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走向解脱 三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P5

  ..续本文上一页

  7.“怨敌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若受持净戒,则以前在家时的怨敌也会受其清净持戒的形象与功德的感化,加之三宝护法神的加持,而消去宿怨,转为恭敬、供养。

  8.“恶性非人非但不加损害,反而予以利益。”此类例子在经典中处处可见。

  9.“易得资生之具,众人恭敬。”持戒之人,办道所必需之资生之具极易获得,并普获众人恭敬。

  10.“一切善愿皆得满足。”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愿,如出离心、悲心、信心等都可依此圆满实现。

  守持戒律必须以深信因果和发起出离心为基础,因为世俗中因果不虚,一个不信因果、没有出离心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的,也不可能去主动严谨持戒。一般的人、居士、出家僧人、转轮圣王、上师、声闻、独觉、菩萨、佛都是从清净持戒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从数量、比喻、因缘这三个方面观察,能得到暇满难得的人身实在不易,这人身即是以往昔清净受持五戒为近取因,加以上供下施积累福报而感得的善果;居士和出家僧人更是以前曾受持相应戒律的结果;转轮圣王的福报也是从努力守持五戒,行持十善中得来的;一个合格的上师,必已在多生累劫中受持了净戒,并且今生又首先须以守持清净戒律作为弟子的表率;声闻、独觉、菩萨、佛的无量功德自然也是从戒律中产生的。

  《毗奈耶经》、《花鬘论》(汉译名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中都赞叹了持戒的功德。《花鬘论》中说:

  可赞财圆满,能生胜梵宫,

  三摩地涅槃,并由于戒得。

  意即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可以圆满获得圣者七财(信、戒、惭、愧、闻、舍、慧),在相续中生起梵天一样的安乐,这时三摩地(定)和涅槃就如同已在自己前面,能很容易获得。

  五、 二.受持大乘戒的功德

  1、 ⒈菩提心为大乘佛法的不共基础

  出离心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基础,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包含密乘)的不共同基础。阿底峡尊者云:大小乘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发起了菩提心。由此可知发菩提心和守持菩萨戒是大乘修法的核心,是从一开始发心乃至成佛间都不能缺少的主要因素。

  作为一个修学大乘显宗或密宗的人,应该观察一下自相续中有没有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

  若无则肯定不是大乘的修行者,我们知道真正发菩提心远非仅做个好人、做些好事那么简单,但相似的菩提心却是很容易生起。还应观察一下自相续,是否通晓菩萨戒的学处

  得到菩萨戒体应如何去行持

  有多少学处

  破此戒过患有多少

  若连这些基础的常识还不了知,还自以为是菩萨,有了菩提心,或自以为有清净的菩萨戒体,终是自欺欺人而已。

  若自相续中无相似及真正的菩提心,而仅仅守持菩萨戒的学处是不够的,不完善的,故应在大乘善知识前,如理如法地依靠阿阇黎和仪轨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因缘力,发起相似或真实的菩提心,而守持菩萨戒。

  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功德是无量的、不可思议的,这在大乘显密经续中都有详细的宣说。佛在《华严经》中说,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就如同太阳一样,所发出的炽燃光芒能遣除自他黑暗的所知障;又如同清凉的月光一样,能遣除热恼的烦恼障,进而成就佛果。

  《华严经》中弥勒菩萨给善财童子开示的教言中,对发菩提心持菩萨戒有一个非常精当的比喻:一个非常贫穷的盲人无依无靠,过着很凄惨的生活,一天,在他藉以谋生延命的垃圾堆中,意外地找到了一个如意宝,因为如意宝能赐予一切所需的衣食用具,以及金银财宝,因此后半辈子已完全有了依靠,其惊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在此,穷人比喻无福报的凡夫,目盲表示无出世之胜观智慧,垃圾堆表示由不净之业障和烦恼所构成之身体,如意宝比喻菩提心。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将此段经文归纳成了以下偈子:

  犹如目盲人,垃圾中获宝,

  如是我何幸,生此菩提心。

  我们前世未广积善根,故今生业障深重,无胜观的智慧而无法证悟成就,还为五毒烦恼所役使,非常可怜,然而在偶然的机会中,依止上师三宝,自己的愿力信心和上师的大悲加持相结合,就产生了相似甚至真正的菩提心,这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对此,大家都应生起欢喜心。

  关于菩提心和菩萨戒的异同,将在第三部分中阐明。

  2、 ⒉守持菩萨戒的功德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中说:“佛告海意,若菩萨虽处诸趣,无所妄希,善护戒行,能降五蕴魔;若无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令一切毁禁众生皆悉忏悔,安住圣净戒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无论出家在家修行人在皈依三宝之后,只要如理如法地守护身、语、意三门,守持净戒,平时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一定可以逐渐降伏四魔。

  佛在《月灯三昧经》中说:“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一切神通,不动解脱。”如果我们能谨慎守护我们的三门,即身不造杀盗淫等恶业,语不造妄语等恶业,心中不生烦恼,对众生也有悲心,恭敬心,无论身处何处、何时,功德都会增长,有如上弦月一般。这并不需要很高的见解、甚深的行持,或已是圣者,只要持戒清净,严加守护三门作业,就可得到诸佛菩萨一样如海般浩瀚的功德。

  《大涅槃经》说:“戒律是一切善法的阶梯;犹如树木等依于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犹如入海取宝商队中的商主,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导。”可见积累福慧二资粮、忏悔业障等诸多方便虽然殊胜,但都必须建立在戒律之上。

  《入行论》第一品和第三品中讲到,在发了菩提心和守持菩萨戒之后,即使终日睡觉、懈怠,各种福德也会增长、成就,并且还以点金剂、珍宝、果树、勇士、劫末火等为喻赞叹了菩提心的功德。

  佛在《梵网经》中说: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其大意为,只要众生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一定会得到究竟菩提,且他们在刚得到菩萨戒时,其果位就等同于大觉的佛陀,只是有未圆满与圆满之区别,因已真正得到了与佛无二的戒体,故云其所守的是佛戒,功德不可思议。

  佛在《华严经》中说,守持了菩萨戒就象打开了佛法和财富的无尽宝藏,能够遣除贫穷、违缘,直至满足其成佛的心愿。

  在《戒香经》中,佛对阿难尊者说:“世有众香,唯随风所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

  在《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菩萨戒品”中说,守持菩萨戒,除了定获究竟的佛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五种殊胜之利益:第一、常得十方诸佛护念;第二、寿终之时住于大欢喜中,如守持清净菩萨戒者,临终时会产生大欢喜心,如一个囚犯即将被释放,病人遣除重病一样,将脱离有漏不净肉身,解脱六道轮回而往生净土;第三、受戒以后,凡所生处常与诸大菩萨为道友,为善知识,这对我们遣除修法违缘,弘法利生有极大帮助;第四、在今生中成就无量功德,圆满持戒度,如发心利众,持清净菩萨戒,并广行六度万行,今生即可得到圣位,圆满持戒度而得到二地之果位,因为在五道十地中,二地以上才圆满持戒度;第五、在后世当中,常能成就自性净戒等。

  六、 三.受持密乘戒(三昧耶)的功德

  3、 ⒈释词

  藏文中三昧耶是“达木策”,意为“圣、烧”。“圣”意为守持三昧耶戒今生就能得到圣者们的加持、摄受,得到普贤如来的圣果;“烧”意为得到了灌顶,守持清净三昧耶戒后,所有的违缘、痛苦、魔障及相续中的业障,如同烈火烧柴草一样,都能烧尽。《金刚续》中说:“诸圣者观想降下加持,受三昧耶的人受到加持后,并如理受持,则一切违品都将烧毁、净除。”

  无论祈祷金刚上师、诵咒或是修持本尊,都没有超出三昧耶戒的范畴,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昧耶只是一个孤立的修法,正如无垢光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指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所有的大圆满的修法都已包括在了三昧耶戒范围之内。

  4、 ⒉受持三昧耶的功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宣说了三昧耶的功德。全知麦彭仁波切是真实文殊师利在末法时代的幻化,从小就显现了无上大圆满的智慧,与其余的大成就者不同。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很多的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以及印度的二圣六庄严等,他们显现的都是首先经过很长时间的苦行,清净业障和积累资粮,然后成就得究竟果位,故全知麦彭仁波切可谓是娑婆世界中最希奇的一个成就者。他老人家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把所有密乘续部如《金刚续》、《三昧耶布局续》等,尤其是《大幻化网根本续》的第9品和第19品中所宣说的三昧耶的功德,归纳成了七个部分:

  一、为普贤王手印所印持之故,诸功德不寻自成。声闻因为还不是如来种姓,故只是如来加持手印所摄持,而不是如来手印所印持;菩萨已是如来手印所印持,但要在将来才能成佛,故还不是自成手印摄持;无上密宗中,一切诸法都安住于正觉之性,故是普贤王如来手印所印持,因此一切功德都无勤自成。

  二、因受到诸世间主眷的恭敬,而具有殊胜势力。梵天、帝释等对声闻、菩萨、佛的恭敬程度次第增上,同样,对持声闻戒、菩萨戒与密乘佛戒的人,他们的恭敬程度也依次增上。一切的天众、护法、空行都象听从佛的命令一样听从守持密乘戒人的命令。

  三、诸佛菩萨把清净守持三昧耶的人看作为自己的儿子、兄弟一样,故能速得他们的加持。

  四、因为安住于本来大平等、大清净无取舍的境界中,故一切行为如同佛陀。虽然没有生起一刹那度化众生的分别念,但…

《走向解脱 三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