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观的展现▪P2

  ..续本文上一页、意可能会造作、会乱,而几乎无法抑止,在那种会乱的时刻,你能做到不乱,就是定。不是说没有什么事,干坐在那里不动,就表示有了定的修养,我常笑那叫做「土地公」;而且人不可能像土地公那样,一天到晚都不动。因为人的身体、言语、思想,整天 不断地在进行行为表现,那是一个动的状态,而且在表现的时刻,一旦自己条件不够,或者知识经验不足,难免更会慌乱。有道是-旁观者清,其实是事不关己,并不表示他有定力。一旦自己成为当事人,也同样会乱。所以佛法提出「定」帮助我们,怎么样处在会乱的时刻而能不乱。

  其次是「慧」,世俗常把智慧两字放在一起,但佛法中智和慧是分开的。「智」与「慧」在梵文中分别是「阇那」与「般若」。我们暂且不谈这些名相,我们用普通人能听得懂的话来说,所谓「智」,就是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不限于那个阶层范围,只要是专业的都包含在内。那怕是一位清洁队员,怎样扫地、垃圾分类,都有其特有的知识经验,这些在佛法中肯定都属于「智」的一部份。至于「慧」,就是运用你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它的力量,所得到的结果,必须是有饶益性而无害的才叫慧。所以智与慧是不同的,我们要有这种认知。

  其实佛法就在世间里,就在每一个人身上,只是我们无法把握它。佛陀说法是针对人而说法,因为人能理解知法。只是自己一旦成为当事人,关系到自己以外的人与事时,立即就会建立相对的立场。什么相对的立场?即是所谓的「是非」、「善恶」、「对错」的立场。

  智慧是人本来就具有的,佛法并没有在此之外,另外创立一套东西,只是佛陀在人生的体验中,经过几十年艰难的修养,所完成而得到的-如何将这些智慧,除了以智为基础,再怎么去运作这些智,使它发挥为有效益性的利益或力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佛法就是要以戒、定、慧来修养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

  「戒」是告诉我们,约束自己不致造成侵犯。所谓侵犯,不只是伤害别人,也包括伤害自己。其次是定,「定」是告诉我们,面对可能会乱的时刻,怎样做到不乱。「慧」是点明我们人会「痴迷」,所谓痴迷,不是一般所说的愚痴,佛陀从不把众生视作愚痴,佛陀只是告诉我们,众生有无明烦恼;无明烦恼的本身,就是因痴迷而产生。

  因为痴迷,所以需要运用我们的知识、经验,表现在这些人与事的问题上,进而去化解问题。条件是-你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所能表现的智慧,当然就愈理想。所以智慧人人都有,端看你的知识经验有多少,如何又能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经验,发挥其效用,使它化为一种力量,而得到利益。是故佛法是以戒、定、慧三无漏学,规范修养人的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思想行为。

  接着我们再来谈谈「觉悟」。从概念来说,当运用知识经验表现在人与事的时刻,有的人会做得好一些,有的做得不好,但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在面对人与事时,你究竟体会到什么?认识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些体会、认识、发现,最后完成的结果就是觉悟。

  不过,我要提醒各位,佛法中的觉悟是有其层次的。这层次是依什么标准来排定?是依于我们知识经验表现的时刻,知识经验愈丰富,所表现「慧」的力量愈大,当然你的层次就愈高。所以,有的人误会,以为世俗言所谓的智力,就是「慧」,其实不然。有很多智商高的,不一定能把人与事的问题处理得好,那是为什么?这不是智商一八○的问题,而是把知识经验印证在现实人生中,才是最要紧的。

  我们求学也是求知识经验,不管任何的教育,甚至于到餐厅或修理厂当学徒,都是学知识经验。所以各行各业、各阶层所表现的都叫做知识经验,都可以成为智慧中的智。

  只是佛法提醒我们:谈到「慧」,是要运用你的知识经验,发挥其力量,且能得到利益,才能叫「慧」,这是两者不同的地方。可能大家会发现一个问题:「智」也好,「慧」也好,我们都懂了,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去运作?

  刚刚我说,我们人的造作行为,无非是身体、语言、思想,还是从知识经验中培养而成,因为你的行为是依于知识经验所表现的。所以佛法不时提到一个「我」字,那个「我」在说明什么?很简单,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自我意识。这自我意识,包含了理性、感性两个层面。我们一般不是太感性,就是太理性。其实当你面对问题时,太过感性,可能会出事;而太过于理性,也会出问题。所以,世俗又提出一种居中的说法:能不能在感性和理性中找出一个平衡点?是不是一半感性、一半理性,就不会有问题?

  其实佛法肯定说,感性和理性之间是没有平衡点。它的重点不在对与错的相对法里,而是当您表现感性或理性的时刻,于问题有没有帮助?会不会造成伤害?如果您运用得好,感性可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幸福美满的家庭;如果把这份感性,扩大为我们佛教中所说,饶益众生的话,这份感性也是非常好。如果,以世俗的感性去面对问题,也就是说情感冲动、不顾一切,做了再说,那你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思想的行为,可能就会造成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已。佛法说:感性也好,理性也好,并没有平衡点。

  佛教谈「法」是针对人而说,不是把佛法摆在一个遥远而不可及的境界去追求。甚至我们看在学佛道路上,很多人会说:「不修今生,修来生。」这未免太消极了。佛法绝对是积极的,你今生修不好,何需待来生?你今生过不好,来生又岂有把握过得好?来生往那里去,你能把握吗?真正能把握的是你的今生。佛法中把它分得很细,他说的今生是依时间来讲,有现在的、有过去的、有未来的,小至每一秒钟都会有现在、过去、未来,大,可以大到这一生、前生、来生。所以我们不要把过去、未来以及现在切分得太远。

  我常说,我们要面对时间、把握空间,过去的,不要老是去计较、去怀念,未来的,也不要只摆在一个编织理想的梦境里,最要紧的是把握每一个现在。如果我们每一个现在能把握好,现在会成为过去,表示你的过去都是好的;同样地,你把握好现在,因每一个未来都会成为现在,如果只是分别三个不同的时间、空间,最后你一个也把握不住。

  所以,有的时候,以世俗的知识经验来说时间、空间,在佛陀的心目中,并不认为是错的,他只是说有缺点、不圆满。佛法是希望减少你的缺点,表现圆满的境界。

  讲到圆满,我在这里顺便提醒各位,佛法中谈圆满,绝不是一般人说:「喔!今天事情做得很圆满。」因为圆满在佛法中,是以佛陀的理念,达到圆满的境界。它是一个整体的圆,像一个圆形的球一样,从任何的角度去看,都没有缺点。除了这整体的圆,在佛陀的理念中是个理想的结果;可是他也不否定,人能做到一些程度上的圆,这一些圆的概念,依于佛法的观点,在此我举个例子,大家会很容易理解。

  比如一个圆圆的西瓜,我们用刀一片一片地切下去,大家就看看它的圆是不是一样?不一样!有大、有小。可是,如果一个整体的圆,离开了这种所谓周边的圆,或者片面的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的圆;也就是说,整体的圆是来自不同大小平面的圆所组成。所以佛法中谈觉悟,必须是圆满的觉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觉」是代表一个平面的圆,「悟」就是那些点与线,组合成平面的圆。可是时下的佛教界,尤其以禅来说法的人,似乎认为「开悟」了就很了不起。其实,以一个平面的圆来讲,那也只是平面圆里的一个点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

  这个「悟」是什么现象?刚刚提过,你体会一些什么?认识一些什么?了解一些什么?发现一些什么?都是「悟」。这些都可以累积组成不同平面的圆。我们一生中,于身体的修养、语言的修养、思想的修养而完成不同的圆,最后把这些圆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圆,像一个球一样的圆,那才是真正的圆满,才是佛法中所谓的「明妙圆觉」。

  

《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观的展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