吧!应该有很多问题。
【解惑篇】
问:没有证得空性就没有办法断我执吗?
答:是,不能证空性不能断我执,因此痛苦的蕴,痛苦的包袱会一直背着走。痛苦的五蕴包袱,在证空性的时候才可以卸下来了。不明空性则轮回,明空性则解脱。
问:有没有以世间的动机、今生的义利为动机而证空性的?
答:有啊!国王(仙道王,《广论》187页)证空性,像那个十二因缘图的故事。
问:不是,是以世间的义利当动机。
答:你是说以贪嗔痴烦恼证空性吗?
问:不是,是以世间的目标,譬如你为了名誉、财富而证空性。
答:财富不正是欲望吗?以贪心而证空性,这样怎么可能?
【注释】
注一:格西拉以“见道”的前行与正行来譬喻初禅的未至定,只是初禅的前行。证“见道”的前行是无间道──亦即拿起武器(无我空性慧)对治你的敌人(我执),但仍未完全去除敌人(我执)。等到敌人(我执)已完全去除了,就进入正行(解脱道),此时已入见道初地。
注二:显教是先止再观(依于止,观空性),但是密续同时修止观(同时成办较快)。曾有格西说经部及下三部是先止再观,无上瑜伽例外,是同时成办止观。
注三:五道各有上、中、下三品。只要入大乘资粮道就是菩萨了,只是要进入资粮道中品,你的见道一定要通达空性(尚未证悟空性),而通达空性一定要了解中观应成派,因为中观应成派以下,如唯识等只在资粮道的下品,如阿底峡尊者的上师金洲大师(他虽然教授阿底峡尊者菩提心,可是他是持唯识的见解,他所了解的空性无法通达中观应成派所说的空性)。话说回来,是否所有资粮道的下品都没有通达空性,这种讲法又不周遍,因阿罗汉已解脱烦恼,证悟空性了,只是当时未发菩提心,所以又回来积聚资粮。当发起菩提心时马上就到资粮道的下品,然而在下品资粮道的阿罗汉其空性已有见道空性的程度了。所以空性与菩提心的修行可以是次第的,亦可分开修,尔后再会合。
注四:宗喀巴大师初见文殊师利菩萨曾透过喇嘛邬玛巴,这一段宗大师证空性的历程,可参考修慧法师编述,佛教出版社印行的《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57页开始。
注五:此“怀疑”是依藏文翻译,有“思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不懂空性,连兴趣都谈不上,何况去思惟,然后产生疑问。能怀疑是因为思惟;不怀疑,就表示其三有之坚固,继续轮回。
注六:即四部宗义及外道宗义之建立,又四部宗义乃指毗婆沙宗(有部)、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
注七:就差别事而言,分:以“人”(补特伽罗)为基础及以“法”五蕴(非补特伽罗的一切)为基础。宗喀巴大师的教法,证空性的次第是先证补特伽罗无我;若不先证得人本身是空性的话,要以其他的法就很困难。因为应成派认为补特伽罗不过是依于蕴上而假名安立的我,例如军队、车子、森林,离开军人即无军队在哪里?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所以要通达抽象东西,不由自性成立,比较容易了解。可是要认为轮胎、引擎不由自相成立──亦即法无我──的话,是比较难的。“人”(补特伽罗)就是依于身体安立的名词,要通达它无自性比较快,可是要通达“我的肉体”、“我的心”是自性空的,就比较困难。
注八:“差别事”,就是“所依”,总的来说,可分为二大类:“人(补特伽罗)”及“法”。“差别法”,就是“能依”,在此处主要指“所破的自性”。依应成派观点,所破的自性(能依),在“人”或“法”此二个所依之上,均是相同、没有差别的。
注九:成立空性常见的五个原因,一、四决定义(一、所遮决定;二、周遍决定;三、谛实离一决定;四、谛实离异决定)为其一,二、缘起的缘故,三、如马车喻,四、非一非异,五、非自性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非无因生,需透过很多的理由才能成立空性。而只要懂一个,其他四个就能懂,另外更细微的也就能懂,等于是一个入门。
注十:“等持观法如虚空”中,譬喻之虚空是较易懂的,透过较容易懂的来趣入较不易懂的。虚空的定义是──唯遮碍触(仅把碍触遮掉,所剩的呈现就是虚空)。那如何“唯遮碍触”而成立虚空呢?即先透过眼根无见碍,身根无有触,你的心第六意识,你就可以知道有虚空。第一个、有根识(眼根及身根)当依据;第二个、你的心识自然马上传递讯息──“这边没东西”。所以心识了解虚空,必需要有眼根与身根的帮忙。黑暗中眼根不作用,就不知道有没有虚空了。所以虚空的建立是一种无遮的方法,即遮掉碍触,虚空就能现起。同样的,等持(根本定)当中,要观无我空性慧的时候,也是要把所遮品(亦即“自性”)遮掉,剩下的部分用心去体悟。故观空性是用无遮的方式建立的。
编后语
首先,要为本书的出版较原订时程延后整整一年,向读者致歉!
回想当初,应同修道友的请求,在获得衮却格西拉慷慨地允诺后,就迅速的行动起来。但没多久,就发现事情远比想象中来得复杂。从录音带的整理成文字,从口语记录转变成差堪阅读的文章,实在是重重关卡。尤其,中国佛教术语已自成半独立状态的情况下,如何让一般读者能无障碍地阅读、理解,都是从事这项工作中无可逃避的现实;还有,顺稿、校对都须专业的素养。当警觉到这些困难时,顿然发觉自己宛如一只小蚂蚁,却妄想扛起一块大饼,实在是很自不量力!还好,在诸位同修道友的帮助下,终于让她和大家见面了。
愿所有协助完成本书的工作人员、赞助出版的施主们,以及有缘阅读此书的读者,都能健康长寿,如法的善愿皆能圆满,并早日成就佛道。
愿能以此功德,祈请所有弘扬正法的善知识皆能长寿,常住于世,普利一切含识。愿他们利益众生的圣愿都能当下圆满。
并愿以所累积的自性空的功德,回向自性空的我,能迅速成就自性空的佛果位,并承担起引导一切自性空的有情,证得自性空佛果的责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