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果明镜论▪P16

  ..续本文上一页发却已皓白,他弯腰俯身而行,环顾四周,开口对亲属们说:“你们当知我因为前生恶口辱骂众僧,所以身处母亲熟脏之中,经六十年,受此苦恼。”亲属听到此话后,号啼悲哭,不能言语。尔时世尊知道此儿善根成熟,遂领大众来到停尸处所,呼小儿说:“你是长老比丘吗?”小儿答:“实是。”接连问了三次,小儿都答是。当时大众见小儿与佛这样对答,各怀疑惑,前来问佛,这老小儿前世造何业,刚产即须发皓白、弯腰俯身而行,且能与如来对答。

  尔时世尊告诸大众:“往昔迦叶佛出世时,有众比丘结夏安居。众僧和合,差一老比丘作僧维那,大众共立制限,在这次安居中,要得道僧才可共众自恣,如未得道不许自恣。结果,只有老维那未得道,僧众不许他布萨自恣。老维那心中恼恨,怨道:“我专门营理僧事,让你们能安稳行道,今天竟被拒之门外,不许自恣布萨羯磨。”随即辱骂众僧,不久被捉,关于室中。老维那怨气未消,嚷道:“我要让你们常处黑暗,不见光明,和我今天被关在暗室中一样。”说完后自杀而死,堕地狱中,受大苦恼,今日方才得脱,承此余报,所以在母胎中受如是的痛苦。”

  如果以造论著书对僧众说恶语,将成现法受业而立遭报应。

  从前,汉地有位大智者造了一部论,将僧众喻为毒蛇。一次,他与众多僧人同行,途中,突然说道:“你们快跑吧!我好象要受业报了。”刚一说完,他的双手粘连在头上成了蛇头,双足粘在一起成了蛇尾,全然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毒蛇,向林中窜去。

  此外,取恶名的罪过也极为严重:往昔,迦叶佛时,一位通晓三藏的比丘西哦色嘉,他出言不逊给诸多圣者比丘起“犹如马头”等许多恶名。结果从人寿二万岁时死去转生为大鲸鱼,身体具马头等十八个头相的旁生,到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之间一直感受痛苦。

  昔日,释迦族五百女子的丈夫被暴军斩尽杀绝,后来帕吉波国王的军队又将此五百女子的手脚全部砍断,不久,她们就死去了。这是由于她们曾是迦叶佛教法中的五百僧人,当时,给诸比丘取“断足”、“断臂”等恶名,以此恶业于许多世中堕入地狱,又于五百世中被砍断手脚而亡。无论取什么样的恶名都会感受五百次那样的等流果报。若对比丘、沙弥等取恶名,其异熟果将堕入地狱。

  六 离间语

  在《四分律》中有一个有趣的公案。

  古时,有两只名为“善牙狮子”和“善膊虎”的野兽,它俩相依为伴,昼夜伺捕众鹿,当时有只狐狸常常随逐于后,靠食两兽食剩的肉来维生。时彼狐狸心中暗想:我不能总这样逐于人后食其唾余,应当用方便让二兽互相残杀,使其不再相好。于是狐狸先到善牙狮子处,挑唆道:“善牙,善膊说他生处殊胜、种姓殊胜,长相、势力也胜过你。他曾说:“我每天得到美食,善牙狮子不过紧跟我后,靠吃我食剩的残肉养活自己。””善牙反问:“你怎么知道?”狐狸回答:“等你们呆在一起时自然会知道的。”狐狸说完后,又去对善膊虎说:“你知道吗?善牙曾经这样说过你的坏话。善牙说:“我现在种姓、生处都胜过善膊,势力也是如此。因为我常食好肉,善膊不过食我嘴边所剩的残肉来活命。””善膊反问:“你从哪里知道的?”狐狸回答:“你们相见后,自然会明白的。”

  之后两兽相遇,彼此怒目以视。善牙狮子心想:“我不该这样轻率,在未把事情真相调查清楚之前就先下手。”这样善牙就对善膊以偈问道:“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如我,善膊说是耶?”

  善膊虎一听此偈,即知必是狐狸从中捣鬼,于是以偈回答:“善膊不说是,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能善。若受无利言,信他彼此语,亲厚自破坏,便成于怨家。若以知真实,当灭除嗔烦,今可至诚说,令身得利益。今当善降伏,除灭恶知识,可杀此野干,斗乱我等者。”

  如此两兽同心协力将狐狸杀死。

  善牙狮子和善膊虎本是亲密无间的伙伴,一起生活,和睦相处。只因狐狸的一席谗言,结果二者相见时即心生不悦,几乎造成互相残杀的悲剧。

  由这则公案,我们进一步思维可以懂得:

  凡夫之间的关系其实十分脆弱,并不稳固,因为它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上,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人对我好我即对人好,他人一旦触犯我,我必还以颜色,所以不论是亲密的态度,还是敌视的心理,都是从我执而引发的。所谓友好的关系必须以相互尊重、互相关爱为前提,作为凡夫这是有条件的,一旦对方的行为有变,自己的态度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比如有相互友好的甲乙两人,离间者对甲说乙想伤害甲,又对乙说甲想伤害乙,于是两人少有不被谗言所转而变心的。加上凡夫人本来就妄想纷飞,更会因此而浮想联翩,把事情想象得十分复杂。这样首先在内心产生隔阂,由此渐渐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关系紧张乃至破裂。所以对大部分凡夫来说,相互之间很容易受谗言挑拨而分道扬镳,只有得地的圣者们才不至于被离间语搞坏关系。

  因为说离间语无有慈爱,发心狠毒,专门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离间者将会堕入三恶趣中,或于拔舌、烊铜、犁耕地狱长劫受苦,或堕畜生之中啖食粪秽,如鹈鹕鸟,无有舌根。即或以些微的善业,得复人身,俱生便有生理的残障,舌根不具,口气臭恶,喑哑謇涩,齿不齐白,纵然口说善言,他人也不信用。又由余报所感,在人间会有眷属弊恶、不相和合的果报。其原因是因为离间两舌的作用,使得同心同德的善友也会恶心相向,犹如怨敌,又使本来亲密无间的亲朋由此心生嫌隙、关系破裂,业感等流,必定会有如是的回报。同行等流果是以宿世的串习力致使今生总是喜欢说离间语。

  在离间语中,以破坏僧众和合,果报极重。在《极乐愿文大疏》中如是描述:

  尽管真正的破和合僧在当今不会发生,但与之相类似的挑唆师徒、寺院之间的关系,却时有发生,这种罪业近似于五无间罪。昔日,提婆达多破坏僧众和合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相续中皆未生起善根。这里所说的也与之相似,如《文殊根本续》中说:“若有一个在寺庙、上师之间制造矛盾,犹如搅拌血液的棍子一般的人,其死后立即堕入无间地狱中……。”若挑起僧众纠纷,则直至未缓解之前,当地的所有众生都因生起嗔心而堕入地狱。好似焚烧的大地无法生长苗芽一般,发生纠纷的村落所在地数由旬以内不能生起修持佛法之果。《劝发胜心经》云:“何处有诤及戏论,远离百由旬为佳,何处若有诸烦恼,顷刻亦莫留住此。”

  在世间,今生互为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都是由于宿世有深缘才得以聚会一处、共同生活,因缘既深,情感相关,彼此间身心有着紧密的联系,若于其中挑起事端,制造矛盾,导致骨肉乖离,反目成仇,如此阴心险毒破人家庭,天理难容,恶果难逃。且看以下几则现世的报应。

  安庭柏,好离间,且有口才。虽为至亲,一旦被他离间,立生仇怒。李中甫,兄弟相和,因为庭柏挑拨,而发生争斗。蔡伦、张义,情投意合,中表相善,因为听信庭柏的谗言而导致绝交。其他事例不胜枚举。后来庭柏潦倒贫困,两颊生疮,喉舌溃烂,绝食号叫而死。

  德州小李儿,少年贫穷,为人运船偶然拾得遗金十笏。船主说:“我有女儿嫁与你。”遂定下婚约。一天船主外出,失金者来访。李问明情况后,将金还给他。船主有位亲戚,想夺小李儿之妇,乘机破坏说:“小李儿是薄福人,终必饿死。”船主于是将李赶走。船主亲戚正准备聘娶,其子暴亡。李离开船主后,仍为人负舟。暑天在鲁桥下洗浴,有一物碍脚,结果发现是银数十锭,李取银到街市托人代卖,投一主者,正是以前失银之家,尽心为其脱货。前船主得知其富,最终将女儿许配与李,后李生二子,都得显贵。

  元朝浙西有一大家,兄弟两人在父亲死后发生纷争。米信夫,挑唆两人相讼,破其家庭,结果兄弟都悔郁而死。信夫在二十年中都很富裕,至元中时,因为牵连叛案而至于邑。见吏俨如其弟,心中惊惧。吏强令招认,信夫耗尽资财方才得免,内心不服,于是告吏而至于府。见府吏却是其兄,结果施以酷刑逼其招认,后信夫合家死于狱中。

  四明葛鼎鼐,为诸生时,每次去学舍时,必经土地祠。祠中庙祝夜梦一神对他说:“葛状元经过时,我必起立,请为我筑一道屏障来遮挡。”庙祝按其所说,正准备动工。又梦见神说:“不需筑造,葛生代人写离书,已被尽削科名了。”原来里人有弃妻者,自己不能写,请葛生代笔,未曾想到损德竟至于此。葛得知此事后心中大悔,尽力使此夫妇重归于好,后只中乡榜,官副使。

  这里葛生虽没有自己发心离间他人夫妇,只是代人写离书,但因参与其事,而致使恶业沾染殃及己身。业一经造下,立见福德削减,庙神不必起立敬之,可见感应迅速,如响应声。

  七 绮语

  在四种语业中,绮语不象其他三种,人们会认为说话是与生俱有的能力。谈天说地,评古论今,是每个人的自由权利,他人无权干涉,怎么会被列为十种恶业之一,并依之要遭受今生与后世的恶报呢?

  之所以会有这种疑惑,是由于我们缺乏深入观察的原因。

  首先,业感缘起的因果律是建立在每个有情的相续中,而不为外境离心独存的某种力量所控制,业由心造,果由心感即是此理。由前已知,安乐与痛苦的来源是善业与恶业,而业之善恶乃由心来决定,凡以贪嗔痴三毒烦恼发动的一切业均是恶业,唯有招致不悦意的痛苦。绮语的发生,在不作观察时认为是随随便便脱口而说,其实并非事出无因。我们最热衷于谈论、最感兴趣的话题正是内心执著很深的东西,不然,为什么一谈到它就神采飞扬、兴致勃勃,或怒不可遏、义愤填膺呢?以此可知我们的语言时时都夹杂贪嗔痴的烦恼。举例来说,一个女人在津津乐道最近上市的时尚服装,言语中充满了羡慕、渴求的心情,这就是贪心的外在…

《因果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