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面对痛苦▪P4

  ..续本文上一页应该轻视和践踏。

  显宗的观点是把众生观想为自己的父母,密乘更进一步把所有众生观想为佛菩萨,这些都是在前面的理论基础上得来的。因此,应该对所有的众生生起善心和慈悲心,尤其是我们人类具有辨别和判断善恶的能力,在修行的道路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权益,并用爱心和宽容来对待他们……这就是大乘佛教的基本人生观。

  我们凡夫平时在思考问题时,常会持这样的态度,即喜欢把别人及其缺点过错混在一起,这些偏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正因我们常常看到对方的过错,即使对方有很多优点,也不会信任他,总认为他非常坏,总想这个坏人会伤害自己。人们不去责备人的缺点过错,而是去责怪人本身,导致自己的内心烦乱发怒,最终陷入痛苦的境地……

  认真分析这种观点,与我家乡的一个笑话极其相似:有一个傻瓜在家里看电视,当看到一个不合自己心意的画面时,暴跳如雷,他立刻毫不犹豫地用石头把电视机砸烂了。虽然电视节目不好,但只是电视节目的过错,而与电视机毫无关系,这个道理即使一般的人也都清楚。可是他连这么简单的事理都分辨不清,才做了这样的傻事。

  这个笑话很能说明一个道理,人本身或人的心性就像电视机的屏幕,而人的各种烦恼缺点就像电视节目,把人本身和人的缺点、电视机和电视节目混为一谈,心自然会烦乱发怒,这是二者共同的地方。

  如此,解释或许就会发现我们的思维和看法上肯定会有很多错误成份。虽然从理智上明明知道自己有错误,但是面对现实的时候就无法顾及这一点。把人本身和人的缺点混为一谈的做法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观念,它具有很大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改变。尽管如此,平时我们的思想中并不是没有正确的东西,在多数人平常的言行中也会说,“他是一个好人,不过缺点就是性子稍微有些急躁。”“不是对他本人有看法或意见,而是不同意他的说法。”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是符合道理的。分析这些话的核心意义,某些地方是有问题的,我不敢苟同,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彻底地否定一个人。

  “不彻底否定一个人”这个道理,人们往往不能举一反三,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我们的理解能够超越这个范围,并将这个道理经过一定的深化,使之逐步适用于更大范围的话,即使别人要伤害自己,思想上也会想得开,心理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以前的微妙变化,这一点有修行经验的人都有体验。在烦恼逐渐减少后,人的本性力量就会逐渐显现,使自己的痛苦逐渐减少,懂得了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

  平时因痛苦而产生的压力大还是小,主要取决于对观念想法的理解。自己若对事物能够忍耐,就会找到正确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方法。在这个前提下,不论遇到多么恶劣的境遇,心里都应清楚一点,那就是即便焦虑万千也无济于事。正如古印度的佛学大师寂天菩萨所说的,遇到不好的境遇时应该这样想:对不好的境遇,自己能够改变也罢,不能够改变也罢,最终的结果仅仅是这两个。假如自己能够改变的话,就不要焦虑;假如自己想改变它,但又无能为力,焦虑又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应该想到,除了正确面对痛苦外,不会出现任何有益的东西。我们只有持这样的观点态度,心理上才会大有裨益。

  若事尚可救, 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 不乐有何益。

  这是寂天菩萨所写的颂词,我们应该牢记它的意义。

  痛苦并非是永恒不变的

  正如释迦牟尼佛所指出,佛教所有观念中,认识无常是最殊胜的修法之一。无常的观念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在遇到坎坷境遇时,它是分析痛苦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世界上很多痛苦都是因为“境”和“有境”不平衡所造成的。就像“境”在不停地变化一样,对有境——心的认识也应该相应地把握,这样,进退取舍的操作才会与实质规律相复合。由于不了解这种情况,“境”虽然在无常、虽然在变化,然而,心却以为是永恒不变的,并用此说法来加以否定诸法无常。正因为这两者不谐调,在自己的面前留下了事先没有遇料到的许多事物,从而使自己心灰意冷……一切都是无常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意外与不幸,应该深刻认知这个道理,并在自己的思想上有所准备。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像处在波浪之上一样,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的,未来的世界也同样不会停止不前,也会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在这种千变万化的大潮流中,人的身心也会每时每刻不停地变化。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人们的观念、思想、行为也在变化。

  回过头来,想想从小到大所发生的一切变化,有时连我们自己也不会相信。比如,像我们自己小时候,偶尔发现一种新的玩具,由玩玩具所得到的快乐现在要找根本就找不到。丢失了这种玩具的痛苦,现在同样也找不回来了。

  如果再看看孩提时代的种种幼稚想法,除了感到可笑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可是深入思维,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想法和孩提时代的想法是一样的。尽管我们现在不会再去玩那些儿童玩具,但是,工作、家庭、感情等又何尝不是一种玩具,而人们平常去玩这些玩具时是非常执着的。

  如果我们对变化无常的现像有一些认识,当遇到不好的境遇时,自己的想法就会有别于一般人,就会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就会这样想,痛苦也是无常的,它不会永远困扰自己,是可以摆脱的。痛苦会随着外部世界的迁变而变化,会随着内心世界的演变而变化,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痛苦并非永恒不变的存在。我们应该懂得以“永恒之心”来执着无常的事所造成的粗猛焦虑,这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用无常的观点来调整自己的内心,如果能够使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内心世界的变化保持一定平衡,我们就生活的比较潇洒自在了。

  痛苦是一场噩梦

  所谓痛苦,是依凭于某种条件相对而存在,并不是一种实有恒常不变的存在。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来看,痛苦的确是依赖于其它条件相对存在的,对于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

  比如,要是一个陌生人对我们讲了一些不堪入耳的话,我们心里会感到不舒服,感到难受,可是,当听到自己的亲密朋友也对自己说如此坏话时,陌生人说自己坏话所造成的难受,就算不上什么了。而对朋友,我们会说:“别人这样说我不怪他,但是像你这样的好友也这么说我,这是不应该的!”于是动怒心烦,遭受痛苦的折磨。如果那个亲密的朋友是依靠狡诈、伪善的手段进行欺骗,使自己遭受到巨大损失和灾祸的话,同样,“亲友仅是在语言上说说所带来的痛苦”,情况又无所谓了,对此,我们就会说:“因为是朋友,当面说些难听的话,是可以原谅的。可是,靠这种欺诈手段来伤害,这令我无法忍受。”然后,自己感到心如刀割,怒不可遏,痛苦难忍……

  再举个例子,当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在痛苦时,我们对痛苦的感受也同样是相对存在的。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先在腿部扎上一根针,会立刻感到针刺之苦。接着,用比针还粗的锥子,扎在手臂上—感到这个疼痛,针刺之苦就会微乎其微。如果再用匕首刺入腹部,所感受到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而锥刺之苦与针刺之苦,那就根本算不上什么了……

  的确是这样,通过上面三件烦恼事情的例子和身体上发生不同程度痛苦的假设,经过逐一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痛苦的存在是相对而言的。

  如果痛苦本身能独立存在,它便不会因为观待对象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讲,微小痛苦的存在,不应该因强烈痛苦的出现而受到影响。但是,事实却非如此。我们所见到的情况是,在微小痛苦出现时,会感觉到,并有所执著。但当剧烈痛苦产生时,我们会立刻对前者微小之苦弃之一边,无所感受,从而执著感觉剧烈之苦——这就是观待对象转成剧烈痛苦后,对待痛苦的感受也同样改变了。

  事实证明,痛苦除了相对存在之外,它的实质是难以成立的。因而痛苦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所谓虚假,就是如梦如幻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有着极其深奥内涵的。

  我们要想达到真正的如梦如幻的境界,只有在证悟空性之后,才能够获得。然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的如梦如幻的感受,是不难得到的。

  这一相似的感受,从我们自己人生历程中就可以找到。回顾过去岁月的许多前尘往事,尤其是自己所经历的痛苦等,我们会发现它们就如同昨夜的梦境,这两者是如此一致。我们就会认识到,虽然痛苦正在发生时似乎真实存在,但时过境迁,却都只留下一点痕迹——片影鸿爪。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分析,就会发现,我们所谓的漫漫人生路,其实就是沉痼之长梦。这期间所经历的幸福与欢乐,却是一场美梦,而经历的痛苦,却是一场噩梦……

  可是,在一般人眼里,因为眼前这一切可以亲眼目睹,所以必然是一种真实存在,不可能等同梦境。然而,我们都知道,在梦境中,眼前一切也能感到是确确实实的存在,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希望与焦虑,都犹如白昼一样真实。但是,这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同样,白天所发生的一切也是如此。

  《禅定王经》中曾提到,有一少女在梦中生了一个可爱的男孩,不久男孩就夭折了。先是在小孩出生时,少女心里有着难言的欢悦,然后小孩死了,又揪心裂肺般的悲痛……在她梦醒之后,这一切又都烟消云散。小孩根本就没出生,哪来的死亡?对梦中所发生的一切,少女已不再有喜怒哀乐的执著。只是在心中留下了对梦中凭空产生出如此多幻象的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而已。

  同样,眼前发生的一切看上去似乎真实存在,快乐和痛苦也是一种无可否认的事实,但当我们的心从执著中解脱出来后,才发现这一切如同梦境,只是自己的幻觉而已。

  这两者一为睡着的梦,一为醒着的梦,无论是哪种梦,在本质上都不存在。

  而一般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执著已经…

《如何面对痛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探索梦的奥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