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放生功德甘露妙雨(含放生仪轨)——索达吉堪布▪P2

  ..续本文上一页?设使无有菩提心的种子,其余善法从何增长?《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若杀害众生,则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中的第三条嗔恨总道友和第四条对众生舍慈心之戒。

  无论修显宗或密宗,若杀害众生,则诸佛菩萨不会欢喜,若他们不喜,则永时不得加持和成就。寂天菩萨云:“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因此,很多修行人不得成就和不见本尊的根本原因,恐怕是由前世或今生中伤害有情而来,故应忏悔自己的杀业,立誓从今以后再不做令诸佛不喜之事。如寂天菩萨云:“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吾等大恩根本上师、显密圆融、众生怙主法王如意宝金刚阿阇黎晋美彭措勇列吉祥贤尊者,亦于今年近五千僧俗弟子中,传讲《释迦牟尼广传》,讲到悲苦众生时,不能自已而哽咽流涕,再三发誓纵遇命难亦不害任何众生。此时,吾等众多弟子,亦从内心深处,发誓永远不加害众生!

  

忏悔杀业

  我们应当从现在起尽量不害任何众生,对前世或今生所造的杀业,应精勤忏悔。若诚心忏悔,便能消尽恶业,譬如以前印度指鬘王,性情凶残,曾杀九百九十九人,每杀一人即取一指节,拟为项鬘,但因不满千数,想杀释迦牟尼佛时,终于认识了自罪,内心忏悔,后证得罗汉果位。

  若想:前经说杀生住一中劫地狱,此说今生解脱,此二不相违吗?答:此二不违。前者是指未忏悔者而言,此说以忏悔力除杀罪之障,便能今生成就。例如,本来犯死刑罪的人,后来依人力或财力等,此人不但不受死刑,且有改过自新、东山再起之机会。同样,依金刚萨埵的誓愿力和自己的悔心力,能除恶业,也有依靠菩提心进行忏悔的方法。所以杀生深重的人,一心忏悔是最最重要的!

  忏罪的方法,主要用《三十五佛忏悔文》,或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等极为殊胜的陀罗尼。《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焰炽,无励遍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犹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炽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诵光,炙照恶雪亦当尽。如黑暗中燃灯光,能遣黑暗罄无余,千生增长诸恶闇,以念诵灯能速除。”《猛厉三调续》云:“念金刚萨埵十万遍,犯根本誓言也能清净。”《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不增上罪业。”《无垢忏悔续》云:“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能清除一切罪障,解脱三恶趣。”《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云:“若具足四对治力,如法念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后,则破根本誓言罪亦能清净;且今生成办一切所愿之义,来世亦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等自己所欲之净土。”

  如是忏悔者,能得净罪之相,其相即如《准提陀罗尼》所云:“若于梦中梦吐恶食,饮酪乳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游行虚空,见火炽然,及诸水牛,制伏黑人,见比丘僧比丘尼僧,见出乳,树,象及牛王,山,狮子座及微妙宫,听闻说法。”

  

大悲为要

  《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法王如意宝所作的《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说:“为沉恐怖轮回众,获得永乐之佛果,当负利他之重任,舍弃爱自如毒食。以此可阻恶趣门,亦可获得善趣乐,趋至究竟解脱地,切莫散乱修此要。”

  故对于放生,不能仅仅当作一件表面上的好事,而应以大悲心为本而放生,否则实不应理。如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爱妾,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热衷于放生。有一天到山林里放生回来,看见庭中一群蚂蚁正在争食掉落的糖,她一举脚把蚂蚁都踩死了。苏东坡看见后,不禁感慨地说:“你放生是为了慈悲,原是好事,但是为何独厚禽鸟,而薄待于蚂蚁?这不是真实的慈悲呀!”《劝发菩提心文》云:“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同样,对渺小众生也不能轻视。《贤愚经》云:“莫想诸罪微,无害而轻视,火星虽微小,能焚如山草。”《入菩萨行》亦云:“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汉地大德亦云:“万物伤亡总痛情,虽然虫蚁亦贪生。”若对众生不具大悲心,虽是僧人或居士等,也仅是外表形象而已,而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此外,要想修本尊法有所验相,也需具备利益有情的大悲心。比如,无著论师在鸡足山苦修十二年,一无所获,未能亲见其本尊弥勒菩萨,气馁下山,于中途看见一母狗,二足皆跛,腹上遍满小虫,痛苦不堪。无著菩萨因此生起极难忍的猛厉大悲,用手去除虫又恐将其杀死,乃不顾狗身烂坏、脓液熏人,闭目伸舌,欲以舌去舔掉诸虫。然舌触到的却是地面,睁开双眼,狗身已不现,而出现在面前的却是光明赫奕的本尊弥勒菩萨。无著菩萨悲喜交加,请问弥勒菩萨为何不垂慈悲,十二年中不现真身。弥勒菩萨答言:“非不现身,实我与你从未分离,只因你业障太深,故不能见。你十二年苦修,业障略薄,今见我幻化之母狗而生起大悲,业障净除无余,故能真实亲见我身。”

  现在在汉地以及国外,人们所造的杀业很重,饭店中菜谱上的花样越来越新,被食用动物的范围越来越广,制作的手段也越来越残忍,餐桌上成百上千的生命尸身横陈,真好似一个人间地狱,悲惨世界。而那些杀生烧制的人,何时能还清这沉重的债务呢?

  而藏地雪域是诸佛大悲总集观世音菩萨所化道场的缘故,98%的人从小就念佛行善,很少杀生,若一家杀了一头牛,全家就会为它发愿念咒,并请寺院僧人念经超度;当发现有兔、猫、乌鸦等死亡后,人们也会请僧众诵经超度,然后埋葬。在食肉前,人们习惯上都要念观音心咒七遍或一百遍。在有人出钱买下将被宰杀的牛羊等准备放生时,卖方也往往会减低价格,作为对放生的一种随喜。

  因此,我们所有皈依佛门者,应详细观察自己,若不具大悲心,那就成了一个仅具名相的佛教徒。故应千方百计使自己发起悲心,尽力放生,饶益受苦的众生。我们哪怕在一个月当中能救一个有情的性命,也有重大的意义和功德。往昔的诸佛菩萨和高僧祖师们,为了拔济众生的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据《大智度论》卷十一记载:往昔雪山中,有一仙鸽,生活优游自在。有一天,鸽见一人,为大雪弥漫而失道,穷厄困苦,饥寒交迫,命在须臾,鸽见此人,大发慈悲心,即飞行求火,聚薪燃之,为此人烤火取暖;又复以己身投火自焚,以施此饥人果腹。仙鸽以此功德,后来转世成佛,即释迦如来。与这些大菩萨们相比,若我们连放生的这一点钱也舍不得,难道还算是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吗?

  

肉食与素食

  在《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中,佛陀着重宣说了戒杀断肉以及素食的功德。如《楞伽经》中云:“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受十善戒经》云:“啖肉者多病……当行大慈心,奉持不杀戒。”因此在历史上,梁武帝也根据《涅槃经》等佛经教义,出于慈悲心肠反对吃荤,著《断酒肉文》四篇,主张僧尼一律断肉。他又召集三律师入宫会议,使僧尼断肉食素,从此在汉地佛教徒中,吃素成为了良好的定制。直到如今在汉地,绝大多数寺院的法师居士都在坚持吃素,获得佛经所说的无量断肉功德。

  不过在食肉的问题上,藏地及奉行上座部的东南亚地区与汉地有着不同的传统习惯,又均有教证依据,欲解释此现象、推知佛经的深奥意义,应根据具德上师的教言、清净的传承以及广大的智慧,以此方能了知各种经论的不同破立之处。

  有人以为藏地食肉是密宗风行所致,事实并非如此。确实基于密宗最高的见地,吃肉与双运、降伏等一样皆属于密宗的最高行为,但这仅对于证悟很高的瑜伽师而言,非一般凡夫所能企及。如大成就者帝洛巴常吃生鱼,那若巴对此未生起邪见,如理依止后,也获得了究竟成就。又如汉地济公和尚一生吃肉喝酒,然人们依然推崇其为圣者的权巧示现,而未敢讥侮或效仿一样。藏地佛教徒食肉的习俗,即是基于高原地理不长庄稼的客观现实,以本师释迦佛在别解脱戒中的方便开许为根据而形成的。

  印度律宗祖师功德光和释迦光在各自所著的《律经根本律》与《毗奈耶三百颂》中都开许食用三净肉。又《毗奈耶经•药事品》中云:“世尊告,不得食用非清净之肉。”《律仪经》云:“观察钵中之鱼肉等,若非人肉等,则可食用。”印度阿阇黎巴西在《中观精华论》中云:“声闻乘论中,开许三净肉,食亦无过失,已成精等故,如乞食无过……食肉非有过,时众无害故。”《中观精华论释》中亦云:“大悲怙主释尊者,于大乘经典不仅未开许食肉,且云遮止。小乘经中食用三净肉亦说无过失。”此三不净肉,多数智者根据《律仪颂》中“利众如来云:故意宰杀肉,或见或闻疑,其肉不得食”一偈,解释为或见、或闻、或疑为我杀者,但也有些论典说凡是为食肉而宰杀者,全为不净肉,如释迦光论师所著的《毗奈耶具光论》云:“不食故意宰杀之鱼肉等,若杀或劝杀,及随喜杀者,虽是三净肉,但故意宰杀乃无慈悲心故,亦非合理,不得食用,余肉乃无遮也。”

  但大乘经论对食肉作了严格的遮止,如《大象力经》、《大云经》、《涅槃经》、《指鬘经》、《楞伽经》、《妙臂请问经》以及中观诸论中…

《放生功德甘露妙雨(含放生仪轨)——索达吉堪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神变月放生缘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