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向 解 脫——叁乘根本戒概述上——在家篇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具德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皈依佛寶、皈依法寶、皈依僧寶!
爲一切衆生清淨持戒、獲得究竟解脫而發無上菩提心!
前言
根據佛陀以及曆代傳承祖師的言教,初學者應在守持清淨戒律的基礎上聞思修行,也只有紮紮實實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礎之後,佛法的深廣功德才能如實生起。
佛陀在小乘、大乘顯宗以及無上密宗叁乘*輪中所傳的戒律不同,分別爲外小乘別解脫戒、內大乘菩薩戒以及密金剛乘叁昧耶戒。小乘別解脫戒主要針對衆生身口的行爲和語言,故稱之爲外;大乘菩薩爲廣度衆生行六度萬行必須發起無上菩提心,故主要針對意業之起心動念,故稱之爲內;而金剛乘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故守持的戒律更爲精細,又密乘潛修密行,對于根器不具足者與失壞密戒者,或未入壇城得灌頂者等不泄密,故稱之爲密。本書主要著眼于叁種戒律的根本戒的學處,同時略釋獲得戒體及破戒忏悔的方法。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發了無上菩提心後,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修習,以布施無數的血肉等六度萬行圓滿了福慧資糧,證得無上佛果時,所宣述的第一轉*輪中,在見解上抉擇了人無我,在行爲上則製定並強調了戒律。這行爲上的戒律是釋迦牟尼佛以其一切智智來觀察有緣弟子進入佛門後首先所應該行持的。佛陀涅槃雖就象夕陽西下,而佛弟子在此時還能沐浴到佛陀的光明,那光明就是戒律所發出的,猶如東升月亮的皎潔光輝。釋迦牟尼佛在涅槃前諄諄告誡,後世弟子應“以戒爲師”,又曾再叁指出,我的弟子中凡是如理如法修行的,肯定會護持清淨的戒律。
在受了戒後,必須學習、明了戒律的學處,否則戒體的清淨根本無從談起,而且天天增長過失,增加修行障礙,命終墮入到地獄中,就象一輛汽車已經開動,卻不知道操作方法和交通規則一樣,必將處處碰壁,最終難免落個車毀人亡的下場。彌拉日巴尊者曾說過:“有人不懂戒律卻說自己持戒清淨,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說此類話的人只有徒受人們取笑而已。”
本書在篇幅上計劃分爲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持戒功德與破戒過患”,首先闡明持戒的利益,使大家在自相續中真正生起對戒律的恭敬心和渴求心,然後再了解破戒的過患,而生起護戒如眼的信心和決心。
第二部分是“別解脫根本戒”,講述別解脫戒的根本戒。此二部分作爲上冊,分出家篇與在家篇,單獨印行。出家篇只限于出家僧人閱讀。
第叁部分是“菩薩根本戒”。依據印度月官菩薩所著的《菩薩戒二十頌》等講述菩薩根本戒。此部分限于已受菩薩戒者或對大乘菩薩行有信心的人閱讀。
第四部分是密乘“叁昧耶根本戒”,現在受過密乘灌頂的人日漸增多,若破密乘戒律,果報遠較破前二乘戒嚴重。本部分介紹《大幻化網》及《時輪金剛》中的根本戒,並強調守持清淨的叁昧耶是密乘即身成佛的前提條件。此部分限于已受灌頂者閱讀。
第五部分是“叁戒圓融”,說明叁乘的根本及支分戒的圓融無違,消除初學者所認爲的叁乘戒律有許多不同、甚至還有相違之處的疑問。
本書是在五明佛學院漢經堂的講法記錄,前二部分現已由數位漢族弟子整理成文,本人並作了一一校改,故先印行面世,願此書能爲道友們持戒增上順緣。
堪布 益西彭措
1999年12月24日
目 錄
第一部分 持戒功德與破戒過患
第一章 總說
第一節、叁乘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
一.出離心的重要性
二.出離心的生起方法
叁.出離心生起之量
第二節.戒律是叁乘佛法的基礎
第叁節.傳法上師首需重戒
第四節.持戒清淨的標准
第五節.末法時代更應持戒
第六節.戒律與修行
第二章 守持淨戒的功德
第一節.總說持戒的功德
第二節.分說持戒的功德
一.受持小乘戒的功德
二.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1. 菩提心爲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礎
2. 守持菩薩戒的功德
叁.受持密乘戒(叁昧耶)的功德
1. 釋詞
2. 受持叁昧耶的功德
3. 叁昧耶與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功德的比較
4. 叁昧耶與對上師的信心
第叁節.出家的功德
一.出家的功德
二.顯密均重視出家
第四節.出家與在家
一.在家與出家功德之比較
二.八關齋戒
叁.出家前應慎重觀察
第叁章 破戒過患
第一節.破小乘戒的過患
第二節.破大乘戒的過患
第叁節.破密乘戒的過患
第四節.叁乘佛法皆應遠離破戒之人
一.守小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二.守大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叁.守密乘戒應遠離破戒之人
第四章.叁乘戒律的對治重點
第一節.小乘著重對治貪心
第二節.大乘、密乘也應對治貪心
第叁節.大乘顯宗著重對治嗔心
第四節.密乘著重對治癡心
第五章.希望
第一節.應以正知正念謹慎護戒
第二部分 別解脫戒
第一章、獲得別解脫戒的方法
第一節、釋詞
第二節、分類
第叁節、求別解脫戒的發心
第四節、別解脫戒的因緣
第五節、別解脫戒的體相(定義)
第六節、內道四宗關于別解脫戒體相的不同表述
第七節、戒律的主次之分
第八節、具足清淨別解脫戒的衡量標准
第二章、守持別解脫戒的方法
第一節、別解脫戒的共通犯緣
第二節、四根本罪與飲酒的不共同犯緣
一、不淨行學處
1、所破法(所破除的對象)
2、犯緣
二、不與取學處
1、所破法
2、犯緣
4、盜用僧物的過患
叁、斷人命學處(殺生戒)
1、所破法
2、犯緣
3、殺生過患
四、妄說自得上人法學處
1、所破法
2、犯緣
五、飲酒學處
1、飲酒過患
2、犯緣
3、開緣
4、飲酒是自性罪還是佛製罪
5、斷除飲酒的功德
6、酒戒是五戒的基礎
第叁節、 八關齋戒
第叁章 破戒後忏悔的方法
第一節、失去戒體的四共同因
一、舍戒
1、舍戒的基
2、舍戒的發心
3、舍戒的加行
4、舍戒的究竟
二、命終
叁、生起二形,或性別反複變換叁次
四、謗無因果的邪見
第二節、失去戒體的不共同因
一、失戒
二、破戒
第叁節、正式忏悔的方法
第四章、希望
附:戒律背誦資料
第一部分
持戒功德與破戒過患
第一章 總說
《現觀莊嚴論》的衆多注疏中說:若有商人要做一筆生意,他會首先觀察做何種買賣,用何種方法才能盈利,同時也應清楚導致虧損的可能環節及防止的方法。同理,一個欲求解脫的修行人必須守持戒律,而持戒必須知道戒律學處、持戒的廣大利益、破戒的過患及防範破戒的方法。因此,就象對如意寶的利益和毒藥的危害應廣爲宣傳,能使人們對如意寶産生出歡喜、渴求之心,對毒藥産生出戒慎恐懼之心一樣,我們對持戒的功德和破戒的過患也應廣爲宣傳和學習。另外,初學者只看到一兩個持戒的利益和破戒的過患的教證,無法在相續中産生出很大的震動,因此,本書引用了衆多經續論典中的教證,來論述破根本戒的過患以及持淨戒的利益。
第一節、叁乘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
一、 一.出離心的重要性
佛經中指出,不管是出家僧人還是居士,受戒首先必需有出離心,而就能否生起出離心而言,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還要可貴、希有,因爲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界中,只有欲界的衆生才能生起出離心,欲界又分爲叁惡趣、人趣與欲界六天,叁惡趣中的衆生或因受的苦太猛厲,或因過于愚癡,都産生不了出離心,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則因過于放逸,忙于享樂而不想發起出離心,而人類有苦有樂,故才有産生出離心、受戒的可能。但也並非所有人類都能如此,我們這個小世界中的人類分住在四大洲,北俱盧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沒人引導,故又被排除在外,其余叁洲的人,即使生起出離心後,也需五根具足,並且未造五無間罪、非爲黃門等才能有受戒的資格。由此可見,要學佛修行是多麼的不容易,我們是在經過了這麼多層篩選之後的幸運兒,故應深深珍惜這千載難逢的機遇。
從古至今,宗喀巴大師弘揚戒律的影響是巨大而廣泛的。他在《叁主要道論》中解釋需發出離心的理由時說:“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方法,由欲有樂縛衆生,故先尋求出離心。”其大意爲,如無出離心,就不能息滅煩惱與痛苦,也追求不到輪回中的安樂,更不能獲得究竟解脫,正是對塵世的貪著而使衆生束縛在輪回中,因此追求解脫必須要發起出離心。
法王在《勝利道歌》中也述說了以出離心爲基礎受持淨戒的功德和破戒的過患:
一切勝生定圓樂,皆從依此而生故,
破戒惡趣漂無垠,勿令自迷應取舍。
法王在《忠言心之明點》中還說:
貪著現世無法緣,享受欲樂增貪心,
利樂稱譽求不得,如夢買賣故舍棄。
其大意是,貪著今生的人沒有修學佛法的緣分,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會無休止地增長他的貪心,人們多追求世間八法中的利樂稱譽,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利樂稱譽越被追求越加遠離,導致今生後世感受無量的痛苦,所以對今生的世事有如夢中的買賣一樣應予舍棄。夢中買賣本不存在,醒後哪個有理智的人還會去執著其盈虧呢?確實現在世人對華衣美食、權貴…
《走向解脫 叁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