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P4

  ..续本文上一页界体相用。“大”表法界体大,从时间而言穷尽过去现在未来,从空间而言周遍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一切性相的法无不被包容在其中,而且远离生灭戏论,恒常而周遍,广大无边犹如虚空。“方”字表相大,在大体之中一切万法全同真性离戏绝非。但“大”中没有说明德相如何,“方”字说明体中具足无量无边恒沙功德,对圣者而言没有增加,对凡夫来说也没有减少,犹如大海浩瀚无涯。祖师云:“体上本具恒沙功德,犹如真金本具千种之器,犹如摩尼珠本具千般万般非色之色。”“广”字表用大,无边的相不离体性,一一相都与体无别,所以出生大用。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普遍包容,互涉互入,无障无碍,以致重重无尽。用中出生轮回涅槃所摄的一切染净因果,若能直悟轮涅诸法当体缘生无性,即能顿契本体,入于不生不灭常恒不变的本性中。

  彻证体大、相大、用大,断尽烦恼,智慧朗发,现前菩提者称为佛陀。佛入于一真法界体大、相大、用大,所以佛陀功德也无穷无尽,自成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圆满五智,成就般若、解脱、涅槃三德,五眼、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如海功德。“佛”的意义是觉,觉又有本觉、始觉、究竟觉。如《大乘起信论》云:“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众生虽具本觉但由无明不觉,所以经佛菩萨善知识宣说教法,导引修行,以外缘熏习之力,显发内具本觉,称为始觉,即开始觉悟。究竟觉即依靠始觉的修习之力,断尽障垢,本觉面目全体显露故称为究竟觉。

  “华”字为比喻,喻义为万德庄严的佛果,是以芬芳绚丽的万行功德之花而严饰。圆教的行不同一般,因契合体大、相大、用大,故一行遍于一切行。“严”如果没有大智慧,纵然勤修万行,但因著相而不能融契法性,就无法庄严法身。庄严法身比喻绘画,彩色喻万行,画师喻大智,如此大智摄持的万行之花,才能庄严一乘无上之佛果。《问明品》中云:“於佛法中,智为上首,则智为正道,万行为助道。”

  “经”有八种意义。一涌泉:法流无尽喻如泉水涌流不竭。二出生:展转出生无量法味。三显示:显明开示事理。四绳墨:辨别判断正邪,犹如墨线矫正弯木,众生的邪心随圣教而正。五贯穿:贯穿所说诸法性相之理。六摄持:摄持所化众生,令其还归本源,杜绝攀缘六尘外境而轮回。七结鬘:喻以绳线将花串成鬘,同样经能把佛法妙花串令不散。八道路:佛经是通向解脱的道路。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不思议”指心意识无法测量,不能分别缘取,一切语言文字无法宣说论议。因为法本离名离相,所以心无法缘取执著,口无法论议。如僧肇法师云:“口欲谈而辞丧,心将缘而虑亡。”此为法身大士之境非二乘所能比,也不是有漏智慧所能揣测。再者法性本来空寂,所以不思议。什么不思议呢?是解脱境界,以两种智慧断除一切二障烦恼束缚,内外圆明无羁无束,自由无碍称为解脱。其实一切诸法本自融通无碍,本来解脱,但众生由于内心执著,妄分能所,显现森罗万象的外境,致使障碍本源真性。所以祖师说:“息心息虑,自然解脱。狂性不歇,歇即菩提。”古人曾有互相问答,问曰:如何才能解脱?答:请问谁把你捆住了。可见一切时中都不离解脱,但以分别妄心,不见不悟。

  “境界”,诸佛菩萨的德用智慧不同,如国界疆域有千差万别。再者所知事理无边,佛与普贤能彻照,这两重意义都可成为境界。如何才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唯依“普贤行愿”。普贤有极多含义,华严宗讲法与密宗也略有相同之处,为能引发道友信解略作宣说。密宗中有基普贤、道普贤、果普贤之说,密意极深讲法独特,令人耳目一新,有志者应当求之。现在从法和人的角度来解释普贤。法普贤又可分体和用两方面,“体普贤”即万法的本源,本觉心体又名一真法界,此法界周遍一切六道众生与十方所有诸佛菩萨。体性周遍称为“普”,随缘显现轮涅诸法,虽现轮涅诸法,真性不变称“贤”。悟达国师云:“在一尘而广大悉备,随万有而独立不改。”“用普贤”指体上具尘沙德相,此德能起尘沙妙用。虽有尘沙妙用,但恒不离体,如波浪虽然千差万别但不异于水。一即一切称为“普”,一切即一称为“贤”。从人角度讲普贤分三:一、位前普贤:即资粮加行二道菩萨,发弘誓愿遍度众生称为“普”,将登圣位称为“贤”。二、当位普贤:指初地乃至十地等觉妙觉菩萨,因彼功德周遍法界称为“普”,最极调顺善妙称为“贤”。三、位后普贤:指虽然证得无上正觉果位,但不舍万行因门。也就是说菩萨虽已成佛,断尽障碍,具足众德,自利圆满,然不舍悲愿,只为度生,隐藏真实功德,显现菩萨身行。如普贤、文殊、观世音等。因为他遍证最高果位称为“普”,不舍因门称为“贤”。“行愿”二者如鸟双翼,如车两轮,必须同时具足否则无法高飞远行。

  此上略释经题,但应知佛的一切经教言论无非都是指示我们的自心本性。佛经如标月之指,所以我们应借助于此手指返观自心,才能了知经中所诠不思议解脱境界,以及普贤等恒沙圣众实不出自己心性之内。如李通玄长者云:“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此略释只依偈颂作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参考揉和了汉藏两土成就大德的可靠观点,并且尽量参照长行文以作补充,力求经义完整无缺。

  甲二、中善正宗分:十大愿王

  乙一、十大愿王分四:前行七支行愿;回向七支功德;正行三大愿;总结无尽愿。

  丙一、前行七支行愿分七: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

  本品以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提出并具体解释十大愿王而展开,诸佛菩萨因地发此十大无尽愿王,并如实修持,现在正安住如此境界,但作为初学者可称性发此大愿,并作相似观修,不一定立刻能真实修持和现前此愿王。所以作注释的目的是:激发初学者使其真实发起无上菩提大愿,并以窍诀开示使根基不同、智慧各异的人都能随分得到不同的利益。

  《华严经》中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舍菩萨行,魔所摄持。不化众生,魔所摄持。”永明延寿大师云:“发大誓愿者,万行之因,能长慈悲,不断佛种。大事成办,所作剋终。成道利生,皆因宏誓,是以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相从,自他兼利。”如果大愿不发,则不能感应诸佛摄受加被,也无法开显自心如来法身本性。上不能报上师三宝的无极深恩,下无法普渡苦海中沉沦的六道父母。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作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师,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所作,金无定也。菩萨亦尔,修净土愿,然后得之,以是故知,因愿获果。”龙树菩萨接着说如果能从心中发愿并说:“愿我当作佛,消灭一切众生的痛苦。”这样的人虽然没有断除烦恼,没有行持难行苦行,因为内心诚恳,所以超胜一切众生。

  诸佛如来都以福慧两种功德庄严法身与色身,我们欲求成佛也必须依此广大的行愿门,修积无边广大的福慧资粮。藏地洛钦大译师、宗喀巴大师等开示我们:修积广大福资粮的殊胜窍诀即是《行愿品》中的七支供修法,普贤菩萨劝请我们说:想要成就如来浩瀚功德应当修十大行愿。

  丁一、礼敬诸佛

  礼敬即是以恭敬至诚心,用身口遍礼殊胜对境。礼敬可以消除我慢的障碍,发起恭敬的信心,得到尊贵身。印光大师也说:「佛法从恭敬中得来,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为了得到佛法实义,我们应随普贤菩萨发愿行持。

  颂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所有十方世界之中,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诸佛世尊,这些世尊如对目前,我恒时以清净的身口意,全部一一礼敬而无有遗余。仰仗普贤行愿威神力及自心信解力的加持,在每一尊佛前,都显现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身体,如是每一身体都周遍礼敬不可说世界微尘数的诸佛。

  前二句指出所应礼敬的对境:即尽虚空遍法界的三世一切人天导师佛陀。三句指出能作礼敬的三业清净之人。四句指出周遍。五句指出能如是周遍的因是:仰仗普贤行愿力的加被。后几句指出礼敬的方式。

  在地球的四方四隅上下,每一方向的虚空都是无边无际的,广大无垠的虚空中有难以计数的国土佛刹,将所有的国土都分成微尘,自然微尘的数量多得无法衡量,有这么多不可说微尘数的诸佛如来。这是佛教一般的世界观与宇宙观。在无碍法界的境界之中,大小互容互摄,无量即一,一即无量,重重无尽,此境界已非常情所能测度。我们相信世尊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所以丝毫不会疑惑。如此多的佛如何能一一礼拜呢?只有借助普贤行愿的威神力及自心的信解力,才能成办。

  礼拜是八万行门中殊胜的一种,地上大菩萨及地藏、弥勒都精勤礼佛,文殊、普贤、观世音为古佛再来,显现上也恒时遍礼一切诸佛。不但他们,就是无等大师、十方慈父、功德海藏的释迦世尊,也在大众中恭敬顶礼骨塔。断尽我慢的诸佛菩萨虚怀若谷,所以经中记载佛与佛之间也互相问讯礼敬。又常不轻菩萨自处卑下,平等恭敬礼拜一切众生。祖师大德们见到牦牛,也会退在一边,合掌恭敬让牦牛先行。但有些凡夫目空一切,傲气凌人,夜郎自大,认为没人能比得上自己,所以我慢比天还高。但请想一想,作为业障深重、福报浅薄的无明凡夫,还生大我慢,不愿礼敬实乃情理难容。“礼佛一拜,罪灭恒沙”,所以自古祖师大德都以身作则常行礼敬,教弟子拜塔、拜经、拜佛、拜忏、拜愿。…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