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P2

  ..续本文上一页是指你修行的正见,了解你修行的关要,这是主要的资具。比如说,你要修止或是修其他的法,你来到一个僻静之地,一个人了,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修行的概念,没有修行的内涵,这样是住不下去的。所以最好的资具,莫过于你先行准备好正见。以修止来说,你必须好好了解修止的方便(方法),没有这个,谈不上修止。

   以前在澳大利亚,有一个人来告诉我说:“我要去闭关修行。”他没有得到什么教授,就到高山上闭关修行去了。因为没有什么好修的,也不懂得怎么修,一、两个月之后就对佛法退失信心。瑜伽士不具足通达修行关要的资具,就像将一只狗放在屋顶上一样,它会下不来,只有嘴巴张得大大的向下吠。你没有修行的条件、没有修行的方法,就算到了山上,也会住不下去,又跑了下来。

   我们真要能修止,必须先能够安立你所缘的对象(注四)先找寻到所缘境。虽然说所缘境的安立有很多种,但就初业行者(初发心行者)来说,最好的所缘境莫过于佛像。当然密法所缘境的安立是不一样,但现在是就一般来说,就是眉间的前方,以佛像当所缘境,好好的看着,然后取像作你的所缘境来安住。这样以佛像做所缘境有好几个好处;其一,以后修密法比较能够娴熟、趣入。其二,你可以随念三宝功德,然后得蒙佛宝的摄受。其三,在修止的当下,能够积福报。所以一般来说,初业行者以佛像当所缘境是很好的。开始修的时候,必须好好的行持前行六法(六加行),其中身体的坐姿,是以毗卢遮那佛七支或八支坐法来坐,也就是所谓的全跏趺坐;如果做不到的话,就半跏趺坐(单盘);或像至尊度母的坐姿也可以。(请参看《广论》347页最后1段)

   有人说,没办法以色法当所缘境,那就以非色法,比如以“心”当所缘境。以你心的唯明唯知(或译“明日了知”)──这是心的体性──当所缘境,这样也是可以。未来心不生起,过去心不可得,然后安住在现在心识的唯知唯明之上。换句话说,修行者与心合为一,这样去守护所缘境。至于密续修定,如果是有灌过顶,就自生本尊当所缘境,也就是以你这个身体当本尊,然后以他当所缘境。以本尊身来修持,比较容易生起止观双运三摩地。修持圆满次第的话,也有以藏文 (音“阿”)字用金粉染上,以这样的种子字来做所缘境。

   所缘境的安立应该是依个人而不同,看是什么样的所缘境最容易让你生起“止”,就以它为所缘。但是你不能以烦恼、或引起烦恼的境当所缘境,必须是能够生起善法的才好。而以你最喜欢的人当所缘境,也无法得止,因为会生贪欲。要以善法当所缘境,没有说以非理作意(引烦恼)的对象当所缘境。以石头、树木、木头、花当所缘境都可以,也有以黑色的“阿”字当所缘境的。像有些人以眼睛看他所崇仰的外道师长的眼睛当所缘境,当然佛教不这么做。

   修行时不是闭眼修,也不是张眼修,而是眼住鼻端、眼垂鼻尖。如果以外面的色法,外面的一个境界当所缘,开始一定要用眼根去作用。什么叫所缘境呢?就是开始的时候,你用眼根去观,端视所缘境的色法,之后取那影像(义共相),用意识去取影像,然后就不用眼根作用,而以意识里的那个影像当所缘境。

   以佛像来说,取佛像的影像在意根当中,在意识当中,取完之后,要能够把心安住于所缘境上去修止。虽然修止有所谓的九住心、四作意、六力(附录二)成办的次第修法。这么复杂的内涵,虽然不能够详细了知,可是以佛像为所缘境来说,心在这个影像上,必须要能够具有住分(安住而不散驰),同时也要有明分,亦即安住之上要能够清明。此时正知、正念力很重要,就是说,你必须正念安住在所缘境上,不忘失这个所缘,也不散动于其他的所缘,具有住分与明分。正知力一直在观察,到底现在是不是在所缘境上,所以还必须有执持力。你虽然很清明,还是要有对所缘境的执持心力,这个心相问题,表达不出来。具有这三个条件──住分、明分还有执持力,是修止的一个概要的方法。什么是正念的工作?正念所要发挥的功能在于不忘失心中所串习的所缘境,能够如理不忘失而守护、安住。

   一般来讲,“三摩地”、“正念”及“智慧”,这三个心所的安立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位大德耶西坚参(意译智幢,可能是嘉瓦仁波切或班禅喇嘛的亲教师),则说:“我认为三摩地与正念是心所唯一(同一心所),本质唯一(同一本质)。”

   有这样的说法,把心的狂象,用正念的绳子拴在所缘境的木桩上。用狂象来比喻心,我们的心像狂象一样,到处奔窜,以正知念力的绳索将它缠住,绑在所缘境的木桩上。你以佛像当所缘,你这个心能够完全一心专注于佛像这个所缘境上,没有任何缘他方的散动或者流散的问题,这样修。

   九住心讲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境及平等住;在这里,于第一、二住心时,你的心还是不能够完全安住于所缘境上,因为像内住和续住是由听闻力所成办的;而听闻力之后有思惟力,还有忆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串习力等合为六力(377页第2段)。以六力成办这九住心,各有安立的方法。总之,内住、续住与安住,九住心的前三住,心还是会散动的。

   在九住心中又有四作意(379页最后1段),四作意是:力励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无功用运转作意。九住心的第一个内住,它的行相是说,以心安住于所缘境,与心为其他境界所散动、所吸引的时间及量来比较,以后者为多;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时候,心都是分别、散动于其他所缘境,而不能安住于修止的所缘境上。这并不是说越修越有分别心,而是你以前根本不认识,现在因为修止,刚好安住于所缘境上,让你认识、知道,你有很多的分别心罢了。内住的时候,不能够安住于所缘境的障碍是什么?是懈怠。如何摧灭懈怠?就是你必须忆念诸佛功德,以及三摩地身心轻安的功德。并阐发净信心来摧灭懈怠。内住与续住,就是第一住与第二住心,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分别心生起的多寡罢了,在这两住心时,对所缘境是没办法很安住的。宗喀巴大师说,为了断烦恼,你必须先离境。可是离开境界之后,若心中不作意佛法,烦恼种子还是会生起,这样还是个问题。即使能够作意佛法,能把烦恼断除,但还是不能断除烦恼余习。就像这样的次第,所缘境的安住,在一开始还是相当难的。

   比如做生意的人说:“啊!平常让我做生意的企划,我想不起来,可是一旦开始念六字大明咒,就想起来了。”我们开始修止的时候,很难把整个所缘境想起来,倒是过去的事都想起来了,此时整个所缘境又散掉了。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的戒没持好,而且修止的资粮没有具备。

   要修止,必须远离历算的学习、医药的学习,特别是作为一个修行人,不应该占卜,要远离占卜以及一些无谓的事情,还有朋友之间的往来,都要断除。比如说,朋友之间相互往来,他来向你抱怨、诉苦的时候,你会安慰他一番,这在修止的时候是不行的,无意义的话(绮语)也不能谈。又譬如去关心国家、全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天到晚去管这些,这样过日子,修止没有希望。比如我替人家占卜,对方讲很多痛苦的事情给我听,我听了心中也很痛苦,之后心也很疲倦,整个人身心都疲乏,这样怎么修行?这些并不是我们修止的好朋友,因为他们与我们的见行是不一致的。修止的时候,所需要的是能教诫你如何断除从所缘境散动的朋友,这才是你的好朋友;让你从所缘境散乱的人,不算是什么好朋友,都要避免。

   正修止的时候,对所缘境的将护,甚至在吃饭、睡觉,还有上厕所的时候,正念(忆念心)仍不能放掉。工作七天就有一天放假,然而修止没有假日,你要放假,就没有办法得止。印度有那种取火的钻木,就是用来生火的木头,你不能这边转转、那边转转,一定要固定在一点去钻取,这样火才有办法生起来。

   借由听闻力来告诉你怎么去修止,如何安住于所缘境,以及将护所缘境的办法。以佛像为所缘境来说,就是要这样去安住,去取像,然后将护,这些都是经由听闻力而成办修止的方法。

   在第一住心“内住”以及第二住心“续住”的时候,心大部分都是散乱的,所缘境都安住不了。第三住心是“安住”,比如你念一百零八遍的六字大明咒,那时候可能是一忘失就马上抓回来;可能念一百零八遍之后,你就忘失掉了,然后再抓回来,这是安住的征象,是就比喻来说的。(第三住心的特征就是心安住所缘境的时间,长于离开所缘境的散乱。)

   事实上住心的教授应该要实修,如果大家只听教法而不去修,那就是浪费时间,只是令大家疲倦罢了。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你听完之后,就要以五、六个月来将护所缘境,来修止,这样听闻才有意义。否则只是说我要守护所缘境,之后又去工作或是做其他的事情,那当然得不了止!我们老是怀疑“止”没有成办的一天,这样也根本没有什么大义利。我们不能善巧的守护,或是不能够持续贯彻所缘境的守护,在染及细分的沉没掉举时,还以为得止了,事实上,不但没得止,头脑反而越来越愚痴,根器越来越钝。然后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也都没修,那只是一直浪费人身。

   有人这样讲:“我要去找心。”心是黄色?红色?蓝色?还是没有颜色的呢?我要去找心,一直找,最后找不到,所以说:“喔!心是一片空。”就以这个空无一物的心来当所缘,这样去修止是走错路了。若有点修止的经验,去找心,还可能有能力去寻求。所缘境的守护上没能尽力,又不善巧(方法不对),也不贯彻,自然不能得止,还往上去找心的话是很危险的,有些人是这样走邪路的。

   四念住是很好的修法,比如说: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