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点,他们能够分辨这个是实有、非实有,是胜义有、还是胜义无。他们怎么说的呢?就是分别三性,其中“遍计所执性”不是实有的;有为法的“依他起性”是实有的;还是空性本身──“圆成实性”──是实有的;也就是说,唯识派把后二者安立为实有。
这个更深了,境是“有(存在)”的,可是境不是“独立于心之外而实有”,境不过是心的体性的显现而已,没有心外之境(唯识宗主张万法唯心造,不承认外境)。这样的说法已经更细于前面讲说“诸法是观待而有的”的说法。
一切色法对识显现,一切显现在外面的色法,并不如其所显现而成立,它不过是心识中体性的苏醒(心的习气起现行)所显现的而已。对一般而言,讲台中市的时候,这个城市显现得实实在在,因而对它执着、贪着。事实上,从唯识派的观点来说,台中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的习气种子的现行而存在的。那是否真有这个“实有的台中市”呢?唯识派说不是这样的,如其显现这样实有的台中市根本是没有的,它的存在不过是我们心的体性的现行罢了,心的体性投射显现出来一个台中市罢了,此外没有一个实有的台中市。
以“我”来说,显现为实有,我们执着实有(谛实成立或胜义有),事实上“我”的存在并不是这样子,它不过是依心的体性而安立,心的体性的显现罢了。心是实有的,所以“我”的显现也是实有的,但是“我”的存在是来自于心,离心之外,境本身是没有的。外境存在不过是你心的显现罢了。
“境”是没有的没错,那为什么说境是实有呢?“境”也是实有的,所谓实有是因为它来自于心,因为安立心是实有的。那心怎么会是实有的呢?因为它的自证分是实有的。看心的那个心叫自证分,亦即以心当作对境的那个自证分是实有的缘故,所以心是实有;因为心是实有的关系,所以境是实有的;虽然显现为实有外境,但就外境本身而言是没有,不过是心的显现罢了。总之,唯识派一定要承认有自证分。但应成派压根儿就不认为有什么自证分。唯识派说自证分一定有的,没有自证分的话,以前的工作你想不起来,你没有办法计划什么事情,以前做过的事情都忘记了。之所以现在还能够记取过去的点点滴滴,都是因为自证分的恩泽,现在学习很多佛法都不会忘记,那是自证分的功德、恩德所致,你才有办法能够不忘失。
但应成派认为,你能忆念,不一定要成立自证分。应成派破唯识宗说,根本就没有自证分,心不需要自证分来证成,心不需要自证分的安立来观察它,就像酥油灯的灯光本身不能照亮酥油灯的灯光。为什么?如果说光可以照亮自己的话,同理,黑暗也能遮蔽自己,那黑暗就不可能存在。心识根本不需要安立自证分,心还是可以忆取、忆念过去的事。《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有个比方这样讲,冬天你被老鼠咬到中毒。咬到的时候你不知道中毒,到明年春天的时候发作了,你回想知道原来是去年冬天的时候被老鼠咬中毒的,但当你被咬时并不知道已中毒啊!这里被咬不知中毒,比喻领略境时没有自证分。但后来毒发知道是被咬所致,比喻没有自证分还是可以回忆中毒之事。总之,不需要自证分还是可以生起忆念力。
更深一层是“中观自续派”的说法,也就是诸法“非实有”,哪有实有呢?但是诸法是“自性有”的,此处“自性有”与“实有”必须分开来看。一切法是由没有错乱的心识所安立的,它虽然不是实有,可是那个境本身必须是自性有、自相有(自性有与自相有,在中观自续派而言是同义词)。比如说“我”若有自性,去找,一定找得到,这是中观自续派的说法。【问:为什么自续派说找得到?】如果有的话,找一定可以找得到。如果没有我,那这样就无我(断灭)了,就成了断灭空了。
用比喻来说明这个事情。自续派的说法,比如那魔术师以木石、还有咒语,可以幻化出舞台上的象、马,那你说这个象、马没有吗?如果没有所谓象、马的话,眼睛怎么会看得到啊!所以象、马是有的。怎么有的呢?幻有。他是怎么个有法?是魔术师经由咒语与木石,所幻化出来的,而让你的心看到,所以两个和合,变成诸法的存在。木石本身存在,魔术师所变出来的象马,还是有木石自性之存在,透过咒语幻化,让你的心看得到,心可以安立这是象马,所以两聚和合,成立诸法存有,他们认为这种譬喻是最好。诸法是无谛实成立的,可是却是“自性有”。(自续派对空性的主张是:“诸法胜义上无谛实成立,世俗上有自性成立。”)
刚刚说诸法不是实有的,可是诸法若有一点自性的话,表示所遮品的安立还有一点剩余,并没有完全遮止。唯识派认为一切法的存在是心的体性所显现出来的,二派见解并不一样。好象越来越微细了!
最高的见解,中观应成派说,诸法存在不过是你的心给予假名安立罢了,境上压根儿也没有微尘许的实有。这种修法在我们行者的相续中若要生起的话,是有个次第的。首先要证得“人无我”,再证得“法无我”。“法无我”之“法”又分:“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之“法无我”又分三种,就是所谓的“色法”、“心法”及“不相应行法”的自性无;然后,无为法就是指虚空,虚空是无我的,这样归之为“法无我”;依次而证得。
以坠机为喻,当飞机要掉下来的时候,或者快要掉到悬崖去的时候,观察一下自己的自性实有的我的感觉,可以很明白的看出来,“我”快要掉下去了。好象有一个很真实的我、自性实有的我,但那是压根儿就没有过的。一般所谓我,有三种:一、已经证入空性的行者所显现的我;二、没有证空性,执为实有的我,像四部宗义之下三部(有部、经部、唯识)所执的实有;三、像我们现在的凡夫众生,也分不出什么自性有、自性无,也不知道什么叫实有实无,就执为自性实有的那个“我”,很俱生的执着那个“我”。比如说,亲见空性的行者观我的时候,这个我不过是唯名言假立罢了,在境上压根儿没有真正实有的我,不过是我的心予以假名安立罢了。下三部他们认为诸法实有,但对中观应成派而言,这个不过是错谬的心识所安立出来的我罢了。名言有的我,它是有的。比如说,我吃饭、我走路、我上课,那个我是有的,不能说没有,那是名言有的我。这样一个名言有的我,就是你无始以来安立黑白业的地方,黑白业的安立处不是心,是名言假立的“我”。轮回者是我,轮回者不是心,从前一世跑到这一世来的是谁?
事实上目前的情况,我们观一切法都自性实有的,显现如此,执着然后贪着。不管你有没有趣入宗派见的错谬,所谓的“分别我执(亦即遍计我执)”与“俱生我执”是不一样,除非你有趣入宗派见的执着,才有分别我执。但包括小虫、动物等等,则都有俱生我执,刚刚说,在很自然状况下,观一切法现为自性实有的那个,就是俱生我执。比如有个小虫在蠕动、爬行的时候,你用一根小棍子挡它、打它的时候,它会缩起身体,那就是俱生我执的标志(相状)。【有人说:它要乐不要苦啊!】即使亲证空性的菩萨,也是要乐不要苦的啊!要乐不要苦是众生的体性,他还没有成佛,他还是有情,只是他已经没有我执了。
什么是无明我执以及轮回的根本呢?就是当你很害怕、很畏惧的时候,会显现很实有“我”,那你要用另外一个心识去观察这个“我”。上次讲过,心识可粗分两部分,用一个心跳出来去观察它,看心对这个境怎么贪执的?怎么去执着的?这样执着,就是所谓的无明,轮回的根本。
如果再有回来的一天,我们就再复习一下“止”。一定要修行!
【注释】
注一:粗相道──指下界的粗糙;及静相道──指上界的细微。此时不仅“止”,已进入观了。在未至定时已经得到止,九住心加上身轻安及心轻安,此时再做粗、静相道,是世间道的止观双运三摩地;空性是出世间道。
注二:非想非非想天──“非非想”藏文直译是“非无想”。思惟无所有处之“全无所有”的想法,亦知如病如(毒)箭,故应永断,渐灭渐细,无复有粗想。此时又思惟,此想若归全无,亦复不可,从而住于非无想,最极细想之三有顶。
注三:“三有顶”与“有顶天“同义,是无色界四天: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处天中,此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即称为三有顶。
注四:所缘的对象,一切的所知皆可当做所缘的对象。所知分为:常法及无常法(有为法)。有为法又可以分为:色法、无色法(心法与不相应行法)。欲修定一般先从色法,因为色法较易指出,用意根记住样子,易现起义共相,以之当所缘,令不散。可是有人偏好以无色法的心法当所缘境,而心法(识)的体性(定义)是明且了知(或译唯明唯知)。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