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四講 奢摩他(止)▪P3

  ..續本文上一頁、法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念住的修法。如果對身體及心上的任何感受、覺受,都能夠很明白、很清楚,以這種四念住的感受當所緣,去修止,而得止,那另當別論。若是沒有這樣去學,卻以爲能夠覺察自己心中的感受,然後就修止,結果止也沒得到,又不能往上修,這其實是一個問題。

   很多人的修行事實上都染及沈掉,和細分的沈沒、掉舉一起修,宗大師說,以前很多西藏大德在修止或修行的時候,幾乎都是和細分的沈沒、掉舉一起修行,還以爲得到正道了。包括大德都不能幸免,我們更是要小心、要避免。這種情況也不能怪他們,爲什麼呢?在對所緣境染及細沈沒、細掉舉的時候,事實上對善法所緣境,也同時具有住分,明分,和澄分,他覺得已經修得很好了,可是不知道他已染及、混到這個細分的沈沒、掉舉。而在住分、明分、澄分之上,還要對所緣境具有力的執持。比如說,拿念珠一段時間之後的力道,與剛開始拿念珠的力道不一樣吧!具有住分、明分(澄分安立在明分裏頭),還加上執持力。那是因爲,如果你可以有具相的住分,則可以避除粗、細分的掉舉,因爲安住了,沒有散亂。如果具有明分、澄分(明晰與清澄)的話,就可以去除這個粗、細分的沈沒。在這明、住之上,要能夠具有執持力,才能把最細分的沈沒、掉舉去除。這樣才能夠真正得到止的功德,才能夠避除粗細分的沈沒掉舉,然後安住于所緣境上,沒有任何幹擾。

   第五住心是調伏,是以正知念力經過對治法,把粗分的沈沒、掉舉去除,只剩下細分的沈沒、掉舉。心若太昂揚,你會産生掉舉;心太低沈,會産生沈沒,這是就心相對于所緣境來說。沈沒、掉舉應分別以對治行和不對治行來對治:當你的心于所緣境染及粗分的沈沒、掉舉的時候,你不作對治,這是一個過患,這時你必須去對治,生起對治行,用正知生起對治,用思心所去對治。但有時候,作對治行也是個過患,怎麼說呢?當你心中沒有染及任何粗、細分的沈沒、掉舉時,你若對治它,那也是不對的,此時不要有去對治的想法,應該是安住,不作對治行。

   六力就是聽聞力、思惟力、憶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以這樣的六力去成辦整個九住心。那最後就會具有身、心輕安的功德而成就奢摩他。你的心能夠完全斷除、不染及任何粗、細沈沒、掉舉,能夠一心專注,那是叁摩地,還不是奢摩他,此時還沒有得到止。到身、心輕安。輕與安是不一樣的(輕利與安樂),先得到身輕利,再得到心輕利,這樣才是止(奢摩他)。

   【問:怎麼我以前所學的是先得心輕安,再得身輕安?】

   是這樣,輕與安要分開。就是說,先得到身體的輕利,然後感報心的輕利,再得到心的安樂,然後再得到身的安樂,這樣分的。以安樂的覺受而言是:心先得安樂覺受後,身才覺安樂。而以輕利而言,是身體先有輕利覺受後,心才覺輕利。

   再來以八斷行去斷除五種過失(附錄二)。五種過失的第一個是懈怠,它用四個對治法去對治:一是“信”,對于奢摩他的功德,生起淨信心;第二是“欲”,欲求得到奢摩他;第叁是在生起欲求心之上,發起“勤精進”;第四是得到身、心“輕安”的果。以這四個方法──“信心、欲求、精進與輕安”,去除懈怠。第二個過失是忘失所緣境,這個應該是以正念來將護(以第五個對治──正念──來行對治)。第叁個過失是染及沈沒、掉舉,這個應該以正知來守護。第四個過失是不作對治行,當你染及沈沒、掉舉的時候,應該作對治行,就是要用思心所、用心念去對治。第五個過失是作對治行,也就是你已經離開粗細沈沒、掉舉時,還對治它,這是一個過失,此時應該不作對治行、平等舍住。這就是所謂的以八種對治行來對治五種過失。

   再來講九住心的行相,(376頁)“一內住者,謂從一切外所緣境攝錄其心,令其攀緣內所緣境。”這是它的行相。“二續住者,謂初所系心令不散亂,即于所緣相續而住。”“叁安住者,謂由忘念向外散時,速知散已(快速了知散動之後),還複安置前所緣緣境。”“四近住者,修次初編說,前安住心是知散斷除(了知是散亂之後予以斷除),此近住心是散亂斷已,勵力令心住前所緣。”“五調伏者,謂由思惟正定功德,令于正定(叁摩地)心生欣悅。”“六寂靜者,謂于散亂觀其過失,于叁摩地止息不喜。”就是斷除不喜歡安住于叁摩地的這種心態。接著(377頁第1行)“七最極寂靜者,謂若生貪心憂戚昏沈睡眠等時,能極寂靜。”“八專注一境者,爲令任運轉故而正策勵。”“九平等住者,修次中說,心平等時當修等舍。”“此中九心之名,是如修次初編所引。”《修行次第初編》就是蓮花戒大師造的。另外還有成辦叁摩地的論典《莊嚴經論》,是彌勒菩薩造的,他說以六力成辦九住心,我們看第二段。

   “此等能成何心者,一由聽聞力成內住心,謂唯隨順從他所聞,于所緣境住心教授,最初令心安住內境,非自數思數修習故。”所以稱爲由聽聞力成辦內住心。“由思惟力成續住心。”這是第二住,“謂于所緣先所住心,由數思惟將護修習,初得少分相續住故。”“由憶念力成辦安住、近住二心”就是第叁住、第四住心。“謂從所緣向外散時,憶先所緣于內攝錄,又從最初生憶念力,從所緣境不令散故。由正知力成辦調伏、寂靜二心,謂由正知了知諸相、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流散過患,令于彼等不流散故。”流散(散動)和掉舉不一樣。一般來說,修行時,當你安住在所緣境時,如果你的心散動到其他善法的所緣境上,那還是不行,那時候稱爲流散。雖然講障礙有兩種,就是沈沒、掉舉,但是掉舉是貪分所攝,流散則不一定的,因爲它可能散亂到善法去了。想一心專注修佛像,同時又想到佛的功德極大,當你的心這樣想,就變成流散了,雖然是善法,可是已是障礙,它讓你不能安住于所緣境。“由精進力成辦最極寂靜,專注一趣,雖生微細諸惡尋思及隨煩惱,亦起功用斷滅不忍,由此因緣,其沈掉等不能障礙妙叁摩地,定相續生。”由串習力成就第九住心,就是等住心。“謂于前心極串習力,生無功用任運而轉叁摩地故。”

   “如是總謂,先應隨逐所聞教授,善令心住。次如所住數數思惟,令略相續將護流轉。次若失念心散亂時速應攝錄,忘所緣境速應憶念,次更生起有力正念,于所緣境初不令散。若已成辦有力憶念,又當生起猛利正知,觀沈掉等能從所緣散亂過失。”一般來說,如果你修止,心安住于所緣境的時候,若染到掉舉,由于它是貪分所攝的一支,一個心所的緣故,因此,這時應讓你太昂揚的心相往下降。反之,當你感到沈沒的時候,則要設法讓你太低沈的心相往上提。

   “次當起功用力,雖由微細失念而散,亦能無間了知斷截。既斷除已,令諸障品不能爲障,定漸延長。若生此心策勵修習得修自在,即能成辦第九住心,無諸功用勝叁摩地。”

   第叁具四種作意,力勵運轉作意、有間缺運轉作意、無間缺運轉作意、無功用運轉作意。(379頁最後1行)“于內住、等住(即續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于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于專注一趣中有無間缺運轉作意。”第八住心專注一趣的時候,因爲沈沒、掉舉不能爲害、爲染,而且可以長時將護的緣故,所以有所謂的無間缺運轉作意。而在第九住心──等住心──當中,因爲不需要觀待精進力了,只要一提起正念,就可以如欲安住,所以稱之爲無功用運轉作意。

   由修成辦奢摩他的量分叁,第一(380頁科判)“顯示奢摩他成與未成之界限”,第二“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第叁“顯示別趣世間道軌”。第一點又分兩種,“顯示正義”以及“有作意相及斷疑”。長時思惟,到最後引生身心輕安的時候,也就是前面那個能夠心一境性(一心專注),同時具足身心輕安,能夠沒有障礙的去安住于所緣境時,就稱爲得止。

   “第二分二。初有作意相,具何相狀能令自他了知是爲已得作意,謂由獲得如是作意,則得色地所攝少分定心,身心輕安心一境性,有力能修粗靜相道,或谛相(四谛)道淨治煩惱,內暫持心,身心輕安疾疾生起。欲等五蓋多不現行,從定起時亦有少分身心輕安隨順而轉。”(385頁)

   得止並不需要證得初禅正行,當你證得初禅的未至定,就得止了。當然你也可以繼續往上證得初禅正行,依四禅八定的層次往上走,可是佛教不需要這樣修。在你成就止後,就可以以止的能力去修別的善法。雖然止是內外道所共通的功德,但是由于我們心中以皈依及發心作爲攝持,所以它是內道的,不是外道的止的修學。

   總之,止固然有功德,但是止只可以遮止現行煩惱,不能斷煩惱。爲了根斷煩惱,得止之後必須再進一步去修學以四谛爲所緣的出世間道。要能夠真實清淨的斷除煩惱,空性理則不能不了解。對空性了解、通達,再以空性當作所緣修止觀雙運定。至于修學勝觀的資糧、不修勝觀的過患、以及修學勝觀的功德,這些我在此就不多講了。

   空性理則的了解,應該依著佛陀告訴我們的次第:首先應該破除常、一、自主的我(離蘊我),這樣一個實有的我,是沒有的,這個先要破除。第二個是要破除獨立實有的我(即蘊我=蘊就是我)。事實上,如果你知道說,原來這個衆生“我”,是依著“我”的部分的意念而組合的話,你就可以破除一點所遮品,可以斷一點點所遮品。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所安立的所遮品的那個“我”,是指毫不觀待的實有的我。如果可以先認清獨立實有的我是空的,是沒有的,先去破除,認清原來我是從部分觀待而組合,從這個緣起去觀察判定的話,可以破除獨立實有的我,還是可以破除一點所遮品。

   再過來更深一點的是“唯識派”的觀…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四講 奢摩他(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