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面對痛苦▪P2

  ..續本文上一頁就到了19歲,祖母也到了74歲的高齡。這一年對于我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過後不久,祖母就得了重病,吃了好多的藥還是沒有什麼療效。醫生們都束手無策,喇嘛們也算卦預言說祖母已經不可能康複。祖母本人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她的身子在一天一天壞下去……

  一天,我在她的床邊侍候,祖母由于長期受病痛的煎熬,眼睛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可是當她看著我的時候,眼神裏仍然閃爍著慈愛的目光。她緊盯著我的臉,用微弱的聲音對我說道:“這次我的病是沒有救了, 我已不能再和你在一起了!我也不再有別的什麼牽挂和後悔的地方。在我的心裏唯一一點不放心,那就是在我死後,再也沒有像我這樣照顧你的人了,你會不會照顧自己呢?!”

  聽到祖母的這些話,我的心裏産生了巨大的悲痛,但我還是用沒事一樣的語氣對她說:“祖母,請您不要爲我操心,我會快樂的。您的病情到了這種程度,我內心的痛苦雖然難以承受, 但是說這些也沒有用處,相聚的最後也就是分離,這是必然的,人人都無法逃避這個自然規律。我知道您做了不少善業,我相信您即使在死亡的路上也不會恐懼。不過最關鍵的是在這一時刻,應該舍棄那些滋生愛欲的念頭,您對我也不應當有任何依戀,應該把自己的善業和慈愛帶到極樂世界去。應該相信,在那裏,我們祖孫二人一定會有相聚的那一天。祖母,請您放心吧!我會爲您祈禱的,我和阿克曲增倆人也會用破瓦法超度您的。”

  我講了這番話以後,祖母稍微有些放心了。

  1987年的正月初一,我最可愛的祖母離開了人世。我自己從此也將孤身一人留在這個世界上,踏上一條新的人生道路。祖母不在了,我再也沒有心思在家鄉繼續呆下去。由于自己過去就非常想去尋訪法王仁波且,所以我在祖母去世後不久,就和家鄉的一些僧人朋友結伴,離開了家鄉,前往五臺山朝見法王仁波且。這是我第一次離開故鄉雪域去那麼遠的地方,也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

  在行途中,失去祖母的痛苦和沿路的艱辛交織在一起,經常使我感到無依無靠,一股孤獨的寂寞和悲傷時時襲上心頭。

  我還清楚地記得,一天,我獨自一人去五臺山東山附近的一個屍林。我把用祖母的骨灰做的“擦擦”像放進一個石洞裏,當我爲祖母祈禱後,心裏才稍微輕松下來,並陷入了沈思。我想起了祖母——想起自己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一直養育自己的這個大恩人,想起了她的言行品德和慈愛……這時自己眼前好像真的出現了她的身影。我想,死!的確是太神秘了!“她真的是永遠離開我了嗎?”連我也向自己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可是當我再一想,才深知自己在今生是不可能和她重逢了。自從她去世後,她不光真的走了,而且自己連看看她影子的機會也不會再有了,甚至就連那個用祖母骨灰做的“擦擦”像,恐怕今後再也看不見了!

  想到這裏,撫景傷情我真不願就此與祖母的“擦擦”像告別,終于,在行途中積存下來的眼淚忍不住流滿了一臉。

  五臺山的山峰雲遮霧蓋,天際昏沈。

  在離我不遠的地方,菩薩頂的廟宇,忽明忽暗,怎麼看都是一種憂愁的樣子……

  我用袈裟抹去自己的淚水,然後帶著愁苦的心情,朝前面的一條小路走去。我很快回到了自己的住處。

  幾天後,我終于如願拜見了法王喇嘛仁波且的金顔,有了向他述說我的身世和喜樂哀愁的機會。他非常理解我,用他那聖者的目光給予了我無限的慈愛。他在安慰我的同時,還給我講述了有關在人生苦難的曆程中,如何認識尋求解脫之法的教理,消除了我心中的憂愁和懊惱,使我終身受益。

  通過祖母去世的前後經曆,自己有了一種新的感悟,那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當遇到惡緣、逆境時,佛法能夠給予哪些幫助和益處。以後,我又開始思考這樣一些問題:苦難的根源究竟是什麼?我們對待苦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呢?依靠這種態度,我們應該獲得怎麼樣的體驗呢?總之,關于苦,我在很多方面都進行了思考,並注意到了一些問題。正是通過祖母的故事和我對苦的思考,自己終于有了寫這本書的勇氣。

  我回憶童年的時光,向你們述說那段抹不去的經曆,你們能得到什麼樣的感受?也許你們會産生一些和我相同的體會。

  總之,我們大家各自內心所具有的正確體會和感悟,可以互相交流探討,可以互相給予促進,可以互相給予安慰。我想,爲了認識和理解自己的生命而不斷努力,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今天的我確實是快樂的,通過修持佛法後,我的生命逐漸有了活力,雖然長時間以來,我的肉體上受到疾病的折磨,但我的精神仍然很飽滿,這都是佛法賜予我的。我作爲一個凡夫,深深地體會到佛法崇高的加持力。

  每當這時,我就想起佛陀的大慈大悲,這使我仰慕不已。據佛陀的傳記中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竹園林(古印度地名)有一位比丘得了天花,全身長滿了膿疱,朋友們都不願和他在一起,他只好住在寺院外面的一間破舊房裏。這時,佛陀沒有向任何人聲張,自己一人悄悄來到他的住處。比丘非常地感動,他想起身給佛陀頂禮,但因非常虛弱,動彈不得。

  佛陀用他那具福之手,親自把比丘滿身的膿瘡洗得幹幹淨淨,然後從自己的頂髻上發出一束白光,照射在病人身上。刹那間,他所有的疼痛和病根都消失了。

  佛陀問比丘道:“現在你肉體的痛苦感覺消失了嗎?”比丘一邊向佛陀頂禮一邊說道:“向佛陀醫王頂禮!我肉體的苦痛和病根全都沒有了,可是我心裏的病根卻還沒有去掉,爲了治療這個心病,請您給我傳授佛法吧!”

  佛陀聽了比丘的話,非常高興。就給他傳授了佛法,使比丘獲得了永恒的幸福和安樂……

  雖然佛陀早已離開了我們,再也不能親自爲我們講授佛法,但是,只要有堅定的信心,他所講授的佛法就永遠不會離開我們 , 因爲佛法已經成爲醫治我們內心痛苦的良藥。佛法的每一個詞語,都能夠使我們的心境得以改觀,應該相信,它對消除我們所遭遇的痛苦和不幸是極爲有利的。

  關于痛苦性質的認識

  首先我們討論痛苦的性質。我們應該懂得:在沒有解脫之前,痛苦是輪回中生命的一部分,在凡夫人的一生中,要想遠離痛苦是不可能的。如果掌握了這個道理,遇到了痛苦,就會認爲這是一種必然,而不是意外的事,就能正確地對待它,即使面臨了痛苦,也不會大驚小怪。因而,在遇到痛苦時就可以做到隨遇而安。

  有一些人喜歡大力渲染和誇張那些充滿幸福和歡樂的種種言辭,並將之用來形容現實生活。他們認爲,這樣才能使生活充滿活力。這種觀點,在暫時沒有遇到痛苦和困境時,有其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觀點忽略了生活的另一面。假如突然遇到一些挫折和稍微嘗到一點痛苦的滋味,他們內心就感到震顫,以至無法接受這種事實而變得驚慌失措,完全失去了與痛苦搏鬥的勇氣和能力。他們不光苦惱傷愁,還會陷入危險的境地。因此,我們應該理智地去認知生活的每個層面與角落,而不應該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佛教非常重視對痛苦的認識,佛陀在初轉*輪時,一開始就強調認識苦谛。有關對苦的認識,佛經中一般分爲苦苦、壞苦和行苦叁種層次。在此我們依次闡述:第一是苦苦,即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衆所皆有的身體上和心理上出現的痛苦。比如疾病傷痛和心靈創傷等。這種痛苦一産生,包括動物在內的所有衆生都能明顯感覺到是難以接受的,屬于粗大之苦。第二是壞苦,即暫時以爲快樂的,但過段時間就變成痛苦。比如美食華衣等,最初帶來滿足榮耀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很可能引發痛苦。所有世俗的快樂,我們自以爲是快樂的,但事實上只要我們還處在迷惑的狀態中,這些都不是清淨的,而終究會帶來痛苦。這種苦在産生時,是不易覺知的,所以,它屬于細微之苦。第叁是行苦,即此苦沒有諸如苦苦和壞苦的明顯苦樂之感,但它是這兩種痛苦的基礎。至于我們生命本身的運作,在刹那刹那地變化,極不穩固,導致了痛苦的形成。這種苦是通過分析生命的細微變化過程而確立的。因此,它屬于極微之苦。在認知了行苦的本質與道理之時,就可以說掌握了苦谛的實質。

  佛教徒對待痛苦的特點

  日常生活,人們有多種面對和消除痛苦的方法。社會上普通人他們所使用的消除痛苦的方法,只能暫時解決一點問題。比如,消除饑餓就要吃東西,防禦寒冷就要增添衣服,去除病苦就要服下藥物,消除貧困就要去賺錢……由此,人們消除每種痛苦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但這些都不完善,亦不完全可靠。有人說:“要消除饑餓,可以吃東西和喝水。”但是靠吃喝只能解決饑渴的痛苦,而對其它痛苦則沒有辦法。用一頓餐,喝一次水,的確可以消除一次饑餓的痛苦,卻不可能永遠消除饑渴,因爲用不了多久,人們又會象以前那樣重新感到饑渴。不僅如此,吃一頓飯,消除一次饑餓,這也不是絕對有保證的,也有可能吃了飯會消化不良,而增加新的痛苦。總的來講,凡夫人所使用消除痛苦的方法,都是暫時性、強製性和局限性的。這些都不是從根本上徹底消除痛苦。就象吃止疼藥,暫時起了點作用,可是稍微過了一會兒,又依然如故地疼痛起來……諸如此類情況,僅僅是權宜之計,是不能消除痛苦根源的。

  當人們內心生起粗大煩惱時,就會采取一些不明智的手段來暫時緩解自己的心緒。這些手段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很多人會把困境的因素輕率地歸結于別人,進而用暴力的手段報複他人、陷害他人,企圖以此手段暫時地壓製自己內心的痛苦;一些人會用酗酒的方法來麻痹自己的神經;一些人把自己家的東西都砸了,希望通過這種發泄的方式來化解痛苦;一些人則摧殘自己的身體,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甚至自殺,認爲這樣就可以消除痛苦了……

  根據佛教的觀點,這樣做只是雪上加霜,根本不是消除痛苦的方法,就像砍樹不把根鏟除一樣,它還會生長出枝葉。同理…

《如何面對痛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探索夢的奧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