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P3

  ..续本文上一页世的服务。

  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点来讨论:

  一、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净化人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净化社会,净化社会的目的是净化我们的世界。我们希望把对于佛教所说的净土,能够在人间建立起来。

  二、净化人间的著力点,是从净化的家庭开始:

  净化的家庭要从净化的婚姻开始。在过去的人都认为学佛的人,大概都应该出家,真正学佛的人都应该没有家庭。其实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分有僧俗四众不同的佛教徒。只有少数的人,出家修梵行,绝对多数的佛弟子,都是在家人,而对于家庭的组成,就一定是从男女结合的婚姻开始,所以我们在近世以来,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礼,我们法鼓山便于今年推动佛化的联合婚礼。我们也编成好一本小书,叫做「佛化家庭手册」。

  三、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修件:

  (1)孝敬父母如同礼敬供养三世的诸佛:

  佛教徒称呼父母为「老菩萨」,对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两家的父母。男女有父母及岳父母,应当平等敬养;女的有父母及公公婆婆,必须两者兼顾。

  (2)夫妻之间是同修净业的菩萨伴侣:

  我们中国人说夫妇应相敬如宾,但是在佛教徒来讲,夫妻之间彼此互称同修,互以「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相呼应,把彼此当做共建幸福的善知识来看,所以应该相敬、相让、互助、互谅、互相的关怀。

  (3)对于子女要像母鸡来带小鸡那样的呵护备至:

  我们中国人所说「养儿防老」这个观念,佛教徒并不赞成。佛教对子女的爱护和教养,目的不是为了防老,乃是为了尽责,因为人的福报与业报,各有因果、各有因缘。父母宜教导儿女孝敬父母的伦常观念,但不宜指望儿女一定要奉养父母,否则便会因指望而变成失望之时,衍生出无穷的的烦恼。

  四、家庭的成员都当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人在婚后的生活,应该对于三个家庭,负起关怀的责任:

  1.就是在婚后由男女两人组成的小家庭,是夫妇两人自己的家庭。

  2.是对父母的家庭,那要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是对于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婚后的男女,都应负起要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生育没有子女,虽然不一定有问题,但就不太像是一个标准的家庭了。作父母的应该有三个条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则在怀孕之前,夫妇俩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如果夫妇俩人没有平衡的身心、没有健康的身心,对于怀孕后的孩子是很有问题的。

  2.在太太怀孕后,佛教徒非常重视胎教,所以孕妇和她的丈夫更应该经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身心的健康,否则的话,胎教就有问题。曾有一位男士说:「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其实丈夫如果对妻子发脾气,便会影响妊娠的太太,如果正在怀孕中的母亲受了丈夫的影响,还要她身心平安,可能就大有问题了。所以夫妻两人应该共同担起胎教的责任来,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一直到子女成年为止,做父母的人,必须为了儿女的教养,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

  因此,佛教徒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管教,做父母除了要平衡和健康的身心之外,应该要以身教、言教来陪著子女一同成长。因此佛教徒把子女称为「小菩萨」,自己是一个众生,所以当以迎接菩萨的心态,欢迎子女出生,他们是来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是来成就自己修成菩萨道的人,所以称他为小菩萨,所以要跟小菩萨一起成长。

  五、佛化家庭的经济生活,应该有三个原则:

  (一)赚钱的方法

  应该用正当的方法,用自己的体力、技能、智能、资本、智慧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尽量避免同时跟在家佛教徒遵守五戒的条件相违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从事于杀生、偷盗、赌博、邪淫、妄语,乃至于买酒卖酒等行业。

  (二)用钱的方向

  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不做守财奴,只知赚钱而不用钱。而用钱当分成四个方向:1.家庭的生活。2.营利的资本。3.留作资产。4.储蓄生息。

  (三)财产的分配

  除了家庭储蓄的经营所需之外,财产应该分三种用途:1.要孝养父母。2.要济帮助亲戚朋友。3.要布施贫穷供养三宝,做宗教及慈善事业。

  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化的家庭,应当要有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在佛教来讲,有三项准则:

  1.由佛教化的结婚礼开始。

  2.要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

  3.应该要有居家的功课,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

  这是作为一个佛教化的家庭的一些概念,以上敬请各位宗教界的先进各位教授学者指教。

  (1993年9月30日讲于辅仁大学主办「家庭研讨会」的「宗教观对谈」会,另外尚有罗光、李夫懋等。本文为内政部社会公司的「社区发展季刊」转载)

  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萨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础,家庭成员关系的和乐、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个人品质,进而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不过,这几年台湾的社会转型快速,每个人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时时都要面对多元、混乱的社会价值观,而在这些大变动的社会环境下,家庭制度、子女的教育问题、亲子关系,也一直都在变迁中。在家庭亲职教育上,如何的落实、运用,本刊(人生)特别就此问题访问圣严法师。

  问:一般世俗不了解佛教的人,大都认为佛教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请问佛教对于家庭的观念,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一个态度?

  圣严法师(以下简称师):

  其实佛教的教化对象就是以出家人及在家人为主的,在家人则一定有家庭,夫妇结合,生养儿女,这就是家庭的基本结构,所以佛教不可能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是属于夫妻双方面的,但以佛法的角度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自己是否尽责任、尽义务,而不是去要求对方,计较谁该尽更大的责任。其实,只要夫妇两人都能真诚的照顾对方、关怀对方,对方一定也会有所回应的。如果夫妇两人都是佛教徒,并且都能以佛法相互扶持,这当然是最理想的家庭。

  此外,夫妇两人在小孩来临前,应该要有相当的心理准备,要为即将到来的儿女,准备好最和谐的环境,这是一个佛化家庭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一、佛化家庭的基础和积极性

  问:佛化家庭于现今的社会中,有何积极性的意义?

  师:许多人共同生活的环境就是社会,因此而有各有种的社会型态,其中包罗万象。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单元,所谓的佛化家庭,基本上不可能离开这社会所提供的种种环境;我个人认为,佛化家庭于社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以智慧照顾自己,以慈悲关怀家人」。

  家庭也是社会的构成要素,如果大家都能使自己的家庭受到完善的照顾,能对自己的家庭尽责,这就算是照顾了社会,对社会尽了最基本的责任。而这必定也会影响周遭的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至于其影响力的大小,则端看各人「智慧」和「慈悲」的程度了。但是,我相信一个佛化家庭,至少能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带来一些祥和的作用,甚至对于提升人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功能。

  问:在佛化家庭中,父母的亲职教育必须要注意那些重点?

  师:就佛教而言,胎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的亲职教育应从胎教开始。

  母亲怀孕以后,就要使自己的孩子在胎里像是处于乐园一般,是一个非常愉快的环境。虽然胎儿当时仍未具有五官,意识也还迷迷糊糊什么都不知道,但是父母这时的心情,和这胎儿以后长成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母亲在怀胎期间要经常顾虑到肚子里有孩子,态度要保持温和、理性,心境要保持安祥、平和。此时,丈夫也要认为太太肚子所住的是一位小菩萨,对太太也要像是在款待贵宾一样,呵护备至。有了丈夫的体谅照顾,太太自然也能保持有平静、温和的心情,这样的孩子出生成长以后,就比较会理性、独立、富有责任和慈悲。

  凡是怀孕的女信徒来见我,我都会劝她们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使心里常生欢喜而法喜充满。我也告诉她们,绝对不能生气,否则对不起胎里小菩萨。

  此外,父母对于子女的观念,千万不可以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财产看待,不要把他们当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份看待,更不要把他们当作是自己荣誉得失的一部份看待。孩子是一个独立体,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把他们当作是一个远道来访的亲人,也是一位菩萨。他们来到这世界,参与家庭,是这个家庭的一员,虽然他现在还小,但他们也有他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人格尊严。以后,更有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福报和业报。用这种想法来看待孩子,就不会寄望孩子一定要成龙成凤、恨铁不成钢等等的情形了。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应该要了解。不过,父母的照顾教养,是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戾点。

  二、提升人品的重要依据

  问:如果家中有身心障碍的小孩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师:如果家中有身心特别的小孩,父母确实会比较费心,但如果能想著:

  这是作父母的本身因为在过去世中作了恶业,所以现世要受折磨、受罪报,却连累著也让小孩子于现今受折磨,这是我们对不起小孩子,因此,更应该将小孩子当成佛菩萨看。能作如此想,慈悲心就会生起,就会更愿意照顾他。

  如果相反的,总是想:哎呀!家里来个讨债鬼,我又没有作什么坏事,为什么要我受这种报应呢?再想到,小鬼来了以后,弄得全家都不安,恨他恨得不得了。这样子全家人还会快乐吗?然而这对小孩子是不公平的,对自己来说是没有良心,家中会有这种结果,也有大人的疏失,以及前世的业感!所以家中若有这种情形,就更要加倍地照顾小孩子。

  农禅寺的信徒中,也有这类的状况,他们听了我的话,心境转了,家中的小菩萨也变乖了。

  问: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父母应该如何来看待或处理?

  师:儿童的偏差行为,其形成的因素有很多种可能,父母亲应该要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来处理,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比如说,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功课差,父母先不要认定孩子不聪明或不听话,这可能是老师方面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同学方面的困扰,交游方面出了问题,当然更可能是由于父母本身的问题。如果这时的处理不当,子女更非常可能产生反抗叛逆的心理,再加上环境风气的感染,于是心情低落,迟起晚睡,不肯读书,逃学、变坏,这些情形便很容易发生。

  所以,尊重孩子并尽到照顾、劝勉、安慰、关怀的责任,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观念。有些父母喜欢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缩影:我现在如此,你也应该要如此;甚至盼望孩子做一些连自己都不曾做到的事,这就太过份了。我相信,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以后孩子出了社会,也不会尊重别人。相反的,如果父母非常尊重这个孩子,把孩子当作是现在的菩萨是未来的佛,这孩子一定会成为社会正常有用的人。

  问:小孩子说谎是父母最常碰到的事情,而妄语是佛教的五戒之一,这种情况,父母又该如何来处理?

  师:小孩子说谎是正常事,那个小孩子不说谎呢?我小时候也会说谎。必须明白孩子是以何种心态说谎,一般小孩子说的谎都不是太严重的事,尤其是小孩子为了自尊而撒的谎,此时的大人最好装作不知道,不要拆穿小孩子的谎言;如果谎言是对他人或他自己有了比较严重的妨害,那就必须好好和他沟通,让他知道说谎的后果严重。最好是告诉他一些较容易理解的故事譬喻,如放羊的孩子几次说谎呼叫:「狼来了」,结果真的遇到狼来之时,便无人来救了。倒楣的人,就是说谎的人。另外,也可以让他设想一下:现在他欺骗别人,让人家蒙受损失而痛苦,如果换个立场自己受人骗,愿意接受吗?这需要父母付出耐心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能够了解。

  三、适时适当的关心和尊重

  至于小孩子的任性问题,同样的,父母不应该以大人的标准来看待小孩子,健康的小孩子,调皮捣乱是正常的,小孩子活蹦乱跳,并不代表就是任性。所谓的任性是不听话,你说东,他偏说西,他一定要跟你背道而驰,而又根本没有道理。这时,父母还是要很有耐性的去了解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予以抚慰疏导。

  但是,有时候小孩子任性的原因却是来自父母的溺爱或不关心,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比小孩子自己发生的问题还来得大,相信唯有在被父母关心和尊重的情形下,才能使孩子拥有非常良好的亲子感情。

  同时,即使再忙也要拨出时间给孩子。若外出参加社交应酬,应将小孩子交待给褓母,或是送到邻居、亲戚家,不要让小孩子没人照顾而流浪到街头,像可怜的流浪动物一样,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也不知道父母在做什么,当然就会自己去闯天下,耍小无赖、抽烟、打架等,慢慢地就变成了不良少年。

  对于这点,佛教也有妥善的服务和照顾,譬如农禅寺及东初禅寺均设有儿童班,很受小菩萨欢迎。在西方,每个社区有互助组织,父母出门采轮流方式代为照顾小孩。孩子与孩子之间玩得非常开心,而且有大人看著玩游戏、讲故事,父母当然更可以放心的外出。这是很好的风气,我非常希望国内能打开这种风气。农禅寺设立的儿童班,就是做著抛砖引玉的工作,希望台湾的寺院都可以为信众作这方面的服务,带小孩子们唱唱佛曲、佛号,让他们多听听佛教的故事。

  此外,农禅寺也将积极筹备儿童学佛营,希望能提供更多的服务,让法鼓山的会员,能更落实的构成一个一个的佛化家庭。以往,都只是父母来接受法鼓山的佛法,参与法鼓山所推动的一切理念。但是,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小孩时,却不知道要如何做。大人的理念,小孩子可能不容易懂,所以,为了法鼓山诸位会员的佛化家庭能更容易建立,我们计划请这些小菩萨们到山上住几天,让他们能够在佛法慈悲的熏习下,去爱父母家人,爱同学,乃至爱一切的众生。如此,法鼓山「提升人品」理念才可能扎根。

  (1983年5月15日原载人生月刊117期陈□至采访)

  

  

《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怎样做一个居士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