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該輕視和踐踏。
顯宗的觀點是把衆生觀想爲自己的父母,密乘更進一步把所有衆生觀想爲佛菩薩,這些都是在前面的理論基礎上得來的。因此,應該對所有的衆生生起善心和慈悲心,尤其是我們人類具有辨別和判斷善惡的能力,在修行的道路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權益,並用愛心和寬容來對待他們……這就是大乘佛教的基本人生觀。
我們凡夫平時在思考問題時,常會持這樣的態度,即喜歡把別人及其缺點過錯混在一起,這些偏見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正因我們常常看到對方的過錯,即使對方有很多優點,也不會信任他,總認爲他非常壞,總想這個壞人會傷害自己。人們不去責備人的缺點過錯,而是去責怪人本身,導致自己的內心煩亂發怒,最終陷入痛苦的境地……
認真分析這種觀點,與我家鄉的一個笑話極其相似:有一個傻瓜在家裏看電視,當看到一個不合自己心意的畫面時,暴跳如雷,他立刻毫不猶豫地用石頭把電視機砸爛了。雖然電視節目不好,但只是電視節目的過錯,而與電視機毫無關系,這個道理即使一般的人也都清楚。可是他連這麼簡單的事理都分辨不清,才做了這樣的傻事。
這個笑話很能說明一個道理,人本身或人的心性就像電視機的屏幕,而人的各種煩惱缺點就像電視節目,把人本身和人的缺點、電視機和電視節目混爲一談,心自然會煩亂發怒,這是二者共同的地方。
如此,解釋或許就會發現我們的思維和看法上肯定會有很多錯誤成份。雖然從理智上明明知道自己有錯誤,但是面對現實的時候就無法顧及這一點。把人本身和人的缺點混爲一談的做法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錯誤觀念,它具有很大的影響,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改變。盡管如此,平時我們的思想中並不是沒有正確的東西,在多數人平常的言行中也會說,“他是一個好人,不過缺點就是性子稍微有些急躁。”“不是對他本人有看法或意見,而是不同意他的說法。”等等……諸如此類的說法是符合道理的。分析這些話的核心意義,某些地方是有問題的,我不敢苟同,然而,他們並沒有完全徹底地否定一個人。
“不徹底否定一個人”這個道理,人們往往不能舉一反叁,在某個特定的範圍內,還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我們的理解能夠超越這個範圍,並將這個道理經過一定的深化,使之逐步適用于更大範圍的話,即使別人要傷害自己,思想上也會想得開,心理上也會出現一些不同于以前的微妙變化,這一點有修行經驗的人都有體驗。在煩惱逐漸減少後,人的本性力量就會逐漸顯現,使自己的痛苦逐漸減少,懂得了這個道理是極其重要的。
平時因痛苦而産生的壓力大還是小,主要取決于對觀念想法的理解。自己若對事物能夠忍耐,就會找到正確觀察和理解事物的方法。在這個前提下,不論遇到多麼惡劣的境遇,心裏都應清楚一點,那就是即便焦慮萬千也無濟于事。正如古印度的佛學大師寂天菩薩所說的,遇到不好的境遇時應該這樣想:對不好的境遇,自己能夠改變也罷,不能夠改變也罷,最終的結果僅僅是這兩個。假如自己能夠改變的話,就不要焦慮;假如自己想改變它,但又無能爲力,焦慮又有什麼用處呢?!我們應該想到,除了正確面對痛苦外,不會出現任何有益的東西。我們只有持這樣的觀點態度,心理上才會大有裨益。
若事尚可救, 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 不樂有何益。
這是寂天菩薩所寫的頌詞,我們應該牢記它的意義。
痛苦並非是永恒不變的
正如釋迦牟尼佛所指出,佛教所有觀念中,認識無常是最殊勝的修法之一。無常的觀念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在遇到坎坷境遇時,它是分析痛苦必不可少的理論依據。
世界上很多痛苦都是因爲“境”和“有境”不平衡所造成的。就像“境”在不停地變化一樣,對有境——心的認識也應該相應地把握,這樣,進退取舍的操作才會與實質規律相複合。由于不了解這種情況,“境”雖然在無常、雖然在變化,然而,心卻以爲是永恒不變的,並用此說法來加以否定諸法無常。正因爲這兩者不諧調,在自己的面前留下了事先沒有遇料到的許多事物,從而使自己心灰意冷……一切都是無常的,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出現意外與不幸,應該深刻認知這個道理,並在自己的思想上有所准備。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像處在波浪之上一樣,都是在運動、發展、變化的,未來的世界也同樣不會停止不前,也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在這種千變萬化的大潮流中,人的身心也會每時每刻不停地變化。並且隨著人類社會的演變,人們的觀念、思想、行爲也在變化。
回過頭來,想想從小到大所發生的一切變化,有時連我們自己也不會相信。比如,像我們自己小時候,偶爾發現一種新的玩具,由玩玩具所得到的快樂現在要找根本就找不到。丟失了這種玩具的痛苦,現在同樣也找不回來了。
如果再看看孩提時代的種種幼稚想法,除了感到可笑之外,再也沒有別的東西。可是深入思維,就會發現我們現在的想法和孩提時代的想法是一樣的。盡管我們現在不會再去玩那些兒童玩具,但是,工作、家庭、感情等又何嘗不是一種玩具,而人們平常去玩這些玩具時是非常執著的。
如果我們對變化無常的現像有一些認識,當遇到不好的境遇時,自己的想法就會有別于一般人,就會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就會這樣想,痛苦也是無常的,它不會永遠困擾自己,是可以擺脫的。痛苦會隨著外部世界的遷變而變化,會隨著內心世界的演變而變化,更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痛苦並非永恒不變的存在。我們應該懂得以“永恒之心”來執著無常的事所造成的粗猛焦慮,這是毫無意義的。我們應該用無常的觀點來調整自己的內心,如果能夠使外部世界的變化和內心世界的變化保持一定平衡,我們就生活的比較潇灑自在了。
痛苦是一場噩夢
所謂痛苦,是依憑于某種條件相對而存在,並不是一種實有恒常不變的存在。從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來看,痛苦的確是依賴于其它條件相對存在的,對于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
比如,要是一個陌生人對我們講了一些不堪入耳的話,我們心裏會感到不舒服,感到難受,可是,當聽到自己的親密朋友也對自己說如此壞話時,陌生人說自己壞話所造成的難受,就算不上什麼了。而對朋友,我們會說:“別人這樣說我不怪他,但是像你這樣的好友也這麼說我,這是不應該的!”于是動怒心煩,遭受痛苦的折磨。如果那個親密的朋友是依靠狡詐、僞善的手段進行欺騙,使自己遭受到巨大損失和災禍的話,同樣,“親友僅是在語言上說說所帶來的痛苦”,情況又無所謂了,對此,我們就會說:“因爲是朋友,當面說些難聽的話,是可以原諒的。可是,靠這種欺詐手段來傷害,這令我無法忍受。”然後,自己感到心如刀割,怒不可遏,痛苦難忍……
再舉個例子,當我們身體的不同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在痛苦時,我們對痛苦的感受也同樣是相對存在的。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先在腿部紮上一根針,會立刻感到針刺之苦。接著,用比針還粗的錐子,紮在手臂上—感到這個疼痛,針刺之苦就會微乎其微。如果再用匕首刺入腹部,所感受到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而錐刺之苦與針刺之苦,那就根本算不上什麼了……
的確是這樣,通過上面叁件煩惱事情的例子和身體上發生不同程度痛苦的假設,經過逐一對比,我們就不難發現,痛苦的存在是相對而言的。
如果痛苦本身能獨立存在,它便不會因爲觀待對象的改變而有所改變。也就是講,微小痛苦的存在,不應該因強烈痛苦的出現而受到影響。但是,事實卻非如此。我們所見到的情況是,在微小痛苦出現時,會感覺到,並有所執著。但當劇烈痛苦産生時,我們會立刻對前者微小之苦棄之一邊,無所感受,從而執著感覺劇烈之苦——這就是觀待對象轉成劇烈痛苦後,對待痛苦的感受也同樣改變了。
事實證明,痛苦除了相對存在之外,它的實質是難以成立的。因而痛苦只是一種虛假的存在。所謂虛假,就是如夢如幻的觀念,這種觀念是有著極其深奧內涵的。
我們要想達到真正的如夢如幻的境界,只有在證悟空性之後,才能夠獲得。然而,對于一般人來說,在某種程度上,相似的如夢如幻的感受,是不難得到的。
這一相似的感受,從我們自己人生曆程中就可以找到。回顧過去歲月的許多前塵往事,尤其是自己所經曆的痛苦等,我們會發現它們就如同昨夜的夢境,這兩者是如此一致。我們就會認識到,雖然痛苦正在發生時似乎真實存在,但時過境遷,卻都只留下一點痕迹——片影鴻爪。
如果我們再深入地分析,就會發現,我們所謂的漫漫人生路,其實就是沈痼之長夢。這期間所經曆的幸福與歡樂,卻是一場美夢,而經曆的痛苦,卻是一場噩夢……
可是,在一般人眼裏,因爲眼前這一切可以親眼目睹,所以必然是一種真實存在,不可能等同夢境。然而,我們都知道,在夢境中,眼前一切也能感到是確確實實的存在,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希望與焦慮,都猶如白晝一樣真實。但是,這夢中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同樣,白天所發生的一切也是如此。
《禅定王經》中曾提到,有一少女在夢中生了一個可愛的男孩,不久男孩就夭折了。先是在小孩出生時,少女心裏有著難言的歡悅,然後小孩死了,又揪心裂肺般的悲痛……在她夢醒之後,這一切又都煙消雲散。小孩根本就沒出生,哪來的死亡?對夢中所發生的一切,少女已不再有喜怒哀樂的執著。只是在心中留下了對夢中憑空産生出如此多幻象的一種莫可名狀的感覺而已。
同樣,眼前發生的一切看上去似乎真實存在,快樂和痛苦也是一種無可否認的事實,但當我們的心從執著中解脫出來後,才發現這一切如同夢境,只是自己的幻覺而已。
這兩者一爲睡著的夢,一爲醒著的夢,無論是哪種夢,在本質上都不存在。
而一般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執著已經…
《如何面對痛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