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P3

  ..續本文上一頁世的服務。

  佛教對于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點來討論:

  一、淨化人間,必定要淨化社會:

  淨化人間的目的就是爲了要淨化社會,淨化社會的目的是淨化我們的世界。我們希望把對于佛教所說的淨土,能夠在人間建立起來。

  二、淨化人間的著力點,是從淨化的家庭開始:

  淨化的家庭要從淨化的婚姻開始。在過去的人都認爲學佛的人,大概都應該出家,真正學佛的人都應該沒有家庭。其實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就分有僧俗四衆不同的佛教徒。只有少數的人,出家修梵行,絕對多數的佛弟子,都是在家人,而對于家庭的組成,就一定是從男女結合的婚姻開始,所以我們在近世以來,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禮,我們法鼓山便于今年推動佛化的聯合婚禮。我們也編成好一本小書,叫做「佛化家庭手冊」。

  叁、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叁個修件:

  (1)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叁世的諸佛:

  佛教徒稱呼父母爲「老菩薩」,對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兩家的父母。男女有父母及嶽父母,應當平等敬養;女的有父母及公公婆婆,必須兩者兼顧。

  (2)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我們中國人說夫婦應相敬如賓,但是在佛教徒來講,夫妻之間彼此互稱同修,互以「我家師兄」和「我家師姊」相呼應,把彼此當做共建幸福的善知識來看,所以應該相敬、相讓、互助、互諒、互相的關懷。

  (3)對于子女要像母雞來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我們中國人所說「養兒防老」這個觀念,佛教徒並不贊成。佛教對子女的愛護和教養,目的不是爲了防老,乃是爲了盡責,因爲人的福報與業報,各有因果、各有因緣。父母宜教導兒女孝敬父母的倫常觀念,但不宜指望兒女一定要奉養父母,否則便會因指望而變成失望之時,衍生出無窮的的煩惱。

  四、家庭的成員都當各盡各的責任和義務:

  現代人在婚後的生活,應該對于叁個家庭,負起關懷的責任:

  1.就是在婚後由男女兩人組成的小家庭,是夫婦兩人自己的家庭。

  2.是對父母的家庭,那要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是對于嶽父嶽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婚後的男女,都應負起要作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生育沒有子女,雖然不一定有問題,但就不太像是一個標准的家庭了。作父母的應該有叁個條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則在懷孕之前,夫婦倆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如果夫婦倆人沒有平衡的身心、沒有健康的身心,對于懷孕後的孩子是很有問題的。

  2.在太太懷孕後,佛教徒非常重視胎教,所以孕婦和她的丈夫更應該經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身心的健康,否則的話,胎教就有問題。曾有一位男士說:「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其實丈夫如果對妻子發脾氣,便會影響妊娠的太太,如果正在懷孕中的母親受了丈夫的影響,還要她身心平安,可能就大有問題了。所以夫妻兩人應該共同擔起胎教的責任來,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後,一直到子女成年爲止,做父母的人,必須爲了兒女的教養,要經常保持心平氣和的健康狀態。

  因此,佛教徒也特別重視對子女的管教,做父母除了要平衡和健康的身心之外,應該要以身教、言教來陪著子女一同成長。因此佛教徒把子女稱爲「小菩薩」,自己是一個衆生,所以當以迎接菩薩的心態,歡迎子女出生,他們是來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是來成就自己修成菩薩道的人,所以稱他爲小菩薩,所以要跟小菩薩一起成長。

  五、佛化家庭的經濟生活,應該有叁個原則:

  (一)賺錢的方法

  應該用正當的方法,用自己的體力、技能、智能、資本、智慧來謀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盡量避免同時跟在家佛教徒遵守五戒的條件相違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從事于殺生、偷盜、賭博、邪淫、妄語,乃至于買酒賣酒等行業。

  (二)用錢的方向

  經濟的收入應該要量入爲出,不做守財奴,只知賺錢而不用錢。而用錢當分成四個方向:1.家庭的生活。2.營利的資本。3.留作資産。4.儲蓄生息。

  (叁)財産的分配

  除了家庭儲蓄的經營所需之外,財産應該分叁種用途:1.要孝養父母。2.要濟幫助親戚朋友。3.要布施貧窮供養叁寶,做宗教及慈善事業。

  在現代社會中佛教化的家庭,應當要有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在佛教來講,有叁項准則:

  1.由佛教化的結婚禮開始。

  2.要用佛教化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來教育子女。

  3.應該要有居家的功課,每天要有定時定數的修持恒課。

  這是作爲一個佛教化的家庭的一些概念,以上敬請各位宗教界的先進各位教授學者指教。

  (1993年9月30日講于輔仁大學主辦「家庭研討會」的「宗教觀對談」會,另外尚有羅光、李夫懋等。本文爲內政部社會公司的「社區發展季刊」轉載)

  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薩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礎,家庭成員關系的和樂、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個人品質,進而達到淨化社會的目的。

  不過,這幾年臺灣的社會轉型快速,每個人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時時都要面對多元、混亂的社會價值觀,而在這些大變動的社會環境下,家庭製度、子女的教育問題、親子關系,也一直都在變遷中。在家庭親職教育上,如何的落實、運用,本刊(人生)特別就此問題訪問聖嚴法師。

  問:一般世俗不了解佛教的人,大都認爲佛教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請問佛教對于家庭的觀念,究竟是采取什麼樣的一個態度?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

  其實佛教的教化對象就是以出家人及在家人爲主的,在家人則一定有家庭,夫婦結合,生養兒女,這就是家庭的基本結構,所以佛教不可能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而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當然是屬于夫妻雙方面的,但以佛法的角度而言,我們重視的是自己是否盡責任、盡義務,而不是去要求對方,計較誰該盡更大的責任。其實,只要夫婦兩人都能真誠的照顧對方、關懷對方,對方一定也會有所回應的。如果夫婦兩人都是佛教徒,並且都能以佛法相互扶持,這當然是最理想的家庭。

  此外,夫婦兩人在小孩來臨前,應該要有相當的心理准備,要爲即將到來的兒女,准備好最和諧的環境,這是一個佛化家庭的基礎,也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一、佛化家庭的基礎和積極性

  問:佛化家庭于現今的社會中,有何積極性的意義?

  師:許多人共同生活的環境就是社會,因此而有各有種的社會型態,其中包羅萬象。家庭是社會中的一個小單元,所謂的佛化家庭,基本上不可能離開這社會所提供的種種環境;我個人認爲,佛化家庭于社會的積極意義就在于「以智慧照顧自己,以慈悲關懷家人」。

  家庭也是社會的構成要素,如果大家都能使自己的家庭受到完善的照顧,能對自己的家庭盡責,這就算是照顧了社會,對社會盡了最基本的責任。而這必定也會影響周遭的人,甚至影響整個社會,至于其影響力的大小,則端看各人「智慧」和「慈悲」的程度了。但是,我相信一個佛化家庭,至少能爲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帶來一些祥和的作用,甚至對于提升人的品質也有一定的功能。

  問:在佛化家庭中,父母的親職教育必須要注意那些重點?

  師:就佛教而言,胎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的親職教育應從胎教開始。

  母親懷孕以後,就要使自己的孩子在胎裏像是處于樂園一般,是一個非常愉快的環境。雖然胎兒當時仍未具有五官,意識也還迷迷糊糊什麼都不知道,但是父母這時的心情,和這胎兒以後長成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母親在懷胎期間要經常顧慮到肚子裏有孩子,態度要保持溫和、理性,心境要保持安祥、平和。此時,丈夫也要認爲太太肚子所住的是一位小菩薩,對太太也要像是在款待貴賓一樣,呵護備至。有了丈夫的體諒照顧,太太自然也能保持有平靜、溫和的心情,這樣的孩子出生成長以後,就比較會理性、獨立、富有責任和慈悲。

  凡是懷孕的女信徒來見我,我都會勸她們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能使心裏常生歡喜而法喜充滿。我也告訴她們,絕對不能生氣,否則對不起胎裏小菩薩。

  此外,父母對于子女的觀念,千萬不可以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財産看待,不要把他們當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份看待,更不要把他們當作是自己榮譽得失的一部份看待。孩子是一個獨立體,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把他們當作是一個遠道來訪的親人,也是一位菩薩。他們來到這世界,參與家庭,是這個家庭的一員,雖然他現在還小,但他們也有他們的世界和他們的人格尊嚴。以後,更有完全屬于他們自己的福報和業報。用這種想法來看待孩子,就不會寄望孩子一定要成龍成鳳、恨鐵不成鋼等等的情形了。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應該要了解。不過,父母的照顧教養,是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戾點。

  二、提升人品的重要依據

  問:如果家中有身心障礙的小孩子,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師:如果家中有身心特別的小孩,父母確實會比較費心,但如果能想著:

  這是作父母的本身因爲在過去世中作了惡業,所以現世要受折磨、受罪報,卻連累著也讓小孩子于現今受折磨,這是我們對不起小孩子,因此,更應該將小孩子當成佛菩薩看。能作如此想,慈悲心就會生起,就會更願意照顧他。

  如果相反的,總是想:哎呀!家裏來個討債鬼,我又沒有作什麼壞事,爲什麼要我受這種報應呢?再想到,小鬼來了以後,弄得全家都不安,恨他恨得不得了。這樣子全家人還會快樂嗎?然而這對小孩子是不公平的,對自己來說是沒有良心,家中會有這種結果,也有大人的疏失,以及前世的業感!所以家中若有這種情形,就更要加倍地照顧小孩子。

  農禅寺的信徒中,也有這類的狀況,他們聽了我的話,心境轉了,家中的小菩薩也變乖了。

  問:對于兒童的偏差行爲,父母應該如何來看待或處理?

  師:兒童的偏差行爲,其形成的因素有很多種可能,父母親應該要以尊重孩子的態度來處理,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比如說,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功課差,父母先不要認定孩子不聰明或不聽話,這可能是老師方面出了問題,也可能是同學方面的困擾,交遊方面出了問題,當然更可能是由于父母本身的問題。如果這時的處理不當,子女更非常可能産生反抗叛逆的心理,再加上環境風氣的感染,于是心情低落,遲起晚睡,不肯讀書,逃學、變壞,這些情形便很容易發生。

  所以,尊重孩子並盡到照顧、勸勉、安慰、關懷的責任,是我認爲非常重要的觀念。有些父母喜歡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縮影:我現在如此,你也應該要如此;甚至盼望孩子做一些連自己都不曾做到的事,這就太過份了。我相信,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以後孩子出了社會,也不會尊重別人。相反的,如果父母非常尊重這個孩子,把孩子當作是現在的菩薩是未來的佛,這孩子一定會成爲社會正常有用的人。

  問:小孩子說謊是父母最常碰到的事情,而妄語是佛教的五戒之一,這種情況,父母又該如何來處理?

  師:小孩子說謊是正常事,那個小孩子不說謊呢?我小時候也會說謊。必須明白孩子是以何種心態說謊,一般小孩子說的謊都不是太嚴重的事,尤其是小孩子爲了自尊而撒的謊,此時的大人最好裝作不知道,不要拆穿小孩子的謊言;如果謊言是對他人或他自己有了比較嚴重的妨害,那就必須好好和他溝通,讓他知道說謊的後果嚴重。最好是告訴他一些較容易理解的故事譬喻,如放羊的孩子幾次說謊呼叫:「狼來了」,結果真的遇到狼來之時,便無人來救了。倒楣的人,就是說謊的人。另外,也可以讓他設想一下:現在他欺騙別人,讓人家蒙受損失而痛苦,如果換個立場自己受人騙,願意接受嗎?這需要父母付出耐心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能夠了解。

  叁、適時適當的關心和尊重

  至于小孩子的任性問題,同樣的,父母不應該以大人的標准來看待小孩子,健康的小孩子,調皮搗亂是正常的,小孩子活蹦亂跳,並不代表就是任性。所謂的任性是不聽話,你說東,他偏說西,他一定要跟你背道而馳,而又根本沒有道理。這時,父母還是要很有耐性的去了解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予以撫慰疏導。

  但是,有時候小孩子任性的原因卻是來自父母的溺愛或不關心,這種情況,事實上是比小孩子自己發生的問題還來得大,相信唯有在被父母關心和尊重的情形下,才能使孩子擁有非常良好的親子感情。

  同時,即使再忙也要撥出時間給孩子。若外出參加社交應酬,應將小孩子交待給褓母,或是送到鄰居、親戚家,不要讓小孩子沒人照顧而流浪到街頭,像可憐的流浪動物一樣,得不到父母的關懷,也不知道父母在做什麼,當然就會自己去闖天下,耍小無賴、抽煙、打架等,慢慢地就變成了不良少年。

  對于這點,佛教也有妥善的服務和照顧,譬如農禅寺及東初禅寺均設有兒童班,很受小菩薩歡迎。在西方,每個社區有互助組織,父母出門采輪流方式代爲照顧小孩。孩子與孩子之間玩得非常開心,而且有大人看著玩遊戲、講故事,父母當然更可以放心的外出。這是很好的風氣,我非常希望國內能打開這種風氣。農禅寺設立的兒童班,就是做著抛磚引玉的工作,希望臺灣的寺院都可以爲信衆作這方面的服務,帶小孩子們唱唱佛曲、佛號,讓他們多聽聽佛教的故事。

  此外,農禅寺也將積極籌備兒童學佛營,希望能提供更多的服務,讓法鼓山的會員,能更落實的構成一個一個的佛化家庭。以往,都只是父母來接受法鼓山的佛法,參與法鼓山所推動的一切理念。但是,他們在面對自己的小孩時,卻不知道要如何做。大人的理念,小孩子可能不容易懂,所以,爲了法鼓山諸位會員的佛化家庭能更容易建立,我們計劃請這些小菩薩們到山上住幾天,讓他們能夠在佛法慈悲的熏習下,去愛父母家人,愛同學,乃至愛一切的衆生。如此,法鼓山「提升人品」理念才可能紮根。

  (1983年5月15日原載人生月刊117期陳□至采訪)

  

  

《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怎樣做一個居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