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茅蓬札记第三辑▪P4

  ..续本文上一页下根必须记,故总以数期之。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钝者亦不失缘因善根。倘托言事理一如,不须记数,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几希矣。

  152.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起信论云:

  心若驰散,即便摄来,令住正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于此。

  153.境缘从心

  四祖曰:

  境缘无好丑,好丑从心起,

  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154.不断见思烦恼难逃六道

  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需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而后分段生死,乃可出离,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亦依旧难逃。

  《印祖法语》 

  155.非上上根人宜专修净土

  奉劝世之善士,聪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当自量根器,参禅固是向上一著,以此乃佛祖专为上上根人说。在诸人试自检点,果是上上根人否,果能一一顿悟否,果能当下便了百劫生死否,如其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专心修净土门,回向西方极乐,永舍娑婆之苦。

  《憨山老人梦游集》 

  156.忆佛念佛当来必定见佛

  但观一句阿弥佛,念念心中常不断。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

  只想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

  佛土全收一念中,便自往生真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157.真心

  远公曰:

  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见理不明,是非谬乱。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

  158.观心法门

  观心,第一微妙门也。夫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明,欲身正,而行端者鲜矣。是故世间一切种种苦恼,皆从妄想颠倒所生,若颠倒不生,则生无生矣,无生则虽生而无生。生而无生,则念亦无念,无念则颠倒何起。

  《憨山大师》 

  159.观心

  观心~

  此心本无形,视之不可见,起灭了无端,迅若空中电。

  妄想逐尘劳,渴鹿奔阳焰,堪嗟今古人,都压良为贱。

  160.观身

  观身~

  是身如水泡,乍见亦不久,痴儿以为珠,取之不盈手。

  况复于此中,多贪为罪薮,唯知眼观身,毕竟何所有。

  161.宁可著有

  宁可著有,不可著空。以著有,虽不能圆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著空,则拨无因果,成断灭见,坏乱佛法,贻误众生,其祸之大,不可言喻矣。

  《印祖法语》 

  162.空诸所有勿实诸所无

  憨山大师云:

  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施所无。此语不独为老庞家传之秘,佛祖皆然。

  163.念念不已心当自空

  庞老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当自空。

  164.力修净业除重业

  博地凡夫,逆境来时,常起烦燥心,怨天尤人,或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殊不知,多生多劫以来,所造恶业均须偿报,今日疾病缠绵,贫苦交道正为消偿旧业,减轻业障,如是存心,则能随遇而安,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

  《明伦》 

  165.嗔是失佛法之根本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堕恶道因缘,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166.心空业空

  心空业空~

  夫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心空则业空,业空则身空。身且空,病安从生。

  《云栖法汇》 

  167.业由己作

  华严经云:

  刀兵饥馑,疾病死丧,人祸天刑,种种受报,由此而言,可见总是自业所招,非由他作,然趋避介于一念,堂狱在只在目前,若果有人,实修诸善,而得恶报者,必无是处。

  168.出生死关

  出生死关~

  世之聪明之士,生来但知世间功名富,妻子爱恋之乐,以为人生在世,止此而已。不知大过于此者,古之豪杰之士,直出生死者无他,特看破此耳。

  169.信佛是求觉悟

  一般人都说,心好就好,何必学佛?雪公云:一切众生贪嗔痴充满,何能夸心好?日日口说妄语、绮语,身作杀、盗(不与取)邪淫等,何可自赞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觉悟,不学佛焉有清醒之日?

  170.佛法贵行

  佛法贵行,不贵不行。但能勤行,纵寡闻,亦先入道。

  《大智度论》 

  171.以德者为师

  莲池大师云:

  从师,非只要学文艺,要以德行为本,但教我以文艺,而不教我以德行者,非贤师也。若遇贤师,须视如父母,敬如神明,终身依附也。

  172.供佛像

  雪公老人云:凡皈依三宝,修学佛法者,平素只许供奉佛像,以明专一,家中不能佛神杂供,要知佛尊神卑,不能同列。

  173.塑佛像印经流通

  装塑佛像,则幽显蒙益;

  印造经书,则法道流通。

  174.智者通达一切

  李老居士说:

  智慧愈磨练愈崇高,进而能通达一切。至于礼貌,对人愈恭敬谦卑,人家对你也就愈发尊敬。

  175.亲近善知识

  蕅益大师云:“其人虽智浅,而信戒见地稳者,应亲近之人。其人智深,见地不正,而非戒者,不应近之。”

  176.受戒须护戒

  十住毗婆沙论云:

  若受佛戒,不能护持,则欺诸佛,是污佛家。”身为佛弟子,不可不深思警醒。

  177.以戒为师

  雪公言:

  三藏十二部,以戒为主,佛不在世,以戒为师。一般世俗认为戒束缚人,殊不知戒之结果又名“甘露”,能治百病 ,想消罪业,以戒薰心,乃为最上法。

  178.菩萨大戒

  李老居士说:菩萨大戒,岂可随便,以前皆是先受五戒。即五戒论,尚有少分,多分,满分之别,要在真实能持,不在虚有此名,可想其郑重矣。受五戒者,行持一二年后,而无犯破,乃可进受菩萨大戒。

  179.劝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莲池大师云:

  人之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180.堂上有佛二尊不远求

  弥勒佛曰:

  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旃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

  181.教于始

  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腐谈,无关紧要也。

  182.开光

  开光~

  佛陀自有光明,遍照大千,岂有佛光,待人而开?今则多主开光,不过顺俗而已,实则开与不开无关宏旨,只求供者心诚,佛像自然放光。

  《明伦》 

  183.圆满菩提

  涅槃经曰:佛说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如少火能烧一切故,知万善皆从一念好乐而生,全体善心而现,圆满菩提,常乐妙果。

  184.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云:

  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

  185.普贤菩萨行愿品

  普贤菩萨行愿品曰:

  若令众生欢喜,则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众生至爱者生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由此观之,诸佛菩萨,千言万语,无非救人救众生之苦。

  186.不以佛法做人情

  古人云:

  宁可己身堕地狱,不以佛法作人情。

  187.勿造恶因

  勿造恶因~

  怨毒纠结,变端百出,至三生之后而未已,其亦慎勿造因哉。

  《草堂警句》 

  188.黄梁一梦

  红烛烧残,万念自然灰冷;

  黄梁梦破,一身亦似浮云。

  《菜根谭》 

  189.清净光明藏于一念兴

  世事一局棋,著著争胜负;

  黑白未分前,几个能惺悟。

  清净光明藏,俄然一念兴;

  无边生死海,尽向此中生。

  190.无生心

  世事忽如梦,人情空若云;

  谁知尘市里,心静即离群。

  一片无生心,全彰放生处;

  令彼鳞甲类,尽蹋无生路。

  191.多求成烦恼

  举世要求多,求多转生恼;

  唯有知足心,便是如意宝。

  妄想沉沦趣,清心解脱场;

  回光时返照,见面礼空王。

  192.佛性无遮

  可惜清凉心地,无端迸出贪嗔;

  霹雳心中火起,烧残自性天真。

  明明佛性本无遮,自是从前一念差;

  失脚久沉生死海,这回切莫负莲华。

  193.法性本同

  大海一滴水,具足百川味,

  法性本自同,昧者见各异。

  一片闲田地,多为芜草侵;

  但能时割却,便是出尘心。

  194.净土不外求

  净土原来不外求,当人一念要知休;

  回观妄念消融处,便是西方第一筹。

  初因爱念感娑婆,净土应须出爱河,

  要得莲华为父母,全凭念念见弥陀。

  195.真修

  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

  应知世相空中电,须知人生水上沤

  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

  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196.心心返照

  妄想驰逐,究竟无益。谛审思维,死生迅速。

  生死来往,大梦冥冥。但随业转,如不有生。

  有生不著,须从梦觉,醒眼看来,无绳自缚。

  念念回光,心心返照,但不随情,是名要妙。

  197.观自在

  六尘境界,如梦聚宝,无量贪求,一觉便了,音声色相,风月行空。

  于斯不著,岂是盲聋。以此处世,有何挂碍,身虽凡夫,名观自在。

  198.妙性圆明

  妙性圆明自本真,从来皎洁绝纤尘。

  不教妄染轻遮障,便是超凡大力人。

  四大久观如泡影,病魔何处可潜踪,

  古人自有安闲法,只在无生一念中。

  199.以真除妄

  心本光明,欲蔽故暗,天然之体,随情耗散。

  今欲正之,袪欲制情,一真既复,诸妄不生。

  200.幻景

  舞衫歌扇,仪态万方,弹指繁华,终随逝水,茫茫回首,旧事皆空,岂但海市蜃楼,为顷刻幻景哉。

  201.心不外求

  身心一片似冰壶,试看其中是有无,

  妄想不来消息断,何须此外觅工夫。

  此心不必外边求,只在当人一念休,

  身世但从空处著,恰如湛海一浮沤。

  202.今生虚度

  光阴有限频频觉,妄想无边念念除,

  净土莲华禅水灌,心田爱草慧刀锄。

  百千万劫俱空度,莫使今生又涉虚。

  203.佛性本同

  因果报应,捷如影响,根若不生,枝从何长?

  业有多种,以杀以重。好生恶死,彼此皆然。

  躯壳虽异,佛性是同,但平等观,杀业自空。

  204.动心忍性

  人遇拂乱之事,愈当动心忍性,增益所不能,所以行有窒碍处,必思有以通之,则智益明。

  205.心如明镜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镜,本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已,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206.正君之福

  今世之所享,皆前世之所积,日中必昃,月盈必亏,有所不足,正君之福。

  《草堂警句》 

  207.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薄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著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印祖复恒惭法师》 

  208.持名念佛

  印光大师云: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今人教理观法,皆不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茅蓬札记第三辑》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茅蓬札记第二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