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第二十五讲 胜观

   一旦获得暇满人身,就应该断除对今生的贪着,专心投入修学正法。修学正法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你个人来世能够投生善趣,或者成就解脱而已,动机应该是安立在“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而以“自他相换”来修学“增上爱他执”。为了达到成就佛果的目标,所以我一定要来修学佛法,而修学佛法首先必须了知通达,为了了知通达,我必须先听闻,以这样的思惟来调整、清净听法的动机及行为。我们所听受的教法正是菩提道次第。

   之前我们已经把整个道次第大部分都讲过了,大乘六度也几乎都讲了,现在再简要阐述一下后二度。关于止(奢摩他),首先应该先行积聚修止的资粮。如果修止的前行资粮圆满具足,修止就容易获得成就。在修止之前,行者本身少事、少欲、知足是必要的。如果住心的条件都不能够具足,那成就止就要拖延好几年。

   修止不能没有“正知”及“正念”。有人认为正念与三摩地(定)不同,不过也有人主张,正念就是三摩地的意思。什么是“正知”?在修止时,一定先安立一个所缘境,“正知”就是能够观照自己的心是否安住于所缘境上。而对正知所通达、所观察的所缘境,心能够没有间断的守护着,这就是“正念”。我们的正念很微弱,因此对于安立的所缘境,往往都不能够长时的安住,所以刚开始修止时,几乎大部分的时间都不能安住在所缘境上。

   怎么守护正念呢?正念的培养来自于“听闻”。透过师长教授如何守护的方法,即是依听闻来成办。其次,行者必须先能够了知通达大乘、小乘以及身心轻安等一切善法的功德。如果能将大乘、小乘的功德乃至于一切善法当所缘境,一心专注的思惟之后,得到身心轻安,就能够如其所欲的安住在“善所缘境”上,这样子去思惟止的功德。所以是先由正行听闻力,然后在思惟止的功德之上来守护所缘境。

   若能够很努力的思惟三摩地的功德,就可以遮止懈怠。基于对功德的净信,遮止懈怠,就可以产生对修止的欲求,进而产生一种好乐心去趣入,如此就由第一住心“内住”,转入第二住心“续住”。而第二住心“续住”,之后的第三住心“安住”,就是对于所缘境能够以正念力,像念一串念珠(一粒接一粒,不断的)一样,大部分的时间皆能够安住于所缘境上。这是依于“正念力”所成办的。在第四住心“近住”时,虽然由正念力的守护,能够把所缘境安住着,但是心对所缘境,还是难免会有沉没和掉举,所以必需以“正知力”来观察自己的心,现在安住在什么地方。

   也就是说行者开始时,先安立所缘境,然后以正知力去了解什么是所缘境;接着把所缘境交给正念,看你的心是不是能够安住在所缘境上。即使正念守护在所缘境上,但是这样还是不够,此时还是必须有“正知力”来观察,到底你所安住的所缘境是否具有住分、明分、及执持分。

   在第四住心“近住”时,因为守护得太过用力,所缘境往往会过于内摄,这样就产生细分的沉没。那个时候,虽然行相上,心具有对所缘境的住分、明分,可是没有执持力。当你发现到自己的心显然由正念力守护着,而且没有失掉所缘境,可是已产生细分的沉没时,应该设法让你的心由太沉往上扬一点;但心若太昂扬的话,会产生细分掉举的危险。若有细分的掉举,就应该设法由昂扬往下调降一点,如此地守护着。经若干时候,到达第七住心时,基于正知力及正念力的圆满,心与所缘境都不受细沉、细掉的干扰,能够如如的安住,能这样一直持续的守护,这是由“精进力”去成办的。

   由此能够完全去除粗细分的沉没掉举,持续精进的守护着,经若干时候,根本就不需要特别的精进力,马上可以任运自然的等持于所缘境,这就是舍住、等持。那什么是“欲界的一心专注三摩地”呢?就是当行者经由前面的等持、等住,心于所缘境舍掉了精进力,能够很自然的不掺杂沉没、掉举,而一心专注的时候,这称为“欲界的一心专注三摩地”。能够“欲界的一心专注三摩地”时,就可以遮止粗分的欲界烦恼。

   承前得到“欲界的一心专注三摩地”之上,一直持续的修,经若干时候,身心轻安生起,得到具有身心轻安的功德,这样的一心专注三摩地,就是所谓的“正行得止”、“具量得止”了。然而这只是世间道的止的功德,可以远离一切欲界的贪等烦恼,但仍只是远离而已,还没有办法根断,这称为色界的未至定,也可以讲是“初禅的未至定”。然而这还只是前行而已,就像见道位一样,它是属于无间道,不是解脱道(注一)。他有能力远离粗分的欲界贪等烦恼,但还是要再进一步去修学初禅的正行,这只是初禅的前行罢了!

   依着这样世间道的比喻,从正式得止(初禅未至定),到初禅的正行,然后循四禅八定一直往上修,到最后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也就是(三界)最高的有顶天(以外道来说,这就是最高的一个境界);但是这仍不究竟圆满,理由是,它根本没有断烦恼,没有能力断烦恼,仍在三界轮回,不能够了脱生死,这是外道的修法,也是共世间道。

   以佛教来说,当你得到真正具量的止时,就必须修四谛十六行相、修四谛法;特别在得止之后,不继续往世间道修,就直接修出世间道、修以空性为所缘的胜观,这样才有办法出三界。仅仅得止的功德是不能够断除轮回根本的,必须再进一步去修胜观。因为那个“无明我执”一直存在,为了能够根除无明我执,必须先止后观(注二),在止的功德之上,修学以空性作为所缘的胜观,这样便得到止观双运三摩地。行者若心中没办法证得真正的、殊胜的智慧,也就是空性智慧,不仅仅只有菩提心,就不能够往上登到中品资粮道(注三)。若只有菩提心(方便分)的修行,有违大乘方便分与智慧分互相不分离的双运之道((71页)就如折翅鸟,无法飞越诸佛功德海之彼岸),是不可能成就佛道的,所以必须有殊胜的智慧,理由在此。

   既然成佛一定要修空性慧,修空性慧就要讲诸佛的见地、清净见,那诸佛的见地、清净见为何?一般而言,佛陀所教授的见地不少,需要进一步去判定什么才是究竟的见地,怎么判定呢?根据佛的授记,能够真实阐述他究竟见地的是哪一位祖师呢?《文殊根本经》:“我灭度后四百年余年,有龙树者,大宏我教。”《楞枷经》:“我灭度后,于南印度地名布达,有吉祥比丘,名为龙智,离有无二边(即断常二边),显中道义。”所以龙树菩萨是承续佛陀真正见地的祖师。我们应该以龙树菩萨所造论著的见地及观点,做为学习的对象。

  宗喀巴大师的教法来自文殊菩萨,他亲承文殊菩萨口传。文殊菩萨曾对宗喀巴大师说:“你要依据龙树菩萨以及月称菩萨的论典来安立清净见,同时要学习净罪集资。若能净除罪障、积集资粮一起做,就可以获得佛陀真正的密义(见地)。”宗喀巴大师有次向文殊菩萨请问说:“我的空性见是对还是不对?”文殊菩萨回答说:“你的见地,从空性、自性空的这一边来说,是没有问题。但由缘起有而建立自性空,这一点必须要加强。为了能够透彻的通达这自性空是基于缘起有而安立的,你必须净罪集资。”

  事实上,从“自性空”推到“缘起有”是很容易的;可是特别要由“缘起有”去建立“自性空”是不容易的,能够这样建立的只有中观应成派,自续派以下也都没办法。中观自续派以下的宗派,证空性的心还是落于常边、还是落于常见,没办法完全遮破所遮品(该破除的对象)。以应成派来看,若证悟显现的缘起性,就可以遮止断见;然后由自性空的证悟,可以遮止常见。(才是圆满中观见。)

  宗喀巴大师证空性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注四),文殊菩萨对他说:“你一定要加强由“缘起有”去安立“自性空”的道理,为了这个缘故,你必须净罪集资。”于是大师就去拉萨附近的阿喀(地名)苦修。苦修的时候要献曼达、大礼拜,祈求本尊等,种种净罪集资的苦行。这期间他梦到一些传承的祖师,特别是佛护论师及其他注解龙树菩萨《中论》的祖师们,演辩空性的奥义。在获得本尊和传承祖师的加持下,最后证悟空性。宗喀巴大师证空性之后为了感念佛陀的大恩,造了《缘起赞》。

  证悟空性谈何容易,了知都那么的困难遑论其他,所以文殊菩萨化现的宗喀巴大师,为了能够做为后世佛陀教法随行者的典范,或者说,如何让众生能够学习一个宗规的缘故,他示现凡夫相,好像未曾证悟空性,先是依止文殊菩萨,然后净罪集资,祈求本尊,一直修,最后证空性,这是为了后世众生也能够这样效学的缘故而示现的。

  格鲁派的口传传承中,《大手印根本颂》说:要能够证悟、彻见所有法的自性空性,取决于净罪集资,所以你要以百字明的持诵及大礼拜、献曼达等的法行做为前行。有心想要证空性的人,应该如大师所做的一样,先行净除罪障、累积资粮,同时对教授你空性道理的上师,要观他与本尊无二无别,向他作祈求,这样才有希望。圣天菩萨的一本论典这样讲,不用说亲证空性,只要你对空性的道理怀疑(注五)(透过思惟而产生疑问)一下的话,那么三有(生死轮回)的烦恼就已经开始动摇、在摧灭当中了。

  佛陀的正法是去除和治疗痛苦最好的药,在正法中,最究竟的根本就是空性见。所以要真正去除痛苦,莫过于证得空性慧。这么有名气的空性,每个宗派都讲,而真正圆满安立空性理则的则是应成派。但因为众生根器不同,为了能够渐次往上引导、通达的缘故,所以有必要先了解不同宗派(注六)的安立点。虽然如此,但如果不能通达应成派的论典,往往会有个问题,就是安立世俗谛就不能安立胜义谛,安立胜义谛就不能安立世俗谛,这两个好像变成矛盾了。

  关于证空性的次第,首先要在“差别事(注七)(基础)”与“差别法(注八)(特质)”上去证。差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