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面對痛苦▪P3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不把痛苦的根源徹底切斷,今後還會出現其它痛苦,無論你怎麼去排除它們,它們還會在別的地方重新滋生的。

  我們應該懂得,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來自于內心不自在才聚集而成。因此,我們應該從這方面著手采取相應有效的措施。人不是機器,可以借用別的力量來控製操縱,並使其本性徹底地得到根本改變——但這是不可能的。僅僅想憑借外部世界的某種手段,去強行消除人們內心深處的種種問題,當然是相當困難的。因爲痛苦主要是由心聚集而成,所以應該依靠心來使自己安祥和平靜,應該依靠産生痛苦的心識本身來消除痛苦,而不能依靠粗暴的行爲來消除痛苦,解鈴還需系鈴人。例如可以用修無常、禅定、如夢如幻等內在的溫和的方法,將痛苦徹底消除。這種觀點與人們的意願與主張是相適宜的。從根本上而言,也是有別于其他方法的。

  用這些方法來消除煩惱的根源——我執心,內心的痛苦就會自然緩解。再進一步將痛苦轉爲道用——加以利用,亦可提高慈悲心和修行層次。用自他相換的修法,就可以替代他人的痛苦……等等,佛法中有著許多類似的利用痛苦作爲增上修行的方法。這些,都是以最終消除人們內心中的“執愛自心”爲目的。我們普通人,考慮問題往往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而佛教的觀點則恰恰與此相反,它們二者不僅在消除痛苦的方式上有所差別,而且在一些重大的問題上,其看法更是大相徑庭。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認爲,“執愛自心”不但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安樂,相反它是痛苦的根源。只有克服和抛棄了“執愛自心”,用“執愛他心”去代替它,這樣才能獲得真正圓滿的幸福安樂。所以,必須完全徹底地抛棄造成痛苦的“執愛自心”,這才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執著痛苦

  我們要知道正確地對待痛苦與不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若不去控製它,它就會反過來控製我們。因此,不論遭遇多麼大的痛苦與不幸,我們都要敢于正視它。

  這裏最爲重要的是,采用什麼樣的方法把纏繞我們的痛苦及其根源執著心解脫出來。如果對痛苦的執著心越強,對待痛苦的忍耐力就越弱,如此下去,最後連忍耐一點點痛苦的能力也失去了。或者說僅有的一點忍耐能力也全部變成了煩惱。他們要麼是抱怨社會,要麼就是抱怨朋友家人,甚至自己抱怨自己,最終,自身受到傷害,從而走向毀滅。

  比如我們在平時接觸到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和場合,一和別人接觸時,總是心情煩躁不安,不愉快……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是過分執著自己的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自我意識使他們的思想發生了混亂。正如章巴甲熱曾說,“執著心很大的人們終日被痛苦、欲望所困繞,明了心情寬松的人才不會與大樂分離”。卡巴格西也曾說:

  若未駕禦自心念,則做何事皆不適,

  智者知曉心念事,相遇逆緣亦轉安。

  全知麥彭仁波且也講過一句與這種錯亂思想有關的箴言:

  迷亂之心未消前, 何生所爲皆痛苦,

  漂泊不定諸有情, 自在安樂永難覓。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不從錯亂的幻覺中解脫出來,無論你出身高低貴賤,無論你怎麼做,痛苦都會紛至沓來。

  對于痛苦的蹤迹過于敏感,這不僅不能消除和克服原有的痛苦,反而會因爲自己執著錯覺的緣故,又增添新的痛苦。人們都想離苦得樂,爲什麼還要去尋找第二個痛苦呢?!

  一些人會想:用嘴說說容易,但現實生活中真的遇到非常不幸的事情時,就會手忙腳亂,所以,産生痛苦是必然的。的確,除了內心已經獲得了自在的人以外,一般人在遇到不幸的事情時,痛苦確實無法避免,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感受痛苦的大小,完全取決于個人。

  例如,各方面的處境相同的兩個人,雖然他們遇到了完全相同的不幸,可是,他們兩人在心理上具備承受和抑製不幸的能力是有區別的。實際的情況就是這樣,所有的結果最終會根據他們各自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素質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爲什麼這麼說呢?一個人沒有面對痛苦的勇氣和經驗,思想就不可能開通;相反,另一個人具有面對痛苦的勇氣和經驗,思想就會很開通,這就是他們二者的區別。如果痛苦不在于人們的內心而完全依賴于外界,是一種獨立存在,那麼當相同的痛苦和不幸出現時,他們爲什麼沒有出現相同的壓力與痛苦呢?因此痛苦的大小取決于對心的所持態度和方法。關于這一點,早有例子進行過說明。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個人爲了考驗佛陀,他來到佛陀跟前。那個人胡言亂語講了半天,最後佛陀問他:“如果施主給的東西他人不接受,那麼它該是誰的財産呢?”這個人心想:那當然還是屬于施主的。于是他就說道:“應該是施主的財産!”佛陀說:“說得對,你所說的粗言穢語,我一點也沒有接受,當然還是屬于你的。”

  釋迦牟尼佛實在太偉大了,他那深邃寬廣的心胸在法界中沒有一點動搖,考驗他的人一點也沒有傷害到佛陀。反而充分展示了佛陀無與倫比的智慧、慈悲和力量。因此,我們也應該向佛陀學習,努力設法使痛苦不要加害于我們。基于此,我們就應該生起正見。如果換個角度,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觀察,那麼對事物的本質就會有新的認識、新的體悟。

  一般來講,凡夫在看待事物時,往往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並認爲那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因此,他們在看待那些傷害自己的人時也是這樣——這種狹隘思維方式只會給自己帶來內心的不安,不會有任何益處。所以即使是傷害過自己的人,也要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待他,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新習慣,對自己對別人都會有很大的利益。

  不論是什麼人,前世的業力、現世的生活環境、人生的經曆和人的個性等都迥然不同。因此這個世界的性質就必然是多元的。每個人都依循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們不能強求人人都適合自己的意願。假如認識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大大地開啓自己的智慧之門,當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就有勇氣面對和承受;再進一步說,滾滾紅塵中每個凡夫人的生命都被煩惱所控製,有時做一些無知的事情當然是再所難免的。但是,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分析它們,應該懂得這不是人的錯,而是他的內心煩惱造成的錯誤。只有這樣的認識,我們的思想才不會狹隘,我們的思路才會變得開闊。下面講一個與此觀點相同的故事……

  很早以前,有座日光城,那裏住著一位名爲日光王的國王。他有一頭白色的大象。國王讓馴獸師去馴服它。一天國王和馴獸師兩人騎著大象進了森林。

  國王的大象是一頭公象,當它聞到森林中母象的氣味時,就象發了瘋似的,不顧一切地拼命奔跑,馴獸師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法令大象回頭。這時國王相當恐懼,不知道做什麼好。

  “怎麼辦好呢?”國王對馴獸師說。

  “趕快抓住樹枝!”馴獸師說。

  國王在慌亂中伸手抓住了一個樹枝,終于使自己幸免于難。國王在森林中大發雷霆,立即命令手下人把那位沒有使大象馴服的馴獸師關進監獄。馴獸師請求國王讓他再試一次。

  “我除了沒有馴服大象的心以外,它的身體已經被我馴服了。”他爲自己辯護道。

  “你說已經馴服了大象的身體,你有什麼證據呢?”

  “請國王給我七天時間,您就會看到它回來,到時您就明白了。”

  七天過後大象果然回來了。馴獸師拿著一個用火燒紅的鐵錘來到了大象跟前。他向大象招呼一聲,做了一個手勢。大象聽到主人的話,象是無法克製似的,毫不猶豫地玩起滾燙通紅的鐵錘來。

  國王看到這一切,終于相信了馴獸師的話。他又對馴獸師說,“那麼,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是“馴心”呢?!你可以告訴我這方面的見聞嗎?”

  ““馴心”那只有佛陀!”馴獸師說。

  國王一聽到“佛陀”的名號,立刻就産生了信仰,他的心情也忽然開朗起來……

  這個故事使人清楚地明白,煩惱對我們的內心有多大的影響!我們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煩惱是多麼可怕。那頭大象並不是不怕那個馴獸師,也不是不想聽馴獸師的話。假如馴獸師命令它玩通紅滾燙的鐵錘,它都毫不猶豫地玩起來,其它就更不在話下了。可是當煩惱已經生起來時,它便失去了控製能力,于是毫不猶豫地跟在那頭母象後面跑了起來。

  同樣,當人們的內心被欲念、怨恨、嫉妒等煩惱緊緊纏繞時,必然要産生難以忍受的痛苦與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傷害父母、傷害妻兒、甚至傷害自己,對他人也會做出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這是情有可原的。因此,當別人攻擊我們時,應該想到這並不是人的過錯,而是煩惱的過錯。 因此我們應該竭盡全力使自己生起忍耐心。

  可是有些人不同意把人和煩惱分開,他們認爲把人和煩惱分開來講這種觀點純屬是胡說。在他們看來,煩惱大,這就是人的過失,假如像你所說的那樣去寬恕他,對方這些壞習慣一旦養成,就會無所顧忌放任自流,對你什麼事都幹得出來……這時,難道你還要容忍嗎?

  把人和煩惱分開這種觀點有不少的理由和例證。我們若深入地分析,沖動與憤怒是我們清淨心被煩惱之垢所染汙而出現的,都是不明智之舉,只會令事情愈加複雜化。我們應當用智慧觀察分析,處理問題。修習忍辱並非別人說的統統都對,我們都去接受。每個人都擁有追求真理的權力,假如我們站在真理的一邊時,就應該保留自己的觀點。爲了實現理想,甚至在必要時可以用非暴力的手段來進行強烈的辯護。爲什麼要把人和煩惱分開呢?爲了正確地了解別人,令自己心胸變得更開闊,而減輕內心的種種痛苦。我之所以這樣講,目的就在于此。

  上面這些說法都與大乘佛教的理論觀點有關。不論顯宗還是密宗,都認爲心的本性是清淨的,一切衆生皆是因地佛。煩惱等缺點都只是暫時存在于衆生的心裏,並沒有進入他們的本性。因此,從心性的角度來看,都具有清淨的佛性。所以,要對包括微小生命在內的所有衆生都不…

《如何面對痛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探索夢的奧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