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指你修行的正見,了解你修行的關要,這是主要的資具。比如說,你要修止或是修其他的法,你來到一個僻靜之地,一個人了,心裏空蕩蕩的沒有修行的概念,沒有修行的內涵,這樣是住不下去的。所以最好的資具,莫過于你先行准備好正見。以修止來說,你必須好好了解修止的方便(方法),沒有這個,談不上修止。
以前在澳大利亞,有一個人來告訴我說:“我要去閉關修行。”他沒有得到什麼教授,就到高山上閉關修行去了。因爲沒有什麼好修的,也不懂得怎麼修,一、兩個月之後就對佛法退失信心。瑜伽士不具足通達修行關要的資具,就像將一只狗放在屋頂上一樣,它會下不來,只有嘴巴張得大大的向下吠。你沒有修行的條件、沒有修行的方法,就算到了山上,也會住不下去,又跑了下來。
我們真要能修止,必須先能夠安立你所緣的對象(注四)先找尋到所緣境。雖然說所緣境的安立有很多種,但就初業行者(初發心行者)來說,最好的所緣境莫過于佛像。當然密法所緣境的安立是不一樣,但現在是就一般來說,就是眉間的前方,以佛像當所緣境,好好的看著,然後取像作你的所緣境來安住。這樣以佛像做所緣境有好幾個好處;其一,以後修密法比較能夠娴熟、趣入。其二,你可以隨念叁寶功德,然後得蒙佛寶的攝受。其叁,在修止的當下,能夠積福報。所以一般來說,初業行者以佛像當所緣境是很好的。開始修的時候,必須好好的行持前行六法(六加行),其中身體的坐姿,是以毗盧遮那佛七支或八支坐法來坐,也就是所謂的全跏趺坐;如果做不到的話,就半跏趺坐(單盤);或像至尊度母的坐姿也可以。(請參看《廣論》347頁最後1段)
有人說,沒辦法以色法當所緣境,那就以非色法,比如以“心”當所緣境。以你心的唯明唯知(或譯“明日了知”)──這是心的體性──當所緣境,這樣也是可以。未來心不生起,過去心不可得,然後安住在現在心識的唯知唯明之上。換句話說,修行者與心合爲一,這樣去守護所緣境。至于密續修定,如果是有灌過頂,就自生本尊當所緣境,也就是以你這個身體當本尊,然後以他當所緣境。以本尊身來修持,比較容易生起止觀雙運叁摩地。修持圓滿次第的話,也有以藏文 (音“阿”)字用金粉染上,以這樣的種子字來做所緣境。
所緣境的安立應該是依個人而不同,看是什麼樣的所緣境最容易讓你生起“止”,就以它爲所緣。但是你不能以煩惱、或引起煩惱的境當所緣境,必須是能夠生起善法的才好。而以你最喜歡的人當所緣境,也無法得止,因爲會生貪欲。要以善法當所緣境,沒有說以非理作意(引煩惱)的對象當所緣境。以石頭、樹木、木頭、花當所緣境都可以,也有以黑色的“阿”字當所緣境的。像有些人以眼睛看他所崇仰的外道師長的眼睛當所緣境,當然佛教不這麼做。
修行時不是閉眼修,也不是張眼修,而是眼住鼻端、眼垂鼻尖。如果以外面的色法,外面的一個境界當所緣,開始一定要用眼根去作用。什麼叫所緣境呢?就是開始的時候,你用眼根去觀,端視所緣境的色法,之後取那影像(義共相),用意識去取影像,然後就不用眼根作用,而以意識裏的那個影像當所緣境。
以佛像來說,取佛像的影像在意根當中,在意識當中,取完之後,要能夠把心安住于所緣境上去修止。雖然修止有所謂的九住心、四作意、六力(附錄二)成辦的次第修法。這麼複雜的內涵,雖然不能夠詳細了知,可是以佛像爲所緣境來說,心在這個影像上,必須要能夠具有住分(安住而不散馳),同時也要有明分,亦即安住之上要能夠清明。此時正知、正念力很重要,就是說,你必須正念安住在所緣境上,不忘失這個所緣,也不散動于其他的所緣,具有住分與明分。正知力一直在觀察,到底現在是不是在所緣境上,所以還必須有執持力。你雖然很清明,還是要有對所緣境的執持心力,這個心相問題,表達不出來。具有這叁個條件──住分、明分還有執持力,是修止的一個概要的方法。什麼是正念的工作?正念所要發揮的功能在于不忘失心中所串習的所緣境,能夠如理不忘失而守護、安住。
一般來講,“叁摩地”、“正念”及“智慧”,這叁個心所的安立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位大德耶西堅參(意譯智幢,可能是嘉瓦仁波切或班禅喇嘛的親教師),則說:“我認爲叁摩地與正念是心所唯一(同一心所),本質唯一(同一本質)。”
有這樣的說法,把心的狂象,用正念的繩子拴在所緣境的木樁上。用狂象來比喻心,我們的心像狂象一樣,到處奔竄,以正知念力的繩索將它纏住,綁在所緣境的木樁上。你以佛像當所緣,你這個心能夠完全一心專注于佛像這個所緣境上,沒有任何緣他方的散動或者流散的問題,這樣修。
九住心講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境及平等住;在這裏,于第一、二住心時,你的心還是不能夠完全安住于所緣境上,因爲像內住和續住是由聽聞力所成辦的;而聽聞力之後有思惟力,還有憶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等合爲六力(377頁第2段)。以六力成辦這九住心,各有安立的方法。總之,內住、續住與安住,九住心的前叁住,心還是會散動的。
在九住心中又有四作意(379頁最後1段),四作意是:力勵運轉作意、有間缺運轉作意、無間缺運轉作意、無功用運轉作意。九住心的第一個內住,它的行相是說,以心安住于所緣境,與心爲其他境界所散動、所吸引的時間及量來比較,以後者爲多;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時候,心都是分別、散動于其他所緣境,而不能安住于修止的所緣境上。這並不是說越修越有分別心,而是你以前根本不認識,現在因爲修止,剛好安住于所緣境上,讓你認識、知道,你有很多的分別心罷了。內住的時候,不能夠安住于所緣境的障礙是什麼?是懈怠。如何摧滅懈怠?就是你必須憶念諸佛功德,以及叁摩地身心輕安的功德。並闡發淨信心來摧滅懈怠。內住與續住,就是第一住與第二住心,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分別心生起的多寡罷了,在這兩住心時,對所緣境是沒辦法很安住的。宗喀巴大師說,爲了斷煩惱,你必須先離境。可是離開境界之後,若心中不作意佛法,煩惱種子還是會生起,這樣還是個問題。即使能夠作意佛法,能把煩惱斷除,但還是不能斷除煩惱余習。就像這樣的次第,所緣境的安住,在一開始還是相當難的。
比如做生意的人說:“啊!平常讓我做生意的企劃,我想不起來,可是一旦開始念六字大明咒,就想起來了。”我們開始修止的時候,很難把整個所緣境想起來,倒是過去的事都想起來了,此時整個所緣境又散掉了。這是很自然的,因爲我們的戒沒持好,而且修止的資糧沒有具備。
要修止,必須遠離曆算的學習、醫藥的學習,特別是作爲一個修行人,不應該占蔔,要遠離占蔔以及一些無謂的事情,還有朋友之間的往來,都要斷除。比如說,朋友之間相互往來,他來向你抱怨、訴苦的時候,你會安慰他一番,這在修止的時候是不行的,無意義的話(绮語)也不能談。又譬如去關心國家、全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一天到晚去管這些,這樣過日子,修止沒有希望。比如我替人家占蔔,對方講很多痛苦的事情給我聽,我聽了心中也很痛苦,之後心也很疲倦,整個人身心都疲乏,這樣怎麼修行?這些並不是我們修止的好朋友,因爲他們與我們的見行是不一致的。修止的時候,所需要的是能教誡你如何斷除從所緣境散動的朋友,這才是你的好朋友;讓你從所緣境散亂的人,不算是什麼好朋友,都要避免。
正修止的時候,對所緣境的將護,甚至在吃飯、睡覺,還有上廁所的時候,正念(憶念心)仍不能放掉。工作七天就有一天放假,然而修止沒有假日,你要放假,就沒有辦法得止。印度有那種取火的鑽木,就是用來生火的木頭,你不能這邊轉轉、那邊轉轉,一定要固定在一點去鑽取,這樣火才有辦法生起來。
借由聽聞力來告訴你怎麼去修止,如何安住于所緣境,以及將護所緣境的辦法。以佛像爲所緣境來說,就是要這樣去安住,去取像,然後將護,這些都是經由聽聞力而成辦修止的方法。
在第一住心“內住”以及第二住心“續住”的時候,心大部分都是散亂的,所緣境都安住不了。第叁住心是“安住”,比如你念一百零八遍的六字大明咒,那時候可能是一忘失就馬上抓回來;可能念一百零八遍之後,你就忘失掉了,然後再抓回來,這是安住的征象,是就比喻來說的。(第叁住心的特征就是心安住所緣境的時間,長于離開所緣境的散亂。)
事實上住心的教授應該要實修,如果大家只聽教法而不去修,那就是浪費時間,只是令大家疲倦罷了。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你聽完之後,就要以五、六個月來將護所緣境,來修止,這樣聽聞才有意義。否則只是說我要守護所緣境,之後又去工作或是做其他的事情,那當然得不了止!我們老是懷疑“止”沒有成辦的一天,這樣也根本沒有什麼大義利。我們不能善巧的守護,或是不能夠持續貫徹所緣境的守護,在染及細分的沈沒掉舉時,還以爲得止了,事實上,不但沒得止,頭腦反而越來越愚癡,根器越來越鈍。然後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也都沒修,那只是一直浪費人身。
有人這樣講:“我要去找心。”心是黃色?紅色?藍色?還是沒有顔色的呢?我要去找心,一直找,最後找不到,所以說:“喔!心是一片空。”就以這個空無一物的心來當所緣,這樣去修止是走錯路了。若有點修止的經驗,去找心,還可能有能力去尋求。所緣境的守護上沒能盡力,又不善巧(方法不對),也不貫徹,自然不能得止,還往上去找心的話是很危險的,有些人是這樣走邪路的。
四念住是很好的修法,比如說: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
《菩提道次第綱要(下冊) 第二十四講 奢摩他(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