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事实上,所有众生,包括在座的每个人,没有一个不要快乐却想要痛苦的,每个众生都在追求快乐,想要远离痛苦。然而我们知道,能够真正究竟、彻底的去成办离苦得乐的方便(即方法),除了佛法之外,再也没有真正能够把自他众生,从轮回的总别二苦当中解脱出来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
了解这种情况之后,今天我们已值遇外在的顺缘──具有善知识的摄受,内在也具备修学佛法的顺缘──暇满人身,在内外因缘均具足之上,却不能成办佛果,这是我们本身无心修行的过失。看看自己,就知道这种说法一点都没错。事实上,我们对佛法还是有一点信心,想要修学佛法的欲求也是有的,因此应该要知道自己所具有的是一种特别的人身,它是一个可以成办佛法修学的人身。但为什么我们不能有所成就呢?那是因为尽管你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个可以修学佛法的特别人身,可是却随时将今生的利益,作为主要的诉求对象,而将正法的修学或者根本安乐的成办,当作顺便的辅助。
从一方面看来,实在是因为无始以来,在我们心相续里头串习沾染到了很多的污垢的罪障,所以即使在得到这个特别人身的时候,还是不能够全力贯彻地去投入佛法的修学。在我们身口意三门沾染了很多罪垢的当下,想要让我们的心能够入法,就先要做净除罪障、积集资粮的工作,特别是七支供养,还有很多前行法,如前行六法,依次如理的去做,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前行法的重要超过正行法。换句话说,前行是一定需要去投入的,如果前行没能做好,而想使身口意三门入法道是很难的。
不能好好地净除罪障,就不能全心全意的去努力实修教法,反而对世间的一些没什么大义利的事情投注很大心力,这只会为你带来更多的痛苦,根本就无法获得些微的究竟安乐。因此修学如来正法,发起精进极为重要。不能精进就会变成懈怠,而懈怠是一切佛法修学的最大障碍。所以应该发起正勤精进来取受佛法的心要,不能这么做,那命终之时就只有双手空空的独往他世。虽然生前已经耳闻不少佛的教法,但因为没有实修,临了只有忧恼而死,会有这种极大的危险。
要怎么思惟呢?应该是说,我修学正法不只是为了自己下一世能够获得人天的果位(现前增上生),也不是为了自己能够出离生死苦,得到解脱,而是以修学爱他胜自,以重视他人超过自己的心来修学菩提心。是为了能究竟彻底的利益一切众生,圆满他人的义利,所以要赶快成佛,而来听闻、思惟、了知、通达、串习、证悟诸佛的心要,并以此做为我们修学的动机。
就像你要去一个非常远的地方,而这个地方是你未曾去过,你必须从各方面去寻求,如何到达那个地方的方法。就像这样,成佛、佛地、佛陀的果位我们从来没有去过,所以应该要好好准备一下。到底什么是成佛之道?什么是成佛的因?我们要好好地寻求。如果听了很多佛法,只是想着要成佛,却不把自己的心放在完整成佛之道的修学,那表示你听归听,但却没有实习、串修,导致命终的时候双手空空的独往他世,这样是很危险的。
诸佛之所以这么的尊贵、超胜,是因为佛陀也是经由上师的指导,来修学诸佛正法以至成佛,并且把他实修证悟的内涵──成佛之道,如实的展示给所教化的众生。正因为佛陀的正法指导我们道法,所以我们这么的恭敬、这么的珍视佛陀。因此我们要效学佛陀的法行,在心中真实地生起成佛之道,来成就佛道,这是唯一的路。
我们现在所听受的成佛之道的教法,就是“三士道次第”,而《广论》是告诉我们整个三士道次第口诀的一个指标。前面已讲过共下、共中士道次,现在来阐述一下上士道次。事实上,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以上士道次的安立为主要核心,但在此之前,必须先要好好地修学共下、共中士道次。大乘的教法就是上士道次,它分为显乘及密乘。
不论是大乘的显乘、密乘,或是大乘、小乘,要得到这些法乘所安立的果位功德,不能没有止观双运定(三摩地)。不过仅只证得这个止,没什么了不起──虽然对我们来说,要能得止就已经非常地困难了。如果有具量止的功德,在我们修道次第的时候,从开始的依师之理,往上思惟暇满,在思惟这个法行的当下,因为你得止,所以会像导水到沟渠一样流畅,不会被恶缘或其他的境所散动,而能够专注一趣的来思惟这所缘境。止是有很大的力量,有特出的能力。
在持诵六字大明咒的时候,虽然口中持诵,但心中却对所缘境的守护不明晰清楚,这表示我们根本没有止的功德。正行得到具量止的时候,会得到身心轻安,这是身心的堪能性;也就是把身体的粗重性与心识的粗重性去除掉,让你身心能够如其所欲的安住。修任何的善法,如果能够将护所缘境,能够如欲安住,效果会很好,所以有止的功德,确实是不一样。
为了让你的身心能够变得更调柔,更具堪能性,并让你能不散动的一心专注于所缘境,即使你必须花费五、六个月,完全地来修止,也是应该的。也就是说,在具足修止的前行资粮之上,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好好贯彻地去修止,然后得止,这是必要的,而且以后学显密教法都非常容易趣入、能够安住。可是由于我们的因缘而生逢五浊恶世的今天,大家忙成这样子,使得修止变得很困难。然而如果你要修止,只要具足修止的资粮,其实也不是很困难,还是可以具备起来的。
有一位公案,劫初的时候人道是化生的,心很善良,没有什么纠纷或者复杂的事情。经若于时间以后,人依着粗糙的食物维生,不再以三摩地、以禅悦为食。然后有男女的事情,更有很多行为要去造作,于是生起很多烦恼。然后又各据一方,就必须有国家,所以人道开始安置国王和子民,人们互相划分并对立产生恶缘。慢慢造了恶业,心灵污浊,有人因为造恶业被国王处罚,逃到山林里面去。因为被处罚,觉得很困扰、很痛苦,就自己在僻静的山林之地修三摩地。那时候也没有人教三摩地,以致于最后形成很多外道仙人的出现,并造了许多如何修三摩地的外道论典,譬如说色、无色界的四禅八定等等的论典。
仙人他们是怎样修三摩地?他们修粗、静相道(注一)就是观欲界的过患,然后观色界、无色界的殊胜功德。比如首先先观欲界的过患,然后观初禅天的功德,在修止观双运三摩地之后,得第一静虑(初禅天)。再过来,观初禅的过患,观二禅的胜利、殊胜,然后依此而得第二静虑(二禅天)。接着观二禅的过患,三禅的殊胜。再观三禅的过患,四禅的殊胜。由色界,再来是无色界。观空无边处的过患、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到最后是三界最高境界──无色界的有顶天,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天(注二)的功德,住于非无想的最极细想之三有顶(注三)。但是因为他的心中没有皈依三宝,所以不是佛法的修学。
虽然得止,可是因为心中不具足出离心,这样的止不能成办解脱之因。经若干时候,等这个止的等持力量衰微之后,因为过去的业,还是会启发烦恼造业。特别是他们以为得止之后就得到解脱了,然而最后还是因为烦恼及业的关系,邪见又起,堕到下界来,乃至到地狱去,又再次的轮回生死。
可是佛教修止的方法却很容易,又很殊胜,那是因为我们修止都会先作前行法,比如前行六法,还有道次第的观修,将道体作一次忆念修(略修),然后将动机趣入菩提心作为意乐来摄持。这样去修止不会很困难,而且功德会很大,又没有危险。
修止的时候,如果不依止僻静之地,像我们初业行者(初修行者)会很困难的。在修止的前行资粮中提到,一个适合修行奢摩他(止)的地方,必须非常的贤善、美好。什么叫“美好”?就是这个地方以前没有造过很多恶业,不曾有过战争,没有很多非人聚集干扰,没有官司诉讼、斗争不停等等。同时行者本身要能够适应这个地方水土,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特别是,如果这个地方以前曾有具相的善知识,比如说,佛菩萨圣者们驻锡加持过的地方更好。这就是所谓的资粮,假如我们能在这种地方修学,要生起止的功德就更容易。
另一个重要的资粮是必须要有助伴,也就是在同一个地方同修的法友,因为一个人修止是很困难的。这个助伴的见地和行持,以及对法的认同度要能够与你相符才好。即使是安住在僻静之地,可是你的友伴却是互相猜忌、彼此竞争,互相指责,那你还是不能安住下去。因此,必须找寻一个与你见行相应的法友来作为修行的助伴。
同时我们必须安贫、知足,并对三宝具有信心。道粮的获得虽很困难,但是不要因此而不去成办。以自身来说,必须持守净戒。如果身、口、意三门的恶作不能够遮止,那么连心中的粗分散乱都遮不了,何况是遮止心中的细分散乱;如此一来,调心是很困难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是心的仆人;修止是因为你心不调伏,所以要调伏过来,让你变成心的主人,让你知道如何来役使你的心。不能够让心为你所自在、为你所驱策,是不可能一心专注于所缘境的。
我们知道,即使在下士道次的断恶修善,都必须由正知力与正念力来守护。到中士道次的时候,出离戒(别解脱戒)的守护,也必须用正知力及正念力来守护。持戒将现行的烦恼(粗分的烦恼),乃至于由烦恼所导出来的恶作、恶行遮止,这些无非都是为了调心用的(戒是定的前行,定学即心学)。比如你托钵化缘,具足三衣,虽是很粗劣的三衣,但如果心是调伏的,你会觉得很知足。可以如此安贫乐道,就很容易修行。相反的,如果心不得调伏,由于欲望不可能满足,所以你会由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万而十万地往上增广烦恼,如此一来,修止是没有希望的。
我们同时必须具有瑜伽士的资具,也就是修行的资具是指什么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