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飽,這就非用學理上的論據,不能教人生信,否則只有請人實地試驗,倘使無丸可試,或竟無人可試,這也不妨,只要提出的理由充分,也還有人相信,若是我說,肚饑時只要別人吃飯,我就會飽,我說這話時,不要說試不試,就是我提出任何理由,人家也不會相信,所以一般宗教家說一人死難能替萬人贖罪,這話怎能令人信受,有之,則惟迷信而已。
製心一處
佛說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其整個關鍵即在改變心與控製心。心若正,一切行爲自然就正,心在道上,一切行爲即無過失,佛說心如狂象,儒家說心猿意馬,都形容心很難控製。修道人若不把心控製住,道業無法成就。製心一處就能生慧。
恒心行善
行善如運動,必須有恒心,長期行之必可獲得明顯的回報,因此不宜急功近利,操之過急。換言之,必須要有信心和耐心,將來才能收到豐碩的成果。
有漏,無漏
有漏,煩惱之代名詞,漏泄之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漏泄流注而不止,謂之漏。又漏爲漏落之意,煩惱能令人漏落于叁惡道,故謂之漏。有煩惱之法謂之漏,離煩惱之法雲無漏。
妄念之意
衆生不明白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相有千差萬別,因迷于相,遂起分別執著。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即是假相幻有,非真實並非絕對沒有,衆生不知其假相,念念在虛妄之相上起分別,故稱之爲妄念。
自利利他
行善不一定要有大財富,大學問或充分的閑暇,只要發心行善,多行無畏施,盡量利用機會幫助別人,服務大衆,以解除他人的痛苦,增進大家的幸福,隨時身體力行,實踐各種美德,便是一種功德無量的善行。
佛不妄語
佛經中有一部份屬于哲理方面的,細細研究,尚可明了其義,有一部份系屬不可了解,與人生現實生活脫節,難以相信者,似爲神話,系屬不可思議部份,我們是凡夫,未到佛菩薩的境界,當然不能了解佛菩薩境界的真相,若貿然予以否定,誠屬大誤。在凡夫中有地位、有道德的正派人尚不肯說騙人的話,何況佛,豈肯打妄語。佛經中如果有一項所說與事實不符,則全部佛經均可認定是虛妄不實之謊言。謊語爲起碼五戒之一,凡夫持五戒,只能保持人身,如佛打妄語,豈不是連凡夫都不如。
佛的大能
太陽的熱能是廣大無限的,但是我們的吸收,或利用多少太陽能,則要看我們自己的努力及條件來決定。用一個普通的放大鏡,可以吸收太陽熱能來燃燒一枝火柴;用一個較大的放大鏡,可以吸收太陽熱能來燃著一個木頭;現在科學家可以用吸收鏡,吸收太陽熱能,來充作工廠之動力。佛的能力與加持,應該用這個譬喻去了解,在不壞緣起,不壞因果法則之下,去了解佛的大能。
多種善因
一個人只是心好,“不害人”並不夠,還應該進一步行善,才能有效的消解一個人的業障,才能減輕惡報,進而種下善因,獲得善報。
不著相
離相並非不要想,只是教人不著相。古德以金作器爲喻,金是性,器是相,如不要器,也就顯不出金器的功能了。
佛教終極目標
佛教的終極目的,是爲令一切衆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識心達本,業盡責空,證大涅槃,得大自在,佛教徒所追求的,也就是這些,這等境界已有不少古聖先賢曾經到達,諸佛菩薩、羅漢、祖師所獲致的道果,便是最好的證明。
李炳南老居士開示念佛方法
一、最簡單的早晚兩個課程
(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或只合掌)
(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前拜稱)
(叁)那摩阿彌陀佛。(不必禮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功夫忙閑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四)那摩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五)那摩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觀音勢至。爲彌陀左右脅士。統稱西方叁聖。念完了佛。理當要拜的。)
(六)那摩清淨大海衆菩薩。(一稱一拜。極樂世界有很多的菩薩。將來皆是我的師友。也應當要拜的。)
(七)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是回向文。也就是說明我念佛的願力。願是必要發的。)
(八)禮拜而退
(附注)以上功課,每天早晚兩次行之。洗手漱口,在佛像前焚香頂禮,照法本念誦。如無佛像,或所住之處,不甚方便,不焚香頂禮亦可。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功德也是一樣。再者,凡括弧以內之小字不念。
二、念十口氣的方法
盡一口氣,念“那摩阿彌陀佛”叁五聲,或六七聲,共念十口氣,仍念回向文一遍,一拜而退。
(附注)這是爲了很忙的人,想的一個法子,費時不過五分鍾。最要緊就是天天一早一晚去作,萬不可間斷,有佛像對著佛像去作,沒佛像就面向西方去作。
以上兩個念佛式子,皆是爲忙人訂的。若有閑功夫,可在第一個式子第二項以後,念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叁遍,贊佛偈一遍,(課誦本內全有記載)那是更好。這是最簡單、最合實際、決定成功的佛法。
叁、念佛法要
念佛的時候,要把心中一切的事,都要放下,不可胡思亂想。單把六字洪名,從心裏生起來,從口裏念出來,再從耳裏聽進去,印入心中。必須想清楚、念清楚、聽清楚,這樣才能得到感應。
《修行精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