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說,事休不算就做。
62.厚德
能容小人,是大人;
能培薄德,是厚德。
63.毋忘恩
毋以小嫌,疏至戚;
民以新怨,忘舊恩。
64.待小人宜寬
待小人宜寬,防小人宜嚴。
65.不愧我心
豈能盡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66.論人論己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67.自反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
不耐煩者,做不成一件事業。
68.好事惹勞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隨緣;
一生牽惹之勞,總因好事。
69.占先好勝人非之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
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70.讓步即便宜
學一分讓步,討一分便宜;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過。
71.培福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72.人倫忍中全
世事每從讓處好,人倫常在忍中全。
73.責己寡過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74.改過與安心
能改過,則天地不怒;
能安份,則鬼神無權。
75.檢過要細心
怒則實力消融,過則細心檢點。
76.樂道人善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77.躬行怕有玷
只怕躬身有玷,不怕禍患神鬼。
78.不躬行受用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車,陸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79.禍福于人
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
天欲福人先以微禍儆之。
80.茹素好生
茹素雖佛氏教也,好生非上天意乎。
81.暴殄天物則禍生
暴殄天物者,必有禍生;
輕賤五谷者,多遭雷擊。
《蓮池大師全集》
82.知足與忍辱
能知足者,天不能貧;
能忍辱者,天不能禍。
83.知足知止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84.自重自畏
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禍。
85.危于多言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貴莫貴于無求,賤莫賤于多欲。
86.言人之非招禍
惡莫大于縱己之欲;
禍莫大于言人之非。
87.說是非乃是非人
是非終日有,不信自然無,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88.靜與默
靜坐然後知平日之氣浮;
守默然後知平日之言躁。
89.守口防心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90.怒是猛虎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91.欲不遏則滔天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92.嗔爲功德賊
古雲:嗔火爲劫功德賊,最能燒人善根,可爲善怒者切戒。
93.人侮不動色
受人之侮,不動于色。
94.不爭止怨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于止怨,曰不爭。
95.重廉恥
護體面,不如重廉恥。
96.處世以退爲尚
律身惟廉爲宜,處世以退爲尚。
97.修身、養福
靜以修身,儉以養福;
入則笃行,出則友賢。
98.縱欲戕身
肆傲者納侮,諱過者長惡;
貪利者害己,縱欲者戕生。
99.萬惡淫爲首
萬惡淫爲首,死路不可走。
100.百善儉約百惡侈肆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
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101.忠信笃敬
以忠信笃敬爲修持,
以作善降祥爲受用。
102.勤能補拙
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103.從寬及學厚
富貴家不肯從寬,必遭橫禍;
聰明人不肯學厚,必殁天年。
104.財大禍子孫
財也大,産也大,
後代子孫禍也大。
105.治家
治家,量入爲出;
幹好事,則仗義輕財。
106.積善爲傳家寶
勤儉傳家之本,積善傳家之寶。
107.莫以小善而不爲
莫以小善而不爲,滴水雖微,漸盈大器。
108.言不如做、行須防錯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
終日行善事,須防錯了一樁。
109.積陰德
陰功須向生前積;
孽債休教身後還。
110.隱行則顯名
有陰德者,必有陽報;
有隱行者,必有顯名。
111.心術言行正
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好樣與兒孫。
112.行善防惡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日有所損。
113.惜福積德
吾本薄福,宜行惜福事;
吾本薄福,宜行積德事。
114.善言爲良藥
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
樂與人善,即只字片言,皆爲良藥。
115.積善施恩勿求回報
積善,而望報于天者,無福。
施恩,而求于人者,無德。
116.毋口是心非
毋幸災樂禍,毋口是心非。
117.是非之處用耳勿用口
是非窩裏,人用口,我用耳;
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後。
118.不可護短矜長
短不可護,護則終短;
長不可衿,衿則不長。
119.求理與談理
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
談理,須令人家胸中點頭。
120.不知以爲知大愚
強不知以爲知,此乃大愚;
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121.大才大智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謂大智。
122.智者不露才情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123.聰明者之正邪
聰明用于正路,愈聰明愈好;
聰明用于邪路,愈聰明愈謬。
124.道德守之以謙
聰明睿知,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125.心忌滿
心,忌滿;
氣,忌盛;
才,忌露。
126.保身處世待人養心之法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涵養是待人第一法,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127.性安和省除煩惱
涵養沖虛,便是身世學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128.臨喜臨怒看涵養
大事難事,看擔當;
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
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
修己以清心爲要,
涉世以慎言爲先。
130.敬與慎
敬,爲千聖授受真源;
慎,乃百年提撕緊鑰。
131.無欲之謂聖
無欲,之謂聖;
寡欲,之謂賢。
132.聖賢學問之功夫
收吾本心在腔子裏,是聖賢第一等學問;
盡吾本分在素位中,是聖賢第一等工夫。
133.學聖賢克己工夫
觀天地生物氣象,
學聖賢克己工夫。
134.至誠無妄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
成就處是至誠無妄。
135.進德修業要有恒
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進道入德,莫要于有恒。
136.不怕千萬事
日日行,不怕千萬裏;
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137.命生于和暢
道生于安靜,德生于卑退;
福生于清儉,命生于和暢。
138.聖賢之道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
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身難;
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
139.看破放下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
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
境地濃豔處,要淡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140.富貴福壽之本源
只字必惜貴之根也,
粒米必惜富之源也,
片言必謹福之基也,
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141.自責與相責
自責與相責~
呂新吾先生曰:“各自責,則天清地靈,各相責,則天翻地覆。”此語饒有余味。所當深坑,人真能反己,則天下無不可處之人,無不可處之事矣。
142.養德遠害之道
菜根譚雲: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叁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143.普賢菩薩警策
普賢菩薩警策~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144.唯有業隨身
古德雲:“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旦大限到來,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方知大夢一場。
145.明日歌
明日歌~
明日複明天,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有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146.信爲道元功德母
華嚴經曰:
信爲道德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斷除疑網出愛河,開示涅槃無上道。
147.守志不二勿雜修
蓮池大師雲:
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叁昧難成,而辄改修余行。先儒有言,不可以仁之難熟,而甘爲他道之有成,此之謂也。
148.念佛治雜念
古德雲: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是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親切也,念起時,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149.攝歸正念自然有得
蓮池大師說:人生閑忙亦有分定,必待極閑而後辦道,終無日矣。忙裏取閑,得一時空,便收拾散亂之心,攝歸正念,久久自然有得。
150.勿二心
家有一心,有錢買金,
家有二心,無錢買針。
151.記數之法
記數之法,普被叁根,上根不礙記,…
《茅蓬劄記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