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头。你们每一次都听我的课,有很多同学听了很多年,你写过一篇真实的报告给我没有?没有。也有啊,有一位女士,她倒是随时写报告的。她跟我之前,是先从气功学起,她的报告没有断过,累积起来有几十万字。她的身体是最不好的,生过好多病,现在还活着,精神还很好。
我不是表扬她,就是七天下来,她总算还了一点账,你们诸位没有给我还账,也许过几天有。你看看她的报告,现在大家放轻松,谁来念一下?
(念某女士的报告)
如果要照打七的话,每个人把每天修持经历,做口头的报告,有问题就在这个时候解答,不是讨论。讨论是普通开会,我有我的,你有你的,可以讨论,这里只有请教。所以说到师道,我想在座年轻的,你们虽然五六十岁我也叫你年轻人,大概都没有读过韩愈的《原道》、《师道》这些文章。什么叫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三个要点,这是师道,把自己所有经验都传授给学生徒弟,希望学生超过自己,解开学生的疑惑困难。这篇文章在《古文观止》上,我们从小都要背的。韩愈的文章很特别,是传统儒家教育的路线。所以平常你们提报告,不是讨论,这是要解惑的。
刚才到这里,本来以为没有什么报告,结果有一篇,看到很高兴,提出来给大家听一听,总算还有一个人写。其实你们都有心得,都有一点东西,就是不肯写。就像那两位夫妻都是教育家,一定有很多东西可说,一问到他,就说没有没有。中国人就是这个毛病,有意见吗?没有没有,下去又有很多意见。
第二堂
朱元璋评孟子
刚才的空话先讲完,再来讲这两位老板的安徽朋友朱元璋。他穷困饿得讨饭去当和尚,当了和尚还没有饭吃,又出来讨饭,最后因当兵而当了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他把孔庙里孟子的牌位拿掉,说孟子不是圣人,乱七八糟的乱讲话。可是有一天自己再读书,读到《孟子》中一段就拍案大叫,说孟子是圣人!又把他的牌位恢复起来。这一段话我们小的时候都会背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辈子的经历,非常痛苦,体能的劳动,受尽了苦难。"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没有饭吃,身体都掏空了,受苦受难也没有路走。所以某某说我骂他,一下子叫他做什么,一下子又很对他做,这就是孟子说的"行拂乱其所为",一切的行为所做的都不对,越做越不对。叫你做这样,不对了骂你,要去"扶贫",对啊对啊,你去做啊。然后你真去做了,我又说你乱搞,"行拂乱其所为",把你搞乱了。
为什么上天要这样磨炼他?为什么?"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教育,这就是磨炼,使他遭遇种种的痛苦。人在起心动念之间,要坚定一个目标,样样不如意,样样做了又不对是教育你,大环境在教育你,增益帮助你把做不到的事做到。"人恒过,然后能改",人是容易犯错误的,但是犯了错误,自己要晓得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做一件事心里烦闷,不知如何是好,要考虑周全才做。譬如说我做那条铁路,做完了我一无所取,做完了就做完了,现在心里没有牵挂。"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对人对事,看人家的态度如何,情况如何,整个社会环境如何,然后再讲话。所以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入则无法家拂士",是会有问题的。
朱元璋读到这里,拍案叫绝,说孟子的圣人!他说自己左右旁边没有"法家"。高明的人叫"方家",懂得方法,不是搞司法。所以我们写字给人家时写上"某某方家指正"。如果一个领导人,旁边没有"法家",没有高明的人指导,也没有"拂士",就是很对你的人,把你所肯定的推翻了,"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外面也没有敌人跟你抗争,无外患,这个国家就完了。因为社会太安定了,大家光晓得发财赚钱。"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人生、国家、社会大原则就是如此,然后你才知道成功是经过忧患、艰难痛苦的。如果处处得意顺利,那就完了,不论国家也好,社会也好,个人事业也好,都是一样。
现在大家也晓得用忧患意识,就是《孟子·告子》这一篇来的。你们回去翻"四书",现在读还来得及,那是中国的圣经啊,像西方新旧约全书。
鲁迅和牛
现在给你们讲这一条牛了,这是禅宗渐修的心地法门,《牧牛图》是普明禅师的作品。什么是牛?鲁迅有两句诗很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当年在上海写文章,大家指着骂;他"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己低头做一个牧童。我对鲁迅觉得马马虎虎,但这两句诗蛮有意思,可以看出来吧,他满肚子怨恨之气。横眉,气得眉毛都立起来,冷冷的,你们骂我就骂我,格老子我才不怕你们骂,阿Q的精神,宁可做一个小牧童。这是讲与牛有关的诗。算不定将来国内年轻一代,出来一位写好诗的人。鲁迅这两句是好诗。
乱跑的牛
《牧牛图》讲渐修的法门,我们的心念就是一条牛,乱跑。这个图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当年是木版的画,日本人更捧这个《牧牛图》。一条黑牛,发疯一样到处乱跑,这个牧牛的小孩子拿着绳子在后面追。这代表什么?代表我们这个心,思想情感就是这一条黑牛,到处乱跑。这个牧牛的小孩拿绳子在后面追不上,拴不住。我们打起坐来心念第一步就是这样。他写了四句诗:
一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佳苗
"狰狞头角恣咆哮",牛的那两个角,威风得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聪明,就是头角峥嵘。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发脾气乱跑乱叫,到处吹牛。"奔走溪山路转遥",这一条牛在山上田地里乱跑,越跑越远,我们的情绪妄想就是这一条牛。"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哪里去了。第四句话是自己的反省,这个妄想情绪到处乱跑,"谁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断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种苗都不发了。这是《牧牛图》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打起坐来,平常情绪思想乱跑,想了很多的花样,要做这个,说做那个,或者要做生意发财,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乱跑。这个题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
二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第二步我们只好学打坐,自己观仍了。十六特胜讲"知",知道了,犯了错误,要把这个心拉回来。"初调",总算找到了思想念头,把这个乱跑的思想拴住了。"我有芒绳蓦鼻穿",拿个绳子把这个牛的鼻套进去。现在我们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这个气;呼吸这个气是条绳子,把心性这个牛套进去。"一回奔竞痛加鞭",这个牛再发脾气乱跑,就抽它一顿鞭子。所以你打起坐来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条绳子,把这个心念拉回来。"从来劣性难调制",乱跑了,就重新来过。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又是别的思想来,心息没有配合所以又跑了,这是自己的习性,爱向外跑。"犹得山童尽力牵",要靠这个牧童拉回来,牧牛童子是我们人自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头拉回来了。这是第二个图案,你看画的这一条绳子,穿到牛鼻子上去了,这个牛要走,这个小孩拼命拉。
三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第三步叫"受制","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给绳子穿惯了,渐渐乖了,小孩子轻轻一拉到带走了。
这里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抗战的时候我有两个师长朋友,一个带兵笨笨的,胖胖的,他的部队很散漫,不大训练的,可是打起仗来他的兵都会拼命。另有一个带兵非常精明,没有哪一点不知道。有一天我去看他,正好看他的部队经过,有一匹马在跑,他就骂那个管马的马夫,笨蛋!把那匹马拴住。马夫跑过去拼命地拉,反而被马拉着跑。这个师长跑过去,两个耳光一打,把绳子接过来,一转一转,转到马的旁边,轻轻一带就拉过来了;然后把绳子交给马夫,又打他两个耳光,笨蛋!马都不会带。
牛也好,马也好,发了脾气,你把那条绳子转一转,转到鼻子边上,轻轻一拉,它就走了。你看佛教我们修安那般那,你心念乱跑,心性宁静不下来,所以佛教你眼观鼻,鼻观心,只要把呼吸管住,慢慢那个心念就调伏了。所以我讲这个故事是亲自看到的,看到"渐调渐伏息奔驰",这个牛不敢乱跑了,鼻子拉住了。"渡水穿云步步随",这个牛跟着小牧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跟着他一步步走,乖乖的不敢动,因为绳子在牧童手里,气已经被控制了。"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牧童手里拿着芒绳,一步都不敢放松。所以你用功做呼吸法调息,自己不感觉疲劳。你看这个图案,黑牛的头变白了,呼吸已经慢慢调柔了,自己看住它。你的牧童是什么?就是意识;你的绳子是什么?就是气,出入气,安那受那。
呼吸调柔
你的意识心念专一把心息合一调柔,这是第三步了。你看他画的图案,这个牧童很轻松了,拿着鞭子,随便拿个树枝。牛呢?头开始变白了。白代表善良,黑代表恶业。所以佛经上说做好事叫做造白业,做坏事叫做造黑业。受制了,你的工夫心息能够合在一起了。
四回首
日久功深始转头 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系留
第四步"回首",这个牛回头了,就是心念给呼吸,给绳拴住了。"日久功深始转头",这个牛不乱跑,心归一了。"颠狂心力渐调柔",平常那个乱跑的心性软下来了,跟着呼吸的来去,就是数息以后随息了。"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可是我们的意念不要放松,心息固然可以合一了,心念专一还不能放手。这个图…
《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