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果明镜论▪P21

  ..续本文上一页而入清凉池中,尔后又从池起,再入热沙,复又感受热恼,奔入清凉池,如是反反复复,始终不可能有解脱热恼之时。又如人服毒才解,又去服毒,如是身内之毒永无净除之时。同理,断恶如无决断心,则永远也不可能脱离恶业的污染而超出恶趣。

  又无始以来积习如此深重,时时都可能迸发,所以改过断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如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古人十年读书方除一“矜”字,况欲转恶为善渐趋于纯善,岂是易事。须发长远心,昼夜行之不懈,先断粗恶、再断细恶,如是淘汰不已,久久方能相续纯净,而使凡夫身心转成圣贤身心。

  当年俞净意公自述改过时说:“初行之日,杂念纷呈,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真纯、善力精进。倘若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曰不足。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又宋赵清献公,日间所作之事,夜必焚香告天,若有不敢告之事,他日必不敢做。如是行之悠久,于一日宴坐中悟明心地。莲池大师赞道:“吾以为如是之人乃可学道,……以如是精诚之心地而参扣自心,其得悟非偶然也。若夫身虽归佛,心不合天,止是游戏法门而已。”

  如是作功夫受持十善律仪,渐伏自心,渐得清净,但切莫骄傲自足、不知防护,应知无始业种并未断除,不过潜伏未现而已,若一经缘诱即会引发。尤其当今时代,染缘偏盛,声色迷乱,时时诱发烦恼,使人造恶,每见初修行人出山林入都市,一经声色引诱,恶业纷纷现行,大多难作得主,我们对于恶业之敌不能掉以轻心,慎始慎终方能不受挫败。

  宋程明道先生,少年好猎。后见濂溪周先生,顿除其习,自以为正无此好。濂溪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耳。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十二年后,明道先生偶见猎者,果有喜心,乃信濂溪之言不谬。

  戒杀放生是为善去恶中极容易事,而断除射猎又是戒杀放生中最粗浅事,以明道先生之贤,经历十二年学道,而方寸杀机尚未断尽,可见净除意恶实非易事。所以乃至未成就之前,都应战兢惕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谨防恶业的发动。

  如是精严取舍,昼夜恒时不懈,必使正念坚固,力量充足。如果我们在梦中恶心起时,也能提起正念防护相续,则已得十善律仪清净之相。此后,粗恶决定不做,由此恶业不能污染相续,恶趣世界从此绝缘。

  (二)行善

  我们不仅需要积极地断恶、与恶业脱离,同时需要积极地行善。在宇宙之中,善心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要懂得尊重己灵,不要埋没自心。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蕴藏在相续深处的善心力量,应该将它发挥出来,无限地拓展出去,在一切的人事境缘中发挥善心的作用。我们行善,越是积极勇猛,越是舍己,我们的心量就越能够拓展,心力就越能够提升,业障由此会速净,福德随此将倍增,自然由此增上善业福德力的感召,未来的果报惟有光明、安乐。

  所以我们应在断十恶的基础上,以殊胜善心摄持而力行十种殊胜善业。比如我们不仅戒杀,而且护生;不仅爱护同类而且将此爱惜物命的慈心扩充到一虫一蚁、一草一木乃至全宇宙的万事万物,最终达到慈周万物的究竟心量。又如不仅仅是戒盗,而且要广行布施,从一针一线起,逐步地能将自己所执的财富、受用、善根乃至于最珍爱的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所以如是不断向上,最后必将趋入菩萨道的万行之中。这是后话暂且不论。

  下面说明行持十善的安乐果报。

  二 分说十善果报

  (一)护生

  商朝仁王成汤出游,遇见猎人正布四面罗网,而且祷告:“从天来者,从地来者,从四方来者,皆入我网。”成汤见此,亲自解开三面,只留一面。改祝曰:“想往左的,快往左逃,想往右的,快往右逃,想上飞的,速往上飞,愿下逃的,速向下逃。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网中。”

  人欲成圣成贤,只在扩充一念恻隐之心。我们最珍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一切动物也无不如此。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推己及物,我们就会仁慈护生。而戒杀放生,自然会增长自己的慈悲心。以慈心对待一切生命,一切有情就会视我们为亲友,喜欢接近我们,而被放生者更会知恩图报。以放生的善业,我们的事业、名声都会顺心如愿。再者,使动物从生命的违缘中解脱出来,戒杀者自然感得长寿无病的果报。

  以下从古代事例中摘取数则,以证放生现世可得升天、延寿、免难等诸多善报。

  升天:张提刑,常到屠肆以钱赎买物命而放生。后来他临终时,告语家人:“我因放生,积德深厚,现在天宫来迎,我当上生矣。”言后,安然而逝。

  增寿:昔年有一沙弥,承侍尊宿,尊宿观知沙弥七日命尽,令他返家看望母亲。临行嘱咐:你八日当返。尊宿想让他死于家中。不料至第八日,沙弥返回,师觉奇怪,就入三昧观察,结果发现,沙弥在途中见群蚁被水所困,发慈心作桥引渡,后群蚁得以脱险,由此沙弥得享高寿。

  免难:晋毛宝未成名时,曾路遇一人携一龟,就将龟买回而放生。后毛宝为将,战败赴水,忽觉水中有物支承双足,因此得以不溺。等到登岸时发现支承双足的竞是从前所放之龟。

  成仙:唐代名医孙思邈,一次出遇林童,正擒一蛇,蛇困惫将死,孙真人买放水中。后来默坐之间,忽见一青衣来请,真人随从到一公府,乃是世人所称的水晶宫。龙王延请真人上座,说:“小儿昨日出游,若不是遇上先生,几乎丧失性命。”宴毕,龙王又取出种种珍宝奉献真人以表谢意。真人坚辞不受,说:“久闻龙宫多有秘方,若能传我以救世人,胜过金玉多多矣。”龙王遂取出玉笈三十六方,真人因此医术更加精湛,后得证仙品。

  显贵:汉杨宝,天性慈善,年方九岁,一次至华阴山北,见黄雀被邸鴞所搏,坠落在地,又被蝼蚁围困。杨宝将其救回,畜养于竹箱之中,又用黄花饲养,待其痊愈而放回天空。当夜梦见黄衣童子前来拜谢,并赠白玉环四枚,说:“我是王母使者,蒙君救命,愿君子孙洁白、位列三公,如这玉环一般。”后来,果然不出所料,杨宝子孙四代都位列三公,贵显无比。

  愈疾:李景文常就渔人,买其捕捞水族,仍放生于水中。景文平素爱好服食,常常火炼丹砂而食之。积热成疾,背上长出疽,服药都无疗效。后一日昏寐之间,似觉有群鱼来以津液沫其毒处,清凉快人,疾病因此得以痊愈。

  (二)布施

  行持布施,能得到人天善趣的富足安乐,不受贫苦,不会转生于饿鬼界,究竟获证菩提果。

  舍卫国有一穷人,供养一串葡萄给比丘。比丘说:“你已经作了一月的布施。”穷人问:“我只施一串葡萄,为何说我已布施一月?”比丘开示道:“这一串葡萄,你在一月前就有布施之念,此后念念不断,难道不是布施一月?”

  所以布施之行完全安立在舍心上,舍心是布施的根本,布施所生福德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舍心的状态。

  拘留沙国有位恶生王,看见一金猫,从园堂的东北进入西南角,就命人挖掘,结果得到铜盆三重,里面装满了钱,而且五里之内都是如此。王甚觉希奇,就问尊者迦旃延此事的因缘。尊者答道:“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当佛涅槃后,曾有一比丘乞食,置钵于路边,告诉行人:如人以财置于此坚牢藏中,一切王贼水火不能夺去。当时有一穷人,听后踊跃欢喜,恰好他有卖薪钱三文,随即取钱布施。在返家的五里路上,穷人步步发欢喜心,当他到家要进门时,又遥向比丘所在地顶礼发愿,当时的穷人就是您的前身。”

  经云:“若布施之时,能以欢喜心与,恭敬心与,清净心与,不望报与,或所与者值菩萨圣僧(即所施的对境是菩萨圣僧),如彼良田,下种虽少,所收甚多。”穷人施钱,因为生起了踊跃的欢喜心,并且施后一直沉浸在对善法的喜悦之中,这种行善的欢喜心十分难得,因而显现的果报尤为希奇,因地于五里路步步对布施生欢喜心,结果福业成熟时五里路上处处都现前装满钱的铜盆。所以行持善法之后要懂得随喜自己,使善心的意乐得到增上,这是十分善巧的增上善业的方法。如果我们能象好色一样汲汲好善,则福德成满也并非难事。

  昔年有位长者,名阿鸠留,不信有后世。一日经过险道,三四天都未见水草,将要饿死,遇一树神,告神饥渴。树神即于指端,化出饮食,济其同伴。长者问:“尊神有何福德,手指竟有如此神力。”神言:“我在迦叶佛时,本是一贫人,平时在城门外磨镜,见沙门来乞食,必定举右指为人指示有斋之处,常常这样予人方便。所以今生受用,全靠这指。”长者听后心悟,大修布施,每日饭供多僧,后生第二天,为散华天人。

  人身十分珍贵,被称为如意宝,只要有智慧,随时随处都可由此如意宝流生出无量福德,象此树神因地即是以举手之劳来种植福善,推而广之,如同《安士全书》所说:指示于人,福田从手而广;赞叹劝勉,福田从口而广;奔走效力,福田从足而广。所以人之口、目、手、足都可用来作福。佛法无主人,唯勤者得之。在菩萨戒的摄善法戒中要求行人在一切时处都要尽己所能、竭尽全力积累包括一丝一毫在内的一切善业,可与此处之理会通。

  (三)梵行

  《佛般泥洹经》说:“不邪淫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称誉;二不畏县官;三身得安稳;四死生天上;五从立清净得泥洹道。”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断除邪淫,行持梵净行,那么会在生生世世中得到清净的安乐,…

《因果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