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说,事休不算就做。
62.厚德
能容小人,是大人;
能培薄德,是厚德。
63.毋忘恩
毋以小嫌,疏至戚;
民以新怨,忘旧恩。
64.待小人宜宽
待小人宜宽,防小人宜严。
65.不愧我心
岂能尽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66.论人论己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67.自反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
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
68.好事惹劳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随缘;
一生牵惹之劳,总因好事。
69.占先好胜人非之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70.让步即便宜
学一分让步,讨一分便宜;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过。
71.培福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72.人伦忍中全
世事每从让处好,人伦常在忍中全。
73.责己寡过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74.改过与安心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份,则鬼神无权。
75.检过要细心
怒则实力消融,过则细心检点。
76.乐道人善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77.躬行怕有玷
只怕躬身有玷,不怕祸患神鬼。
78.不躬行受用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79.祸福于人
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
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80.茹素好生
茹素虽佛氏教也,好生非上天意乎。
81.暴殄天物则祸生
暴殄天物者,必有祸生;
轻贱五谷者,多遭雷击。
《莲池大师全集》
82.知足与忍辱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
能忍辱者,天不能祸。
83.知足知止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84.自重自畏
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祸。
85.危于多言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贵莫贵于无求,贱莫贱于多欲。
86.言人之非招祸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
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87.说是非乃是非人
是非终日有,不信自然无,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88.静与默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89.守口防心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90.怒是猛虎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91.欲不遏则滔天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92.嗔为功德贼
古云:嗔火为劫功德贼,最能烧人善根,可为善怒者切戒。
93.人侮不动色
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94.不争止怨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于止怨,曰不争。
95.重廉耻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
96.处世以退为尚
律身惟廉为宜,处世以退为尚。
97.修身、养福
静以修身,俭以养福;
入则笃行,出则友贤。
98.纵欲戕身
肆傲者纳侮,讳过者长恶;
贪利者害己,纵欲者戕生。
99.万恶淫为首
万恶淫为首,死路不可走。
100.百善俭约百恶侈肆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
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101.忠信笃敬
以忠信笃敬为修持,
以作善降祥为受用。
102.勤能补拙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103.从宽及学厚
富贵家不肯从宽,必遭横祸;
聪明人不肯学厚,必殁天年。
104.财大祸子孙
财也大,产也大,
后代子孙祸也大。
105.治家
治家,量入为出;
干好事,则仗义轻财。
106.积善为传家宝
勤俭传家之本,积善传家之宝。
107.莫以小善而不为
莫以小善而不为,滴水虽微,渐盈大器。
108.言不如做、行须防错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
终日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109.积阴德
阴功须向生前积;
孽债休教身后还。
110.隐行则显名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
有隐行者,必有显名。
111.心术言行正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好样与儿孙。
112.行善防恶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
113.惜福积德
吾本薄福,宜行惜福事;
吾本薄福,宜行积德事。
114.善言为良药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
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
115.积善施恩勿求回报
积善,而望报于天者,无福。
施恩,而求于人者,无德。
116.毋口是心非
毋幸灾乐祸,毋口是心非。
117.是非之处用耳勿用口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
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118.不可护短矜长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
长不可衿,衿则不长。
119.求理与谈理
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120.不知以为知大愚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121.大才大智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谓大智。
122.智者不露才情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123.聪明者之正邪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
124.道德守之以谦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125.心忌满
心,忌满;
气,忌盛;
才,忌露。
126.保身处世待人养心之法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养是待人第一法,
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127.性安和省除烦恼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128.临喜临怒看涵养
大事难事,看担当;
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
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
修己以清心为要,
涉世以慎言为先。
130.敬与慎
敬,为千圣授受真源;
慎,乃百年提撕紧钥。
131.无欲之谓圣
无欲,之谓圣;
寡欲,之谓贤。
132.圣贤学问之功夫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133.学圣贤克己工夫
观天地生物气象,
学圣贤克己工夫。
134.至诚无妄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
成就处是至诚无妄。
135.进德修业要有恒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进道入德,莫要于有恒。
136.不怕千万事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37.命生于和畅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
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138.圣贤之道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身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139.看破放下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140.富贵福寿之本源
只字必惜贵之根也,
粒米必惜富之源也,
片言必谨福之基也,
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141.自责与相责
自责与相责~
吕新吾先生曰:“各自责,则天清地灵,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此语饶有余味。所当深坑,人真能反己,则天下无不可处之人,无不可处之事矣。
142.养德远害之道
菜根谭云: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143.普贤菩萨警策
普贤菩萨警策~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144.唯有业随身
古德云:“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一旦大限到来,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方知大梦一场。
145.明日歌
明日歌~
明日复明天,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有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146.信为道元功德母
华严经曰:
信为道德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
147.守志不二勿杂修
莲池大师云:
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先儒有言,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此之谓也。
148.念佛治杂念
古德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是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亲切也,念起时,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149.摄归正念自然有得
莲池大师说:人生闲忙亦有分定,必待极闲而后办道,终无日矣。忙里取闲,得一时空,便收拾散乱之心,摄归正念,久久自然有得。
150.勿二心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
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151.记数之法
记数之法,普被三根,上根不碍记,…
《茅蓬札记第三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