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力。例如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学佛有了相当的定功,就会出现神通。最普通的是知过去未来之事,或知他人心中之事。虽然如此,但事实上学佛几十年未必就能得到这些神通。因为神通要由定力而来,譬如水在静止的状态,才能照见人影。学佛未曾真实用功,没有定力,犹如动荡不停的水,那里能有观照之用,那里能得神通。然而一些妖魔鬼怪,却能使毫无定功的人忽然知道过去与未来,或知他人心事,或变成最好的口才。不但如此,鬼神们还会冒充天帝,冒充菩萨,甚至冒充佛,来向众生说法,就像陀罗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法,他们都会说。以致一般人误信他们是佛菩萨再世。误信之后,就受他们的言语、手势,甚至意思指挥,一步一步的远离正道。
万法没有两者完全相同,外道鬼神虽能冒充佛菩萨说法,也能表现各种神通,但不论如何相似,必与佛法有最大的差异处。佛法自始至终不离因果,学佛不论有无神通,但是如法修行,必然渐渐的减轻烦恼,以至断惑证真。大乘起信论说,诸魔外道鬼神说法说到最后,总是教人不信因果,以及教人贪求世间名利之事。愈贪名利,愈增加烦恼。愈增加烦恼,愈在六道中沉沦。明白此理,则不论今世诸魔如何横行,皆能识破。
智慧与聪明
目前有许多人都是有知识而无智慧,聪明绝顶却缺乏远见,平常说话头头是道,满腹经论,做事非常精明而能干,然而却缺乏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的睿智,更不明白人生的真谛,生命的目的,以及人身的可贵,因此凡事都只有考虑自己目前的利益或享受,而丝毫不明了将来有一天因果循环,善恶报应的可怕。这些人由于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趋善避恶,择善固执的观念,因此在贪婪美色,心猿意马,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糊涂颟顸,违背良心,甚至伤天害理的罪恶行为。
由于目前我们的教育似乎都十分偏重知识和智育,以适应升学的需要而极端忽视智慧与正见的培养,因此造成了目前社会上犯罪事件日益恶化的现象,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趋势。
穆罕默德曾经说:“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乃是他在人间的德行。”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明了因果、道德与善行的重要,那么他就不会过分贪图今生的、眼前的物质享受和感官的满足,也不再浑浑噩噩,终生只在追一己的名利和私欲,相反的他可能会竭尽心力,贡献社会以便创造更多的德行和善行。
看破,放下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圆觉经云:“当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这是告诉我们看破和放下的妙法。
我们生此末世,真是八苦交集,无论富贵贫贱,都有苦的感觉,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穷人为生命而争,情犹可原,富人为享受而争,颇不应该,钱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没有它固然不行,太多也没有什么好处。用的得当,可以济弱扶倾,造福社会,如果为子孙的衣食而积蓄,说实在的那等于是害他们。
利不可贪,名也不可好。须知只是个抽象的名称,既不能御风寒,又不可解饥渴,倘若名符其实,当有劝善之功,否则难免助虐之过。我们之所以好名的原因,就是我执太重,尤其一般人所认识的我,是四大和合的假我,是生灭的,不净的,是八苦的仓库,是生死的根源,我们要想离苦得乐,就应该把这个假我当作一辆破旧的脚踏车,虽然没有经济价值,但是可以利用作为回家的交通工具,倘能作如是观,那么放下就比较容易了。不过想放下,必须先要看破,还要决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要想把看破放下做得彻底,必须用一贯作业的办法,来应付一切诸法,才会成功,如果是断章取义,永远收不到效果。
不可执理废事
古德云:“执性废修,如贫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盖童蒙读书,虽不明理,果能熟读,天长日久,自能融会贯通,仍有悟解之望,如愚夫愚妇只知念佛,不研经教,但能至诚恳切,老实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必能往生。聪明人谈玄说理,自以为深通经教,高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以致念佛亦不念,三宝亦不拜,不诚不敬,而欲求解脱,实无可能,所以著事迷理,远胜于执性废修。盖愚人但重事相,发于至诚,能有成就,比之聪明人只尚空谈者,大有天渊之别。
报恩,念佛
学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轮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愿学者,其故安在?就是不肯学佛。此类人自以为见解比佛还高明,对佛所说之法尚有欲批评检讨之处,此之谓世智辩聪,为人生八难之一,实为最可怜悯者。
净念,染念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佛缘,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如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观想,名相
持名念佛不必观想,亦未尝不可,须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号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相而后有名,名相皆不离一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与心有密切之关系,一句名号,功德无量无边。
念佛之胜方便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并无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尘之念,盖念佛之念无非直如之本体,即是趋向真如之妙用。
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所以念佛之念,绵绵密密,能至念而无念,故曰胜方便。
学佛,念佛是迷信吗?
或有人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你们还在念佛是不是搞迷信呢?据“北平科技报”刊登一段报导,题目是“西方科学家的东方哲学热”介绍西方科学家们正在热烈研究东方的“老子”。“婆罗门教与佛教”前几年科学画报发表一篇短文,题目是“科学思想的无价之宝”内中介绍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学等等科学界的第一流人物中,许多人把佛教思想看为宝物。又如“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其中说到:“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平行之处。”“平行之处”指两者极为相似。可见我们不是迷信,一点也不落后,我们应当坚定信心,积极贡献力量,发出佛教的光辉,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飞跃,并为众生谋求彻底究竟的真实之利。
择善固执
一个人要为善为恶,全在一念之间,要成圣贤,或自甘堕落也全然决于一心,因此,“祸福无门,由人自召”一个人命运的改造,主要还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平时应该培养“智慧”和正见,以及择善固执的意志,才不会见异思迁,而误入歧途。
学佛纲要
佛经卷帙浩繁,义理丰富,不易修学,但有一个纲领,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自行化他,是同时的,但有轻重之分,在未花开见佛时,重在自行,见性以后,重在化他。
舍之要义
随便修一法,就是包括一切法,此乃一多无碍的境界。如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法,用一布施即可总持。
布施摄一切法门,唯有舍,智慧才能现前。经中处处开示,祖师也时常劝勉,有几人肯做?舍不是舍财一种,六种根本烦恼要舍,二十种烦恼要舍,最重要乃舍脾气,不要有个性,莫随俗见。
戒定慧之重要
戒定慧三无漏学,包括一切法门,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动的,慧是从定中来的,心定如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三世诸佛求无上道,都离不了戒定慧。
心好何必做善事?
我们时常听到一般人常常表示:“我的心好就够了,何必做什么善事?”“我们只要心里不存恶念,不害人就够了,何必信什么因果?”这些话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然而细加推究,实在是似是而非,因为心中不存恶念,不去害人固然是很好,然而充其量,不过是消极,却不能行善积德,增加善业,因此过去(或前世)所造成的业障,自然也无法获得丝毫的消解,将来因缘一到,各种应受的果报,也就必须一一加以承受。甚至由于在生之时,从未行善,尸位素养,未能善尽应尽的职责,以致使人蒙受不利,结果也可能在无形之中造成了更多的罪恶,况且是不是真能做到“我的心好就够了”也是问题,因此千万不应误解,应该向前再进一步“行善积德,勤种善因”唯有如此,将来才能消灭业障,享受善报。
无生法忍
经云:“众生无有生”是见众生与真如理体无二。无生法忍是初住菩萨破无明、见法身。忍是认可之意。忍亦作完解,有安住之意。初住菩萨地位不简单,是多生多劫修的。修净土的人当生即可带业往生,花开见佛悟无生,与初住菩萨地位相等,比阿罗汉高得太多了。修净土能得到这样的便宜,使人难以相信,所以阿弥陀经上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信解行之看法
信解行三事不能说有无次序,说同时并进亦可,学人须先有信心,而后研究佛法亦必先明佛法真实性,而后方能真实修行。但若行得不够,障深慧浅,即不能了解真实义,有解有行,信心才能坚固,三事互有牵连,并无先后次第之分,真实依教做到,谓之行,真实见到佛理,谓之解,真实了达三宝之益谓之信,故其中皆已含有证的意义在内。
信仰佛教要由了解理论中得来
佛教徒的信仰正和科学家的信仰抱同样的态度,他们因为已经用过理智了解佛教中的若干理论,并没有找得不合逻辑的地方,也找不出诳骗的理由,所以也就毅然决然的信仰其他未经证验的理论。例如佛性,大多数佛教徒都还没有亲证到,那只有信仰佛语不虚,然后再依教修行以求证实,一旦我们亲证到了,那时已成事实,便谈不到信不信了。譬如我说肚饥时吃饭可饱,此事人人皆知,用不到劝人信仰,但是我若说,肚饥时吃某种维他命丸也可…
《修行精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