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入清涼池中,爾後又從池起,再入熱沙,複又感受熱惱,奔入清涼池,如是反反複複,始終不可能有解脫熱惱之時。又如人服毒才解,又去服毒,如是身內之毒永無淨除之時。同理,斷惡如無決斷心,則永遠也不可能脫離惡業的汙染而超出惡趣。
又無始以來積習如此深重,時時都可能迸發,所以改過斷惡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如雲:“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古人十年讀書方除一“矜”字,況欲轉惡爲善漸趨于純善,豈是易事。須發長遠心,晝夜行之不懈,先斷粗惡、再斷細惡,如是淘汰不已,久久方能相續純淨,而使凡夫身心轉成聖賢身心。
當年俞淨意公自述改過時說:“初行之日,雜念紛呈,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沈。因于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真純、善力精進。倘若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閑,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曰不足。每月晦日,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竈神處爲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又宋趙清獻公,日間所作之事,夜必焚香告天,若有不敢告之事,他日必不敢做。如是行之悠久,于一日宴坐中悟明心地。蓮池大師贊道:“吾以爲如是之人乃可學道,……以如是精誠之心地而參扣自心,其得悟非偶然也。若夫身雖歸佛,心不合天,止是遊戲法門而已。”
如是作功夫受持十善律儀,漸伏自心,漸得清淨,但切莫驕傲自足、不知防護,應知無始業種並未斷除,不過潛伏未現而已,若一經緣誘即會引發。尤其當今時代,染緣偏盛,聲色迷亂,時時誘發煩惱,使人造惡,每見初修行人出山林入都市,一經聲色引誘,惡業紛紛現行,大多難作得主,我們對于惡業之敵不能掉以輕心,慎始慎終方能不受挫敗。
宋程明道先生,少年好獵。後見濂溪周先生,頓除其習,自以爲正無此好。濂溪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潛隱未發耳。一日萌動,複如前矣!”十二年後,明道先生偶見獵者,果有喜心,乃信濂溪之言不謬。
戒殺放生是爲善去惡中極容易事,而斷除射獵又是戒殺放生中最粗淺事,以明道先生之賢,經曆十二年學道,而方寸殺機尚未斷盡,可見淨除意惡實非易事。所以乃至未成就之前,都應戰兢惕厲,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刻謹防惡業的發動。
如是精嚴取舍,晝夜恒時不懈,必使正念堅固,力量充足。如果我們在夢中惡心起時,也能提起正念防護相續,則已得十善律儀清淨之相。此後,粗惡決定不做,由此惡業不能汙染相續,惡趣世界從此絕緣。
(二)行善
我們不僅需要積極地斷惡、與惡業脫離,同時需要積極地行善。在宇宙之中,善心的力量是偉大的,我們要懂得尊重己靈,不要埋沒自心。心的力量不可思議,蘊藏在相續深處的善心力量,應該將它發揮出來,無限地拓展出去,在一切的人事境緣中發揮善心的作用。我們行善,越是積極勇猛,越是舍己,我們的心量就越能夠拓展,心力就越能夠提升,業障由此會速淨,福德隨此將倍增,自然由此增上善業福德力的感召,未來的果報惟有光明、安樂。
所以我們應在斷十惡的基礎上,以殊勝善心攝持而力行十種殊勝善業。比如我們不僅戒殺,而且護生;不僅愛護同類而且將此愛惜物命的慈心擴充到一蟲一蟻、一草一木乃至全宇宙的萬事萬物,最終達到慈周萬物的究竟心量。又如不僅僅是戒盜,而且要廣行布施,從一針一線起,逐步地能將自己所執的財富、受用、善根乃至于最珍愛的生命都無私地奉獻給衆生。所以如是不斷向上,最後必將趨入菩薩道的萬行之中。這是後話暫且不論。
下面說明行持十善的安樂果報。
二 分說十善果報
(一)護生
商朝仁王成湯出遊,遇見獵人正布四面羅網,而且禱告:“從天來者,從地來者,從四方來者,皆入我網。”成湯見此,親自解開叁面,只留一面。改祝曰:“想往左的,快往左逃,想往右的,快往右逃,想上飛的,速往上飛,願下逃的,速向下逃。只有命該絕的,才入我網中。”
人欲成聖成賢,只在擴充一念恻隱之心。我們最珍愛的是自己的生命,一切動物也無不如此。人饑己饑,人溺己溺,推己及物,我們就會仁慈護生。而戒殺放生,自然會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以慈心對待一切生命,一切有情就會視我們爲親友,喜歡接近我們,而被放生者更會知恩圖報。以放生的善業,我們的事業、名聲都會順心如願。再者,使動物從生命的違緣中解脫出來,戒殺者自然感得長壽無病的果報。
以下從古代事例中摘取數則,以證放生現世可得升天、延壽、免難等諸多善報。
升天:張提刑,常到屠肆以錢贖買物命而放生。後來他臨終時,告語家人:“我因放生,積德深厚,現在天宮來迎,我當上生矣。”言後,安然而逝。
增壽:昔年有一沙彌,承侍尊宿,尊宿觀知沙彌七日命盡,令他返家看望母親。臨行囑咐:你八日當返。尊宿想讓他死于家中。不料至第八日,沙彌返回,師覺奇怪,就入叁昧觀察,結果發現,沙彌在途中見群蟻被水所困,發慈心作橋引渡,後群蟻得以脫險,由此沙彌得享高壽。
免難:晉毛寶未成名時,曾路遇一人攜一龜,就將龜買回而放生。後毛寶爲將,戰敗赴水,忽覺水中有物支承雙足,因此得以不溺。等到登岸時發現支承雙足的競是從前所放之龜。
成仙:唐代名醫孫思邈,一次出遇林童,正擒一蛇,蛇困憊將死,孫真人買放水中。後來默坐之間,忽見一青衣來請,真人隨從到一公府,乃是世人所稱的水晶宮。龍王延請真人上座,說:“小兒昨日出遊,若不是遇上先生,幾乎喪失性命。”宴畢,龍王又取出種種珍寶奉獻真人以表謝意。真人堅辭不受,說:“久聞龍宮多有秘方,若能傳我以救世人,勝過金玉多多矣。”龍王遂取出玉笈叁十六方,真人因此醫術更加精湛,後得證仙品。
顯貴:漢楊寶,天性慈善,年方九歲,一次至華陰山北,見黃雀被邸鴞所搏,墜落在地,又被蝼蟻圍困。楊寶將其救回,畜養于竹箱之中,又用黃花飼養,待其痊愈而放回天空。當夜夢見黃衣童子前來拜謝,並贈白玉環四枚,說:“我是王母使者,蒙君救命,願君子孫潔白、位列叁公,如這玉環一般。”後來,果然不出所料,楊寶子孫四代都位列叁公,貴顯無比。
愈疾:李景文常就漁人,買其捕撈水族,仍放生于水中。景文平素愛好服食,常常火煉丹砂而食之。積熱成疾,背上長出疽,服藥都無療效。後一日昏寐之間,似覺有群魚來以津液沫其毒處,清涼快人,疾病因此得以痊愈。
(二)布施
行持布施,能得到人天善趣的富足安樂,不受貧苦,不會轉生于餓鬼界,究竟獲證菩提果。
舍衛國有一窮人,供養一串葡萄給比丘。比丘說:“你已經作了一月的布施。”窮人問:“我只施一串葡萄,爲何說我已布施一月?”比丘開示道:“這一串葡萄,你在一月前就有布施之念,此後念念不斷,難道不是布施一月?”
所以布施之行完全安立在舍心上,舍心是布施的根本,布施所生福德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舍心的狀態。
拘留沙國有位惡生王,看見一金貓,從園堂的東北進入西南角,就命人挖掘,結果得到銅盆叁重,裏面裝滿了錢,而且五裏之內都是如此。王甚覺希奇,就問尊者迦旃延此事的因緣。尊者答道:“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屍。當佛涅槃後,曾有一比丘乞食,置缽于路邊,告訴行人:如人以財置于此堅牢藏中,一切王賊水火不能奪去。當時有一窮人,聽後踴躍歡喜,恰好他有賣薪錢叁文,隨即取錢布施。在返家的五裏路上,窮人步步發歡喜心,當他到家要進門時,又遙向比丘所在地頂禮發願,當時的窮人就是您的前身。”
經雲:“若布施之時,能以歡喜心與,恭敬心與,清淨心與,不望報與,或所與者值菩薩聖僧(即所施的對境是菩薩聖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窮人施錢,因爲生起了踴躍的歡喜心,並且施後一直沈浸在對善法的喜悅之中,這種行善的歡喜心十分難得,因而顯現的果報尤爲希奇,因地于五裏路步步對布施生歡喜心,結果福業成熟時五裏路上處處都現前裝滿錢的銅盆。所以行持善法之後要懂得隨喜自己,使善心的意樂得到增上,這是十分善巧的增上善業的方法。如果我們能象好色一樣汲汲好善,則福德成滿也並非難事。
昔年有位長者,名阿鸠留,不信有後世。一日經過險道,叁四天都未見水草,將要餓死,遇一樹神,告神饑渴。樹神即于指端,化出飲食,濟其同伴。長者問:“尊神有何福德,手指竟有如此神力。”神言:“我在迦葉佛時,本是一貧人,平時在城門外磨鏡,見沙門來乞食,必定舉右指爲人指示有齋之處,常常這樣予人方便。所以今生受用,全靠這指。”長者聽後心悟,大修布施,每日飯供多僧,後生第二天,爲散華天人。
人身十分珍貴,被稱爲如意寶,只要有智慧,隨時隨處都可由此如意寶流生出無量福德,象此樹神因地即是以舉手之勞來種植福善,推而廣之,如同《安士全書》所說:指示于人,福田從手而廣;贊歎勸勉,福田從口而廣;奔走效力,福田從足而廣。所以人之口、目、手、足都可用來作福。佛法無主人,唯勤者得之。在菩薩戒的攝善法戒中要求行人在一切時處都要盡己所能、竭盡全力積累包括一絲一毫在內的一切善業,可與此處之理會通。
(叁)梵行
《佛般泥洹經》說:“不邪淫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稱譽;二不畏縣官;叁身得安穩;四死生天上;五從立清淨得泥洹道。”如果我們能夠完全斷除邪淫,行持梵淨行,那麼會在生生世世中得到清淨的安樂,…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