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可能會造作、會亂,而幾乎無法抑止,在那種會亂的時刻,你能做到不亂,就是定。不是說沒有什麼事,幹坐在那裏不動,就表示有了定的修養,我常笑那叫做「土地公」;而且人不可能像土地公那樣,一天到晚都不動。因爲人的身體、言語、思想,整天 不斷地在進行行爲表現,那是一個動的狀態,而且在表現的時刻,一旦自己條件不夠,或者知識經驗不足,難免更會慌亂。有道是-旁觀者清,其實是事不關己,並不表示他有定力。一旦自己成爲當事人,也同樣會亂。所以佛法提出「定」幫助我們,怎麼樣處在會亂的時刻而能不亂。
其次是「慧」,世俗常把智慧兩字放在一起,但佛法中智和慧是分開的。「智」與「慧」在梵文中分別是「阇那」與「般若」。我們暫且不談這些名相,我們用普通人能聽得懂的話來說,所謂「智」,就是知識經驗,這些知識經驗不限于那個階層範圍,只要是專業的都包含在內。那怕是一位清潔隊員,怎樣掃地、垃圾分類,都有其特有的知識經驗,這些在佛法中肯定都屬于「智」的一部份。至于「慧」,就是運用你已經擁有的知識經驗,發揮它的力量,所得到的結果,必須是有饒益性而無害的才叫慧。所以智與慧是不同的,我們要有這種認知。
其實佛法就在世間裏,就在每一個人身上,只是我們無法把握它。佛陀說法是針對人而說法,因爲人能理解知法。只是自己一旦成爲當事人,關系到自己以外的人與事時,立即就會建立相對的立場。什麼相對的立場?即是所謂的「是非」、「善惡」、「對錯」的立場。
智慧是人本來就具有的,佛法並沒有在此之外,另外創立一套東西,只是佛陀在人生的體驗中,經過幾十年艱難的修養,所完成而得到的-如何將這些智慧,除了以智爲基礎,再怎麼去運作這些智,使它發揮爲有效益性的利益或力量。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佛法就是要以戒、定、慧來修養我們的身體、語言、思想的行爲。
「戒」是告訴我們,約束自己不致造成侵犯。所謂侵犯,不只是傷害別人,也包括傷害自己。其次是定,「定」是告訴我們,面對可能會亂的時刻,怎樣做到不亂。「慧」是點明我們人會「癡迷」,所謂癡迷,不是一般所說的愚癡,佛陀從不把衆生視作愚癡,佛陀只是告訴我們,衆生有無明煩惱;無明煩惱的本身,就是因癡迷而産生。
因爲癡迷,所以需要運用我們的知識、經驗,表現在這些人與事的問題上,進而去化解問題。條件是-你的知識經驗愈豐富,所能表現的智慧,當然就愈理想。所以智慧人人都有,端看你的知識經驗有多少,如何又能有效運用這些知識經驗,發揮其效用,使它化爲一種力量,而得到利益。是故佛法是以戒、定、慧叁無漏學,規範修養人的身體行爲、語言行爲、思想行爲。
接著我們再來談談「覺悟」。從概念來說,當運用知識經驗表現在人與事的時刻,有的人會做得好一些,有的做得不好,但這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在面對人與事時,你究竟體會到什麼?認識了什麼?發現了什麼?這些體會、認識、發現,最後完成的結果就是覺悟。
不過,我要提醒各位,佛法中的覺悟是有其層次的。這層次是依什麼標准來排定?是依于我們知識經驗表現的時刻,知識經驗愈豐富,所表現「慧」的力量愈大,當然你的層次就愈高。所以,有的人誤會,以爲世俗言所謂的智力,就是「慧」,其實不然。有很多智商高的,不一定能把人與事的問題處理得好,那是爲什麼?這不是智商一八○的問題,而是把知識經驗印證在現實人生中,才是最要緊的。
我們求學也是求知識經驗,不管任何的教育,甚至于到餐廳或修理廠當學徒,都是學知識經驗。所以各行各業、各階層所表現的都叫做知識經驗,都可以成爲智慧中的智。
只是佛法提醒我們:談到「慧」,是要運用你的知識經驗,發揮其力量,且能得到利益,才能叫「慧」,這是兩者不同的地方。可能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智」也好,「慧」也好,我們都懂了,接下來我們該怎麼去運作?
剛剛我說,我們人的造作行爲,無非是身體、語言、思想,還是從知識經驗中培養而成,因爲你的行爲是依于知識經驗所表現的。所以佛法不時提到一個「我」字,那個「我」在說明什麼?很簡單,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自我意識。這自我意識,包含了理性、感性兩個層面。我們一般不是太感性,就是太理性。其實當你面對問題時,太過感性,可能會出事;而太過于理性,也會出問題。所以,世俗又提出一種居中的說法:能不能在感性和理性中找出一個平衡點?是不是一半感性、一半理性,就不會有問題?
其實佛法肯定說,感性和理性之間是沒有平衡點。它的重點不在對與錯的相對法裏,而是當您表現感性或理性的時刻,于問題有沒有幫助?會不會造成傷害?如果您運用得好,感性可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幸福美滿的家庭;如果把這份感性,擴大爲我們佛教中所說,饒益衆生的話,這份感性也是非常好。如果,以世俗的感性去面對問題,也就是說情感沖動、不顧一切,做了再說,那你身體的行爲、語言的行爲、思想的行爲,可能就會造成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已。佛法說:感性也好,理性也好,並沒有平衡點。
佛教談「法」是針對人而說,不是把佛法擺在一個遙遠而不可及的境界去追求。甚至我們看在學佛道路上,很多人會說:「不修今生,修來生。」這未免太消極了。佛法絕對是積極的,你今生修不好,何需待來生?你今生過不好,來生又豈有把握過得好?來生往那裏去,你能把握嗎?真正能把握的是你的今生。佛法中把它分得很細,他說的今生是依時間來講,有現在的、有過去的、有未來的,小至每一秒鍾都會有現在、過去、未來,大,可以大到這一生、前生、來生。所以我們不要把過去、未來以及現在切分得太遠。
我常說,我們要面對時間、把握空間,過去的,不要老是去計較、去懷念,未來的,也不要只擺在一個編織理想的夢境裏,最要緊的是把握每一個現在。如果我們每一個現在能把握好,現在會成爲過去,表示你的過去都是好的;同樣地,你把握好現在,因每一個未來都會成爲現在,如果只是分別叁個不同的時間、空間,最後你一個也把握不住。
所以,有的時候,以世俗的知識經驗來說時間、空間,在佛陀的心目中,並不認爲是錯的,他只是說有缺點、不圓滿。佛法是希望減少你的缺點,表現圓滿的境界。
講到圓滿,我在這裏順便提醒各位,佛法中談圓滿,絕不是一般人說:「喔!今天事情做得很圓滿。」因爲圓滿在佛法中,是以佛陀的理念,達到圓滿的境界。它是一個整體的圓,像一個圓形的球一樣,從任何的角度去看,都沒有缺點。除了這整體的圓,在佛陀的理念中是個理想的結果;可是他也不否定,人能做到一些程度上的圓,這一些圓的概念,依于佛法的觀點,在此我舉個例子,大家會很容易理解。
比如一個圓圓的西瓜,我們用刀一片一片地切下去,大家就看看它的圓是不是一樣?不一樣!有大、有小。可是,如果一個整體的圓,離開了這種所謂周邊的圓,或者片面的圓,也不可能成爲一個整體的圓;也就是說,整體的圓是來自不同大小平面的圓所組成。所以佛法中談覺悟,必須是圓滿的覺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覺」是代表一個平面的圓,「悟」就是那些點與線,組合成平面的圓。可是時下的佛教界,尤其以禅來說法的人,似乎認爲「開悟」了就很了不起。其實,以一個平面的圓來講,那也只是平面圓裏的一個點而已,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不起。
這個「悟」是什麼現象?剛剛提過,你體會一些什麼?認識一些什麼?了解一些什麼?發現一些什麼?都是「悟」。這些都可以累積組成不同平面的圓。我們一生中,于身體的修養、語言的修養、思想的修養而完成不同的圓,最後把這些圓組合起來,成爲一個整體的圓,像一個球一樣的圓,那才是真正的圓滿,才是佛法中所謂的「明妙圓覺」。
《自我行爲的修養與生命價值觀的展現》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