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到了19岁,祖母也到了74岁的高龄。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过后不久,祖母就得了重病,吃了好多的药还是没有什么疗效。医生们都束手无策,喇嘛们也算卦预言说祖母已经不可能康复。祖母本人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她的身子在一天一天坏下去……
一天,我在她的床边侍候,祖母由于长期受病痛的煎熬,眼睛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可是当她看着我的时候,眼神里仍然闪烁着慈爱的目光。她紧盯着我的脸,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道:“这次我的病是没有救了, 我已不能再和你在一起了!我也不再有别的什么牵挂和后悔的地方。在我的心里唯一一点不放心,那就是在我死后,再也没有像我这样照顾你的人了,你会不会照顾自己呢?!”
听到祖母的这些话,我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悲痛,但我还是用没事一样的语气对她说:“祖母,请您不要为我操心,我会快乐的。您的病情到了这种程度,我内心的痛苦虽然难以承受, 但是说这些也没有用处,相聚的最后也就是分离,这是必然的,人人都无法逃避这个自然规律。我知道您做了不少善业,我相信您即使在死亡的路上也不会恐惧。不过最关键的是在这一时刻,应该舍弃那些滋生爱欲的念头,您对我也不应当有任何依恋,应该把自己的善业和慈爱带到极乐世界去。应该相信,在那里,我们祖孙二人一定会有相聚的那一天。祖母,请您放心吧!我会为您祈祷的,我和阿克曲增俩人也会用破瓦法超度您的。”
我讲了这番话以后,祖母稍微有些放心了。
1987年的正月初一,我最可爱的祖母离开了人世。我自己从此也将孤身一人留在这个世界上,踏上一条新的人生道路。祖母不在了,我再也没有心思在家乡继续呆下去。由于自己过去就非常想去寻访法王仁波且,所以我在祖母去世后不久,就和家乡的一些僧人朋友结伴,离开了家乡,前往五台山朝见法王仁波且。这是我第一次离开故乡雪域去那么远的地方,也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
在行途中,失去祖母的痛苦和沿路的艰辛交织在一起,经常使我感到无依无靠,一股孤独的寂寞和悲伤时时袭上心头。
我还清楚地记得,一天,我独自一人去五台山东山附近的一个尸林。我把用祖母的骨灰做的“擦擦”像放进一个石洞里,当我为祖母祈祷后,心里才稍微轻松下来,并陷入了沉思。我想起了祖母——想起自己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一直养育自己的这个大恩人,想起了她的言行品德和慈爱……这时自己眼前好像真的出现了她的身影。我想,死!的确是太神秘了!“她真的是永远离开我了吗?”连我也向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可是当我再一想,才深知自己在今生是不可能和她重逢了。自从她去世后,她不光真的走了,而且自己连看看她影子的机会也不会再有了,甚至就连那个用祖母骨灰做的“擦擦”像,恐怕今后再也看不见了!
想到这里,抚景伤情我真不愿就此与祖母的“擦擦”像告别,终于,在行途中积存下来的眼泪忍不住流满了一脸。
五台山的山峰云遮雾盖,天际昏沉。
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菩萨顶的庙宇,忽明忽暗,怎么看都是一种忧愁的样子……
我用袈裟抹去自己的泪水,然后带着愁苦的心情,朝前面的一条小路走去。我很快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几天后,我终于如愿拜见了法王喇嘛仁波且的金颜,有了向他述说我的身世和喜乐哀愁的机会。他非常理解我,用他那圣者的目光给予了我无限的慈爱。他在安慰我的同时,还给我讲述了有关在人生苦难的历程中,如何认识寻求解脱之法的教理,消除了我心中的忧愁和懊恼,使我终身受益。
通过祖母去世的前后经历,自己有了一种新的感悟,那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当遇到恶缘、逆境时,佛法能够给予哪些帮助和益处。以后,我又开始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苦难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我们对待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依靠这种态度,我们应该获得怎么样的体验呢?总之,关于苦,我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思考,并注意到了一些问题。正是通过祖母的故事和我对苦的思考,自己终于有了写这本书的勇气。
我回忆童年的时光,向你们述说那段抹不去的经历,你们能得到什么样的感受?也许你们会产生一些和我相同的体会。
总之,我们大家各自内心所具有的正确体会和感悟,可以互相交流探讨,可以互相给予促进,可以互相给予安慰。我想,为了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命而不断努力,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今天的我确实是快乐的,通过修持佛法后,我的生命逐渐有了活力,虽然长时间以来,我的肉体上受到疾病的折磨,但我的精神仍然很饱满,这都是佛法赐予我的。我作为一个凡夫,深深地体会到佛法崇高的加持力。
每当这时,我就想起佛陀的大慈大悲,这使我仰慕不已。据佛陀的传记中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竹园林(古印度地名)有一位比丘得了天花,全身长满了脓疱,朋友们都不愿和他在一起,他只好住在寺院外面的一间破旧房里。这时,佛陀没有向任何人声张,自己一人悄悄来到他的住处。比丘非常地感动,他想起身给佛陀顶礼,但因非常虚弱,动弹不得。
佛陀用他那具福之手,亲自把比丘满身的脓疮洗得干干净净,然后从自己的顶髻上发出一束白光,照射在病人身上。刹那间,他所有的疼痛和病根都消失了。
佛陀问比丘道:“现在你肉体的痛苦感觉消失了吗?”比丘一边向佛陀顶礼一边说道:“向佛陀医王顶礼!我肉体的苦痛和病根全都没有了,可是我心里的病根却还没有去掉,为了治疗这个心病,请您给我传授佛法吧!”
佛陀听了比丘的话,非常高兴。就给他传授了佛法,使比丘获得了永恒的幸福和安乐……
虽然佛陀早已离开了我们,再也不能亲自为我们讲授佛法,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心,他所讲授的佛法就永远不会离开我们 , 因为佛法已经成为医治我们内心痛苦的良药。佛法的每一个词语,都能够使我们的心境得以改观,应该相信,它对消除我们所遭遇的痛苦和不幸是极为有利的。
关于痛苦性质的认识
首先我们讨论痛苦的性质。我们应该懂得:在没有解脱之前,痛苦是轮回中生命的一部分,在凡夫人的一生中,要想远离痛苦是不可能的。如果掌握了这个道理,遇到了痛苦,就会认为这是一种必然,而不是意外的事,就能正确地对待它,即使面临了痛苦,也不会大惊小怪。因而,在遇到痛苦时就可以做到随遇而安。
有一些人喜欢大力渲染和夸张那些充满幸福和欢乐的种种言辞,并将之用来形容现实生活。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使生活充满活力。这种观点,在暂时没有遇到痛苦和困境时,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生活的另一面。假如突然遇到一些挫折和稍微尝到一点痛苦的滋味,他们内心就感到震颤,以至无法接受这种事实而变得惊慌失措,完全失去了与痛苦搏斗的勇气和能力。他们不光苦恼伤愁,还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因此,我们应该理智地去认知生活的每个层面与角落,而不应该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佛教非常重视对痛苦的认识,佛陀在初转*轮时,一开始就强调认识苦谛。有关对苦的认识,佛经中一般分为苦苦、坏苦和行苦三种层次。在此我们依次阐述:第一是苦苦,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众所皆有的身体上和心理上出现的痛苦。比如疾病伤痛和心灵创伤等。这种痛苦一产生,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众生都能明显感觉到是难以接受的,属于粗大之苦。第二是坏苦,即暂时以为快乐的,但过段时间就变成痛苦。比如美食华衣等,最初带来满足荣耀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很可能引发痛苦。所有世俗的快乐,我们自以为是快乐的,但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处在迷惑的状态中,这些都不是清净的,而终究会带来痛苦。这种苦在产生时,是不易觉知的,所以,它属于细微之苦。第三是行苦,即此苦没有诸如苦苦和坏苦的明显苦乐之感,但它是这两种痛苦的基础。至于我们生命本身的运作,在刹那刹那地变化,极不稳固,导致了痛苦的形成。这种苦是通过分析生命的细微变化过程而确立的。因此,它属于极微之苦。在认知了行苦的本质与道理之时,就可以说掌握了苦谛的实质。
佛教徒对待痛苦的特点
日常生活,人们有多种面对和消除痛苦的方法。社会上普通人他们所使用的消除痛苦的方法,只能暂时解决一点问题。比如,消除饥饿就要吃东西,防御寒冷就要增添衣服,去除病苦就要服下药物,消除贫困就要去赚钱……由此,人们消除每种痛苦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但这些都不完善,亦不完全可靠。有人说:“要消除饥饿,可以吃东西和喝水。”但是靠吃喝只能解决饥渴的痛苦,而对其它痛苦则没有办法。用一顿餐,喝一次水,的确可以消除一次饥饿的痛苦,却不可能永远消除饥渴,因为用不了多久,人们又会象以前那样重新感到饥渴。不仅如此,吃一顿饭,消除一次饥饿,这也不是绝对有保证的,也有可能吃了饭会消化不良,而增加新的痛苦。总的来讲,凡夫人所使用消除痛苦的方法,都是暂时性、强制性和局限性的。这些都不是从根本上彻底消除痛苦。就象吃止疼药,暂时起了点作用,可是稍微过了一会儿,又依然如故地疼痛起来……诸如此类情况,仅仅是权宜之计,是不能消除痛苦根源的。
当人们内心生起粗大烦恼时,就会采取一些不明智的手段来暂时缓解自己的心绪。这些手段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很多人会把困境的因素轻率地归结于别人,进而用暴力的手段报复他人、陷害他人,企图以此手段暂时地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一些人会用酗酒的方法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一些人把自己家的东西都砸了,希望通过这种发泄的方式来化解痛苦;一些人则摧残自己的身体,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甚至自杀,认为这样就可以消除痛苦了……
根据佛教的观点,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根本不是消除痛苦的方法,就像砍树不把根铲除一样,它还会生长出枝叶。同理…
《如何面对痛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