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 叁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P5

  ..續本文上一頁

  7.“怨敵非但不加損害,反而予以利益。”若受持淨戒,則以前在家時的怨敵也會受其清淨持戒的形象與功德的感化,加之叁寶護法神的加持,而消去宿怨,轉爲恭敬、供養。

  8.“惡性非人非但不加損害,反而予以利益。”此類例子在經典中處處可見。

  9.“易得資生之具,衆人恭敬。”持戒之人,辦道所必需之資生之具極易獲得,並普獲衆人恭敬。

  10.“一切善願皆得滿足。”一切世出世間的善願,如出離心、悲心、信心等都可依此圓滿實現。

  守持戒律必須以深信因果和發起出離心爲基礎,因爲世俗中因果不虛,一個不信因果、沒有出離心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別解脫戒的戒體的,也不可能去主動嚴謹持戒。一般的人、居士、出家僧人、轉輪聖王、上師、聲聞、獨覺、菩薩、佛都是從清淨持戒的基礎上産生的。我們從數量、比喻、因緣這叁個方面觀察,能得到暇滿難得的人身實在不易,這人身即是以往昔清淨受持五戒爲近取因,加以上供下施積累福報而感得的善果;居士和出家僧人更是以前曾受持相應戒律的結果;轉輪聖王的福報也是從努力守持五戒,行持十善中得來的;一個合格的上師,必已在多生累劫中受持了淨戒,並且今生又首先須以守持清淨戒律作爲弟子的表率;聲聞、獨覺、菩薩、佛的無量功德自然也是從戒律中産生的。

  《毗奈耶經》、《花鬘論》(漢譯名爲《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中都贊歎了持戒的功德。《花鬘論》中說:

  可贊財圓滿,能生勝梵宮,

  叁摩地涅槃,並由于戒得。

  意即守持清淨戒律的人可以圓滿獲得聖者七財(信、戒、慚、愧、聞、舍、慧),在相續中生起梵天一樣的安樂,這時叁摩地(定)和涅槃就如同已在自己前面,能很容易獲得。

  五、 二.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1、 ⒈菩提心爲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礎

  出離心是叁乘佛法的共同基礎,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包含密乘)的不共同基礎。阿底峽尊者雲:大小乘的根本差別,在于是否發起了菩提心。由此可知發菩提心和守持菩薩戒是大乘修法的核心,是從一開始發心乃至成佛間都不能缺少的主要因素。

  作爲一個修學大乘顯宗或密宗的人,應該觀察一下自相續中有沒有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

  若無則肯定不是大乘的修行者,我們知道真正發菩提心遠非僅做個好人、做些好事那麼簡單,但相似的菩提心卻是很容易生起。還應觀察一下自相續,是否通曉菩薩戒的學處

  得到菩薩戒體應如何去行持

  有多少學處

  破此戒過患有多少

  若連這些基礎的常識還不了知,還自以爲是菩薩,有了菩提心,或自以爲有清淨的菩薩戒體,終是自欺欺人而已。

  若自相續中無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而僅僅守持菩薩戒的學處是不夠的,不完善的,故應在大乘善知識前,如理如法地依靠阿阇黎和儀軌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因緣力,發起相似或真實的菩提心,而守持菩薩戒。

  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的功德是無量的、不可思議的,這在大乘顯密經續中都有詳細的宣說。佛在《華嚴經》中說,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就如同太陽一樣,所發出的熾燃光芒能遣除自他黑暗的所知障;又如同清涼的月光一樣,能遣除熱惱的煩惱障,進而成就佛果。

  《華嚴經》中彌勒菩薩給善財童子開示的教言中,對發菩提心持菩薩戒有一個非常精當的比喻:一個非常貧窮的盲人無依無靠,過著很淒慘的生活,一天,在他藉以謀生延命的垃圾堆中,意外地找到了一個如意寶,因爲如意寶能賜予一切所需的衣食用具,以及金銀財寶,因此後半輩子已完全有了依靠,其驚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在此,窮人比喻無福報的凡夫,目盲表示無出世之勝觀智慧,垃圾堆表示由不淨之業障和煩惱所構成之身體,如意寶比喻菩提心。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將此段經文歸納成了以下偈子:

  猶如目盲人,垃圾中獲寶,

  如是我何幸,生此菩提心。

  我們前世未廣積善根,故今生業障深重,無勝觀的智慧而無法證悟成就,還爲五毒煩惱所役使,非常可憐,然而在偶然的機會中,依止上師叁寶,自己的願力信心和上師的大悲加持相結合,就産生了相似甚至真正的菩提心,這確實是千載難逢的,對此,大家都應生起歡喜心。

  關于菩提心和菩薩戒的異同,將在第叁部分中闡明。

  2、 ⒉守持菩薩戒的功德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中說:“佛告海意,若菩薩雖處諸趣,無所妄希,善護戒行,能降五蘊魔;若無我見無依止,善護戒行,能降煩惱魔;若以淨戒令諸衆生出離老死,自護戒行,能降死魔;令一切毀禁衆生皆悉忏悔,安住聖淨戒中,自護戒行,能降天魔。”無論出家在家修行人在皈依叁寶之後,只要如理如法地守護身、語、意叁門,守持淨戒,平時經常祈禱上師叁寶,一定可以逐漸降伏四魔。

  佛在《月燈叁昧經》中說:“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無礙智;若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種無礙清淨美妙音聲;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一切神通,不動解脫。”如果我們能謹慎守護我們的叁門,即身不造殺盜淫等惡業,語不造妄語等惡業,心中不生煩惱,對衆生也有悲心,恭敬心,無論身處何處、何時,功德都會增長,有如上弦月一般。這並不需要很高的見解、甚深的行持,或已是聖者,只要持戒清淨,嚴加守護叁門作業,就可得到諸佛菩薩一樣如海般浩瀚的功德。

  《大涅槃經》說:“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階梯;猶如樹木等依于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礎;猶如入海取寶商隊中的商主,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導。”可見積累福慧二資糧、忏悔業障等諸多方便雖然殊勝,但都必須建立在戒律之上。

  《入行論》第一品和第叁品中講到,在發了菩提心和守持菩薩戒之後,即使終日睡覺、懈怠,各種福德也會增長、成就,並且還以點金劑、珍寶、果樹、勇士、劫末火等爲喻贊歎了菩提心的功德。

  佛在《梵網經》中說:

  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

  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其大意爲,只要衆生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一定會得到究竟菩提,且他們在剛得到菩薩戒時,其果位就等同于大覺的佛陀,只是有未圓滿與圓滿之區別,因已真正得到了與佛無二的戒體,故雲其所守的是佛戒,功德不可思議。

  佛在《華嚴經》中說,守持了菩薩戒就象打開了佛法和財富的無盡寶藏,能夠遣除貧窮、違緣,直至滿足其成佛的心願。

  在《戒香經》中,佛對阿難尊者說:“世有衆香,唯隨風所聞,不能普聞。若持佛淨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遍聞十方,鹹皆稱贊,諸魔遠離。”

  在《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菩薩戒品”中說,守持菩薩戒,除了定獲究竟的佛果之外,還可以獲得五種殊勝之利益:第一、常得十方諸佛護念;第二、壽終之時住于大歡喜中,如守持清淨菩薩戒者,臨終時會産生大歡喜心,如一個囚犯即將被釋放,病人遣除重病一樣,將脫離有漏不淨肉身,解脫六道輪回而往生淨土;第叁、受戒以後,凡所生處常與諸大菩薩爲道友,爲善知識,這對我們遣除修法違緣,弘法利生有極大幫助;第四、在今生中成就無量功德,圓滿持戒度,如發心利衆,持清淨菩薩戒,並廣行六度萬行,今生即可得到聖位,圓滿持戒度而得到二地之果位,因爲在五道十地中,二地以上才圓滿持戒度;第五、在後世當中,常能成就自性淨戒等。

  六、 叁.受持密乘戒(叁昧耶)的功德

  3、 ⒈釋詞

  藏文中叁昧耶是“達木策”,意爲“聖、燒”。“聖”意爲守持叁昧耶戒今生就能得到聖者們的加持、攝受,得到普賢如來的聖果;“燒”意爲得到了灌頂,守持清淨叁昧耶戒後,所有的違緣、痛苦、魔障及相續中的業障,如同烈火燒柴草一樣,都能燒盡。《金剛續》中說:“諸聖者觀想降下加持,受叁昧耶的人受到加持後,並如理受持,則一切違品都將燒毀、淨除。”

  無論祈禱金剛上師、誦咒或是修持本尊,都沒有超出叁昧耶戒的範疇,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爲叁昧耶只是一個孤立的修法,正如無垢光尊者在《實相寶藏論》中指出,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所有的大圓滿的修法都已包括在了叁昧耶戒範圍之內。

  4、 ⒉受持叁昧耶的功德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宣說了叁昧耶的功德。全知麥彭仁波切是真實文殊師利在末法時代的幻化,從小就顯現了無上大圓滿的智慧,與其余的大成就者不同。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很多的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薩迦班智達、宗喀巴大師、無垢光尊者以及印度的二聖六莊嚴等,他們顯現的都是首先經過很長時間的苦行,清淨業障和積累資糧,然後成就得究竟果位,故全知麥彭仁波切可謂是娑婆世界中最希奇的一個成就者。他老人家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把所有密乘續部如《金剛續》、《叁昧耶布局續》等,尤其是《大幻化網根本續》的第9品和第19品中所宣說的叁昧耶的功德,歸納成了七個部分:

  一、爲普賢王手印所印持之故,諸功德不尋自成。聲聞因爲還不是如來種姓,故只是如來加持手印所攝持,而不是如來手印所印持;菩薩已是如來手印所印持,但要在將來才能成佛,故還不是自成手印攝持;無上密宗中,一切諸法都安住于正覺之性,故是普賢王如來手印所印持,因此一切功德都無勤自成。

  二、因受到諸世間主眷的恭敬,而具有殊勝勢力。梵天、帝釋等對聲聞、菩薩、佛的恭敬程度次第增上,同樣,對持聲聞戒、菩薩戒與密乘佛戒的人,他們的恭敬程度也依次增上。一切的天衆、護法、空行都象聽從佛的命令一樣聽從守持密乘戒人的命令。

  叁、諸佛菩薩把清淨守持叁昧耶的人看作爲自己的兒子、兄弟一樣,故能速得他們的加持。

  四、因爲安住于本來大平等、大清淨無取舍的境界中,故一切行爲如同佛陀。雖然沒有生起一刹那度化衆生的分別念,但…

《走向解脫 叁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