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頭。你們每一次都聽我的課,有很多同學聽了很多年,你寫過一篇真實的報告給我沒有?沒有。也有啊,有一位女士,她倒是隨時寫報告的。她跟我之前,是先從氣功學起,她的報告沒有斷過,累積起來有幾十萬字。她的身體是最不好的,生過好多病,現在還活著,精神還很好。
我不是表揚她,就是七天下來,她總算還了一點賬,你們諸位沒有給我還賬,也許過幾天有。你看看她的報告,現在大家放輕松,誰來念一下?
(念某女士的報告)
如果要照打七的話,每個人把每天修持經曆,做口頭的報告,有問題就在這個時候解答,不是討論。討論是普通開會,我有我的,你有你的,可以討論,這裏只有請教。所以說到師道,我想在座年輕的,你們雖然五六十歲我也叫你年輕人,大概都沒有讀過韓愈的《原道》、《師道》這些文章。什麼叫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叁個要點,這是師道,把自己所有經驗都傳授給學生徒弟,希望學生超過自己,解開學生的疑惑困難。這篇文章在《古文觀止》上,我們從小都要背的。韓愈的文章很特別,是傳統儒家教育的路線。所以平常你們提報告,不是討論,這是要解惑的。
剛才到這裏,本來以爲沒有什麼報告,結果有一篇,看到很高興,提出來給大家聽一聽,總算還有一個人寫。其實你們都有心得,都有一點東西,就是不肯寫。就像那兩位夫妻都是教育家,一定有很多東西可說,一問到他,就說沒有沒有。中國人就是這個毛病,有意見嗎?沒有沒有,下去又有很多意見。
第二堂
朱元璋評孟子
剛才的空話先講完,再來講這兩位老板的安徽朋友朱元璋。他窮困餓得討飯去當和尚,當了和尚還沒有飯吃,又出來討飯,最後因當兵而當了皇帝。當了皇帝以後,他把孔廟裏孟子的牌位拿掉,說孟子不是聖人,亂七八糟的亂講話。可是有一天自己再讀書,讀到《孟子》中一段就拍案大叫,說孟子是聖人!又把他的牌位恢複起來。這一段話我們小的時候都會背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一輩子的經曆,非常痛苦,體能的勞動,受盡了苦難。"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沒有飯吃,身體都掏空了,受苦受難也沒有路走。所以某某說我罵他,一下子叫他做什麼,一下子又很對他做,這就是孟子說的"行拂亂其所爲",一切的行爲所做的都不對,越做越不對。叫你做這樣,不對了罵你,要去"扶貧",對啊對啊,你去做啊。然後你真去做了,我又說你亂搞,"行拂亂其所爲",把你搞亂了。
爲什麼上天要這樣磨煉他?爲什麼?"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是教育,這就是磨煉,使他遭遇種種的痛苦。人在起心動念之間,要堅定一個目標,樣樣不如意,樣樣做了又不對是教育你,大環境在教育你,增益幫助你把做不到的事做到。"人恒過,然後能改",人是容易犯錯誤的,但是犯了錯誤,自己要曉得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做一件事心裏煩悶,不知如何是好,要考慮周全才做。譬如說我做那條鐵路,做完了我一無所取,做完了就做完了,現在心裏沒有牽挂。"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對人對事,看人家的態度如何,情況如何,整個社會環境如何,然後再講話。所以說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入則無法家拂士",是會有問題的。
朱元璋讀到這裏,拍案叫絕,說孟子的聖人!他說自己左右旁邊沒有"法家"。高明的人叫"方家",懂得方法,不是搞司法。所以我們寫字給人家時寫上"某某方家指正"。如果一個領導人,旁邊沒有"法家",沒有高明的人指導,也沒有"拂士",就是很對你的人,把你所肯定的推翻了,"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外面也沒有敵人跟你抗爭,無外患,這個國家就完了。因爲社會太安定了,大家光曉得發財賺錢。"然後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人生、國家、社會大原則就是如此,然後你才知道成功是經過憂患、艱難痛苦的。如果處處得意順利,那就完了,不論國家也好,社會也好,個人事業也好,都是一樣。
現在大家也曉得用憂患意識,就是《孟子·告子》這一篇來的。你們回去翻"四書",現在讀還來得及,那是中國的聖經啊,像西方新舊約全書。
魯迅和牛
現在給你們講這一條牛了,這是禅宗漸修的心地法門,《牧牛圖》是普明禅師的作品。什麼是牛?魯迅有兩句詩很好:"橫眉冷對千夫指",他當年在上海寫文章,大家指著罵;他"俯首甘爲孺子牛",自己低頭做一個牧童。我對魯迅覺得馬馬虎虎,但這兩句詩蠻有意思,可以看出來吧,他滿肚子怨恨之氣。橫眉,氣得眉毛都立起來,冷冷的,你們罵我就罵我,格老子我才不怕你們罵,阿Q的精神,甯可做一個小牧童。這是講與牛有關的詩。算不定將來國內年輕一代,出來一位寫好詩的人。魯迅這兩句是好詩。
亂跑的牛
《牧牛圖》講漸修的法門,我們的心念就是一條牛,亂跑。這個圖在明朝禅宗很有名的,當年是木版的畫,日本人更捧這個《牧牛圖》。一條黑牛,發瘋一樣到處亂跑,這個牧牛的小孩子拿著繩子在後面追。這代表什麼?代表我們這個心,思想情感就是這一條黑牛,到處亂跑。這個牧牛的小孩拿繩子在後面追不上,拴不住。我們打起坐來心念第一步就是這樣。他寫了四句詩:
一未牧
猙獰頭角恣咆哮 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 誰知步步犯佳苗
"猙獰頭角恣咆哮",牛的那兩個角,威風得很,我們形容一個人很聰明,就是頭角峥嵘。恣是放任自己,咆哮是發脾氣亂跑亂叫,到處吹牛。"奔走溪山路轉遙",這一條牛在山上田地裏亂跑,越跑越遠,我們的情緒妄想就是這一條牛。"一片黑雲橫谷口",天黑了,不知道跑哪裏去了。第四句話是自己的反省,這個妄想情緒到處亂跑,"誰知步步犯佳苗",自己把善良的根都扯斷踏平了,挖了自己的根,好的種苗都不發了。這是《牧牛圖》的第一步,就是我們打起坐來,平常情緒思想亂跑,想了很多的花樣,要做這個,說做那個,或者要做生意發財,要做官,都是妄想在亂跑。這個題目叫"未牧",拴不住自己的妄想心念。
把牛套住
二初調
我有芒繩蓦鼻穿 一回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製 猶得山童盡力牽
第二步我們只好學打坐,自己觀仍了。十六特勝講"知",知道了,犯了錯誤,要把這個心拉回來。"初調",總算找到了思想念頭,把這個亂跑的思想拴住了。"我有芒繩蓦鼻穿",拿個繩子把這個牛的鼻套進去。現在我們用佛法的修出入息,用這個氣;呼吸這個氣是條繩子,把心性這個牛套進去。"一回奔競痛加鞭",這個牛再發脾氣亂跑,就抽它一頓鞭子。所以你打起坐來修安那般那就是一條繩子,把這個心念拉回來。"從來劣性難調製",亂跑了,就重新來過。像修呼吸法,安那般那,一下又忘了,又是別的思想來,心息沒有配合所以又跑了,這是自己的習性,愛向外跑。"猶得山童盡力牽",要靠這個牧童拉回來,牧牛童子是我們人自己的意志,用意志把思想念頭拉回來了。這是第二個圖案,你看畫的這一條繩子,穿到牛鼻子上去了,這個牛要走,這個小孩拼命拉。
叁受製
漸調漸伏息奔馳 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 牧童終日自忘疲
第叁步叫"受製","漸調漸伏息奔馳",這個牛給繩子穿慣了,漸漸乖了,小孩子輕輕一拉到帶走了。
這裏我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抗戰的時候我有兩個師長朋友,一個帶兵笨笨的,胖胖的,他的部隊很散漫,不大訓練的,可是打起仗來他的兵都會拼命。另有一個帶兵非常精明,沒有哪一點不知道。有一天我去看他,正好看他的部隊經過,有一匹馬在跑,他就罵那個管馬的馬夫,笨蛋!把那匹馬拴住。馬夫跑過去拼命地拉,反而被馬拉著跑。這個師長跑過去,兩個耳光一打,把繩子接過來,一轉一轉,轉到馬的旁邊,輕輕一帶就拉過來了;然後把繩子交給馬夫,又打他兩個耳光,笨蛋!馬都不會帶。
牛也好,馬也好,發了脾氣,你把那條繩子轉一轉,轉到鼻子邊上,輕輕一拉,它就走了。你看佛教我們修安那般那,你心念亂跑,心性甯靜不下來,所以佛教你眼觀鼻,鼻觀心,只要把呼吸管住,慢慢那個心念就調伏了。所以我講這個故事是親自看到的,看到"漸調漸伏息奔馳",這個牛不敢亂跑了,鼻子拉住了。"渡水穿雲步步隨",這個牛跟著小牧童,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跟著他一步步走,乖乖的不敢動,因爲繩子在牧童手裏,氣已經被控製了。"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牧童手裏拿著芒繩,一步都不敢放松。所以你用功做呼吸法調息,自己不感覺疲勞。你看這個圖案,黑牛的頭變白了,呼吸已經慢慢調柔了,自己看住它。你的牧童是什麼?就是意識;你的繩子是什麼?就是氣,出入氣,安那受那。
呼吸調柔
你的意識心念專一把心息合一調柔,這是第叁步了。你看他畫的圖案,這個牧童很輕松了,拿著鞭子,隨便拿個樹枝。牛呢?頭開始變白了。白代表善良,黑代表惡業。所以佛經上說做好事叫做造白業,做壞事叫做造黑業。受製了,你的工夫心息能夠合在一起了。
四回首
日久功深始轉頭 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 猶把芒繩且系留
第四步"回首",這個牛回頭了,就是心念給呼吸,給繩拴住了。"日久功深始轉頭",這個牛不亂跑,心歸一了。"顛狂心力漸調柔",平常那個亂跑的心性軟下來了,跟著呼吸的來去,就是數息以後隨息了。"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系留",可是我們的意念不要放松,心息固然可以合一了,心念專一還不能放手。這個圖…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七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