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住的修法。如果对身体及心上的任何感受、觉受,都能够很明白、很清楚,以这种四念住的感受当所缘,去修止,而得止,那另当别论。若是没有这样去学,却以为能够觉察自己心中的感受,然后就修止,结果止也没得到,又不能往上修,这其实是一个问题。
很多人的修行事实上都染及沉掉,和细分的沉没、掉举一起修,宗大师说,以前很多西藏大德在修止或修行的时候,几乎都是和细分的沉没、掉举一起修行,还以为得到正道了。包括大德都不能幸免,我们更是要小心、要避免。这种情况也不能怪他们,为什么呢?在对所缘境染及细沉没、细掉举的时候,事实上对善法所缘境,也同时具有住分,明分,和澄分,他觉得已经修得很好了,可是不知道他已染及、混到这个细分的沉没、掉举。而在住分、明分、澄分之上,还要对所缘境具有力的执持。比如说,拿念珠一段时间之后的力道,与刚开始拿念珠的力道不一样吧!具有住分、明分(澄分安立在明分里头),还加上执持力。那是因为,如果你可以有具相的住分,则可以避除粗、细分的掉举,因为安住了,没有散乱。如果具有明分、澄分(明晰与清澄)的话,就可以去除这个粗、细分的沉没。在这明、住之上,要能够具有执持力,才能把最细分的沉没、掉举去除。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止的功德,才能够避除粗细分的沉没掉举,然后安住于所缘境上,没有任何干扰。
第五住心是调伏,是以正知念力经过对治法,把粗分的沉没、掉举去除,只剩下细分的沉没、掉举。心若太昂扬,你会产生掉举;心太低沉,会产生沉没,这是就心相对于所缘境来说。沉没、掉举应分别以对治行和不对治行来对治:当你的心于所缘境染及粗分的沉没、掉举的时候,你不作对治,这是一个过患,这时你必须去对治,生起对治行,用正知生起对治,用思心所去对治。但有时候,作对治行也是个过患,怎么说呢?当你心中没有染及任何粗、细分的沉没、掉举时,你若对治它,那也是不对的,此时不要有去对治的想法,应该是安住,不作对治行。
六力就是听闻力、思惟力、忆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串习力,以这样的六力去成办整个九住心。那最后就会具有身、心轻安的功德而成就奢摩他。你的心能够完全断除、不染及任何粗、细沉没、掉举,能够一心专注,那是三摩地,还不是奢摩他,此时还没有得到止。到身、心轻安。轻与安是不一样的(轻利与安乐),先得到身轻利,再得到心轻利,这样才是止(奢摩他)。
【问:怎么我以前所学的是先得心轻安,再得身轻安?】
是这样,轻与安要分开。就是说,先得到身体的轻利,然后感报心的轻利,再得到心的安乐,然后再得到身的安乐,这样分的。以安乐的觉受而言是:心先得安乐觉受后,身才觉安乐。而以轻利而言,是身体先有轻利觉受后,心才觉轻利。
再来以八断行去断除五种过失(附录二)。五种过失的第一个是懈怠,它用四个对治法去对治:一是“信”,对于奢摩他的功德,生起净信心;第二是“欲”,欲求得到奢摩他;第三是在生起欲求心之上,发起“勤精进”;第四是得到身、心“轻安”的果。以这四个方法──“信心、欲求、精进与轻安”,去除懈怠。第二个过失是忘失所缘境,这个应该是以正念来将护(以第五个对治──正念──来行对治)。第三个过失是染及沉没、掉举,这个应该以正知来守护。第四个过失是不作对治行,当你染及沉没、掉举的时候,应该作对治行,就是要用思心所、用心念去对治。第五个过失是作对治行,也就是你已经离开粗细沉没、掉举时,还对治它,这是一个过失,此时应该不作对治行、平等舍住。这就是所谓的以八种对治行来对治五种过失。
再来讲九住心的行相,(376页)“一内住者,谓从一切外所缘境摄录其心,令其攀缘内所缘境。”这是它的行相。“二续住者,谓初所系心令不散乱,即于所缘相续而住。”“三安住者,谓由忘念向外散时,速知散已(快速了知散动之后),还复安置前所缘缘境。”“四近住者,修次初编说,前安住心是知散断除(了知是散乱之后予以断除),此近住心是散乱断已,励力令心住前所缘。”“五调伏者,谓由思惟正定功德,令于正定(三摩地)心生欣悦。”“六寂静者,谓于散乱观其过失,于三摩地止息不喜。”就是断除不喜欢安住于三摩地的这种心态。接着(377页第1行)“七最极寂静者,谓若生贪心忧戚昏沉睡眠等时,能极寂静。”“八专注一境者,为令任运转故而正策励。”“九平等住者,修次中说,心平等时当修等舍。”“此中九心之名,是如修次初编所引。”《修行次第初编》就是莲花戒大师造的。另外还有成办三摩地的论典《庄严经论》,是弥勒菩萨造的,他说以六力成办九住心,我们看第二段。
“此等能成何心者,一由听闻力成内住心,谓唯随顺从他所闻,于所缘境住心教授,最初令心安住内境,非自数思数修习故。”所以称为由听闻力成办内住心。“由思惟力成续住心。”这是第二住,“谓于所缘先所住心,由数思惟将护修习,初得少分相续住故。”“由忆念力成办安住、近住二心”就是第三住、第四住心。“谓从所缘向外散时,忆先所缘于内摄录,又从最初生忆念力,从所缘境不令散故。由正知力成办调伏、寂静二心,谓由正知了知诸相、诸恶寻思及随烦恼流散过患,令于彼等不流散故。”流散(散动)和掉举不一样。一般来说,修行时,当你安住在所缘境时,如果你的心散动到其他善法的所缘境上,那还是不行,那时候称为流散。虽然讲障碍有两种,就是沉没、掉举,但是掉举是贪分所摄,流散则不一定的,因为它可能散乱到善法去了。想一心专注修佛像,同时又想到佛的功德极大,当你的心这样想,就变成流散了,虽然是善法,可是已是障碍,它让你不能安住于所缘境。“由精进力成办最极寂静,专注一趣,虽生微细诸恶寻思及随烦恼,亦起功用断灭不忍,由此因缘,其沉掉等不能障碍妙三摩地,定相续生。”由串习力成就第九住心,就是等住心。“谓于前心极串习力,生无功用任运而转三摩地故。”
“如是总谓,先应随逐所闻教授,善令心住。次如所住数数思惟,令略相续将护流转。次若失念心散乱时速应摄录,忘所缘境速应忆念,次更生起有力正念,于所缘境初不令散。若已成办有力忆念,又当生起猛利正知,观沉掉等能从所缘散乱过失。”一般来说,如果你修止,心安住于所缘境的时候,若染到掉举,由于它是贪分所摄的一支,一个心所的缘故,因此,这时应让你太昂扬的心相往下降。反之,当你感到沉没的时候,则要设法让你太低沉的心相往上提。
“次当起功用力,虽由微细失念而散,亦能无间了知断截。既断除已,令诸障品不能为障,定渐延长。若生此心策励修习得修自在,即能成办第九住心,无诸功用胜三摩地。”
第三具四种作意,力励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无功用运转作意。(379页最后1行)“于内住、等住(即续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于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于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第八住心专注一趣的时候,因为沉没、掉举不能为害、为染,而且可以长时将护的缘故,所以有所谓的无间缺运转作意。而在第九住心──等住心──当中,因为不需要观待精进力了,只要一提起正念,就可以如欲安住,所以称之为无功用运转作意。
由修成办奢摩他的量分三,第一(380页科判)“显示奢摩他成与未成之界限”,第二“显示依奢摩他趣总道轨”,第三“显示别趣世间道轨”。第一点又分两种,“显示正义”以及“有作意相及断疑”。长时思惟,到最后引生身心轻安的时候,也就是前面那个能够心一境性(一心专注),同时具足身心轻安,能够没有障碍的去安住于所缘境时,就称为得止。
“第二分二。初有作意相,具何相状能令自他了知是为已得作意,谓由获得如是作意,则得色地所摄少分定心,身心轻安心一境性,有力能修粗静相道,或谛相(四谛)道净治烦恼,内暂持心,身心轻安疾疾生起。欲等五盖多不现行,从定起时亦有少分身心轻安随顺而转。”(385页)
得止并不需要证得初禅正行,当你证得初禅的未至定,就得止了。当然你也可以继续往上证得初禅正行,依四禅八定的层次往上走,可是佛教不需要这样修。在你成就止后,就可以以止的能力去修别的善法。虽然止是内外道所共通的功德,但是由于我们心中以皈依及发心作为摄持,所以它是内道的,不是外道的止的修学。
总之,止固然有功德,但是止只可以遮止现行烦恼,不能断烦恼。为了根断烦恼,得止之后必须再进一步去修学以四谛为所缘的出世间道。要能够真实清净的断除烦恼,空性理则不能不了解。对空性了解、通达,再以空性当作所缘修止观双运定。至于修学胜观的资粮、不修胜观的过患、以及修学胜观的功德,这些我在此就不多讲了。
空性理则的了解,应该依着佛陀告诉我们的次第:首先应该破除常、一、自主的我(离蕴我),这样一个实有的我,是没有的,这个先要破除。第二个是要破除独立实有的我(即蕴我=蕴就是我)。事实上,如果你知道说,原来这个众生“我”,是依着“我”的部分的意念而组合的话,你就可以破除一点所遮品,可以断一点点所遮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安立的所遮品的那个“我”,是指毫不观待的实有的我。如果可以先认清独立实有的我是空的,是没有的,先去破除,认清原来我是从部分观待而组合,从这个缘起去观察判定的话,可以破除独立实有的我,还是可以破除一点所遮品。
再过来更深一点的是“唯识派”的观…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