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力。例如一般學佛的人都知道,學佛有了相當的定功,就會出現神通。最普通的是知過去未來之事,或知他人心中之事。雖然如此,但事實上學佛幾十年未必就能得到這些神通。因爲神通要由定力而來,譬如水在靜止的狀態,才能照見人影。學佛未曾真實用功,沒有定力,猶如動蕩不停的水,那裏能有觀照之用,那裏能得神通。然而一些妖魔鬼怪,卻能使毫無定功的人忽然知道過去與未來,或知他人心事,或變成最好的口才。不但如此,鬼神們還會冒充天帝,冒充菩薩,甚至冒充佛,來向衆生說法,就像陀羅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法,他們都會說。以致一般人誤信他們是佛菩薩再世。誤信之後,就受他們的言語、手勢,甚至意思指揮,一步一步的遠離正道。
萬法沒有兩者完全相同,外道鬼神雖能冒充佛菩薩說法,也能表現各種神通,但不論如何相似,必與佛法有最大的差異處。佛法自始至終不離因果,學佛不論有無神通,但是如法修行,必然漸漸的減輕煩惱,以至斷惑證真。大乘起信論說,諸魔外道鬼神說法說到最後,總是教人不信因果,以及教人貪求世間名利之事。愈貪名利,愈增加煩惱。愈增加煩惱,愈在六道中沈淪。明白此理,則不論今世諸魔如何橫行,皆能識破。
智慧與聰明
目前有許多人都是有知識而無智慧,聰明絕頂卻缺乏遠見,平常說話頭頭是道,滿腹經論,做事非常精明而能幹,然而卻缺乏明辨是非,判斷善惡的睿智,更不明白人生的真谛,生命的目的,以及人身的可貴,因此凡事都只有考慮自己目前的利益或享受,而絲毫不明了將來有一天因果循環,善惡報應的可怕。這些人由于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以及趨善避惡,擇善固執的觀念,因此在貪婪美色,心猿意馬,利欲熏心,見利忘義的情況下,往往會做出糊塗颟顸,違背良心,甚至傷天害理的罪惡行爲。
由于目前我們的教育似乎都十分偏重知識和智育,以適應升學的需要而極端忽視智慧與正見的培養,因此造成了目前社會上犯罪事件日益惡化的現象,這是一件令人擔憂的趨勢。
穆罕默德曾經說:“一個人真正的財富,乃是他在人間的德行。”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明了因果、道德與善行的重要,那麼他就不會過分貪圖今生的、眼前的物質享受和感官的滿足,也不再渾渾噩噩,終生只在追一己的名利和私欲,相反的他可能會竭盡心力,貢獻社會以便創造更多的德行和善行。
看破,放下
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圓覺經雲:“當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這是告訴我們看破和放下的妙法。
我們生此末世,真是八苦交集,無論富貴貧賤,都有苦的感覺,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窮人爲生命而爭,情猶可原,富人爲享受而爭,頗不應該,錢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沒有它固然不行,太多也沒有什麼好處。用的得當,可以濟弱扶傾,造福社會,如果爲子孫的衣食而積蓄,說實在的那等于是害他們。
利不可貪,名也不可好。須知只是個抽象的名稱,既不能禦風寒,又不可解饑渴,倘若名符其實,當有勸善之功,否則難免助虐之過。我們之所以好名的原因,就是我執太重,尤其一般人所認識的我,是四大和合的假我,是生滅的,不淨的,是八苦的倉庫,是生死的根源,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就應該把這個假我當作一輛破舊的腳踏車,雖然沒有經濟價值,但是可以利用作爲回家的交通工具,倘能作如是觀,那麼放下就比較容易了。不過想放下,必須先要看破,還要決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要想把看破放下做得徹底,必須用一貫作業的辦法,來應付一切諸法,才會成功,如果是斷章取義,永遠收不到效果。
不可執理廢事
古德雲:“執性廢修,如貧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蓋童蒙讀書,雖不明理,果能熟讀,天長日久,自能融會貫通,仍有悟解之望,如愚夫愚婦只知念佛,不研經教,但能至誠懇切,老實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必能往生。聰明人談玄說理,自以爲深通經教,高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以致念佛亦不念,叁寶亦不拜,不誠不敬,而欲求解脫,實無可能,所以著事迷理,遠勝于執性廢修。蓋愚人但重事相,發于至誠,能有成就,比之聰明人只尚空談者,大有天淵之別。
報恩,念佛
學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輪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願學者,其故安在?就是不肯學佛。此類人自以爲見解比佛還高明,對佛所說之法尚有欲批評檢討之處,此之謂世智辯聰,爲人生八難之一,實爲最可憐憫者。
淨念,染念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學佛人之邪知邪見。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理,不可執理廢事,衆生迷惑顛倒,不攀佛緣,即攀緣六道。念頭是刹那不停的,與其攀緣俗念,不如攀緣淨念,煩惱未斷,生死未了,如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緣,豈可輕視持名念佛法門。
觀想,名相
持名念佛不必觀想,亦未嘗不可,須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號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相而後有名,名相皆不離一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與心有密切之關系,一句名號,功德無量無邊。
念佛之勝方便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並無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塵之念,蓋念佛之念無非直如之本體,即是趨向真如之妙用。
真如是清淨心,念佛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以相應,所以念佛之念,綿綿密密,能至念而無念,故曰勝方便。
學佛,念佛是迷信嗎?
或有人說,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你們還在念佛是不是搞迷信呢?據“北平科技報”刊登一段報導,題目是“西方科學家的東方哲學熱”介紹西方科學家們正在熱烈研究東方的“老子”。“婆羅門教與佛教”前幾年科學畫報發表一篇短文,題目是“科學思想的無價之寶”內中介紹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學等等科學界的第一流人物中,許多人把佛教思想看爲寶物。又如“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一書,其中說到:“現代物理學的概念,與東方宗教哲學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具有驚人平行之處。”“平行之處”指兩者極爲相似。可見我們不是迷信,一點也不落後,我們應當堅定信心,積極貢獻力量,發出佛教的光輝,來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飛躍,並爲衆生謀求徹底究竟的真實之利。
擇善固執
一個人要爲善爲惡,全在一念之間,要成聖賢,或自甘墮落也全然決于一心,因此,“禍福無門,由人自召”一個人命運的改造,主要還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平時應該培養“智慧”和正見,以及擇善固執的意志,才不會見異思遷,而誤入歧途。
學佛綱要
佛經卷帙浩繁,義理豐富,不易修學,但有一個綱領,即修一切善,離一切相。自行化他,是同時的,但有輕重之分,在未花開見佛時,重在自行,見性以後,重在化他。
舍之要義
隨便修一法,就是包括一切法,此乃一多無礙的境界。如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法,用一布施即可總持。
布施攝一切法門,唯有舍,智慧才能現前。經中處處開示,祖師也時常勸勉,有幾人肯做?舍不是舍財一種,六種根本煩惱要舍,二十種煩惱要舍,最重要乃舍脾氣,不要有個性,莫隨俗見。
戒定慧之重要
戒定慧叁無漏學,包括一切法門,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爲,修定是學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動的,慧是從定中來的,心定如一面鏡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橫遍十方,豎窮叁世,叁世諸佛求無上道,都離不了戒定慧。
心好何必做善事?
我們時常聽到一般人常常表示:“我的心好就夠了,何必做什麼善事?”“我們只要心裏不存惡念,不害人就夠了,何必信什麼因果?”這些話乍聽之下似乎有道理,然而細加推究,實在是似是而非,因爲心中不存惡念,不去害人固然是很好,然而充其量,不過是消極,卻不能行善積德,增加善業,因此過去(或前世)所造成的業障,自然也無法獲得絲毫的消解,將來因緣一到,各種應受的果報,也就必須一一加以承受。甚至由于在生之時,從未行善,屍位素養,未能善盡應盡的職責,以致使人蒙受不利,結果也可能在無形之中造成了更多的罪惡,況且是不是真能做到“我的心好就夠了”也是問題,因此千萬不應誤解,應該向前再進一步“行善積德,勤種善因”唯有如此,將來才能消滅業障,享受善報。
無生法忍
經雲:“衆生無有生”是見衆生與真如理體無二。無生法忍是初住菩薩破無明、見法身。忍是認可之意。忍亦作完解,有安住之意。初住菩薩地位不簡單,是多生多劫修的。修淨土的人當生即可帶業往生,花開見佛悟無生,與初住菩薩地位相等,比阿羅漢高得太多了。修淨土能得到這樣的便宜,使人難以相信,所以阿彌陀經上說:“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信解行之看法
信解行叁事不能說有無次序,說同時並進亦可,學人須先有信心,而後研究佛法亦必先明佛法真實性,而後方能真實修行。但若行得不夠,障深慧淺,即不能了解真實義,有解有行,信心才能堅固,叁事互有牽連,並無先後次第之分,真實依教做到,謂之行,真實見到佛理,謂之解,真實了達叁寶之益謂之信,故其中皆已含有證的意義在內。
信仰佛教要由了解理論中得來
佛教徒的信仰正和科學家的信仰抱同樣的態度,他們因爲已經用過理智了解佛教中的若幹理論,並沒有找得不合邏輯的地方,也找不出诳騙的理由,所以也就毅然決然的信仰其他未經證驗的理論。例如佛性,大多數佛教徒都還沒有親證到,那只有信仰佛語不虛,然後再依教修行以求證實,一旦我們親證到了,那時已成事實,便談不到信不信了。譬如我說肚饑時吃飯可飽,此事人人皆知,用不到勸人信仰,但是我若說,肚饑時吃某種維他命丸也可…
《修行精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