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 叁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P14

  ..續本文上一頁處地地想一想,假如他人僅僅以“應該被殺”的理由,將他們無辜殺死,他們是否同樣也會感受仇恨、恐怖、絕望……?又動物雖是業報之身,但它們對自己的命根卻是無比珍惜,被殺害時,猛厲的嗔心又增加了它們的罪業,且只要是凡夫,凡殺害有情必在五百世中償命,故對自己也有百害而無一利。

  已殺過生的人應盡快忏悔,如果心裏生起了忏悔往昔罪業的破惡力和今後誓不再犯的恢複力,則通過依止金剛薩埵本尊等的依止力和觀想、持咒的對治力,殺生的果報可望在這一生之中逐漸減輕乃至消盡。

  忏悔殺生罪業,希冀長壽無病、幸福安樂的另一殊勝方便是放生。就象自己將被槍決之前突遇赦免一樣,旁生們行將被宰殺前被人救下時也同樣會對救命之人感恩戴德,想方設法加以回報。如此既有許多生靈在冥冥中的護助,自己的善良願望無疑會更順利快捷地實現。

  以上僅是從小乘的學處出發而作的論述,從大乘角度來說,一切衆生無不曾做過自己的母親,了知這一點後,還去殺害做過自己母親的旁生,于情于理都相違背。又在大乘菩薩戒中,凡殺一有情,無論他是人、非人、旁生,都犯根本罪。

  關于殺生的罪業和放生的功德,還有許多教證,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雲:

  諸余罪中,殺業最重,

  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藏地的根桑曲紮大師雲:“應斷殺生,救護放生,于一切身語之善法中,放生功德最大。”《地藏十輪經》雲:

  若離于殺生,一切皆愛敬,

  恒無病長壽,常樂不害法。

  一切所生處,恒樂佛所行,

  常遇佛法僧,速成無上覺。

  又藏地著名空行母根桑曲珍根據親身體驗,在《深道總集空行耳傳深義蓮花心滴》中雲:

  一切高貴卑賤衆,今生來世安樂法,

  無此放生更殊勝,轉繞瞻洲之功德,

  等同放生一牛犢,念誦七億觀音咒,

  等同放生一小牛,吾至閻羅境見此,

  今莫忘失空行語,勵力放生牛犢等,

  乃有無量功德也。

  關于殺生的罪業和放生的功德,還可以參閱索達吉大堪布和丹增嘉措活佛各自所著的《放生功德文》。

  十六、 二、不與取(偷盜)學處

  10、 1、所破法

  盜戒的所破法是因爲偷盜而致使的他人財物的損失,和自己貪心的産生和增長。

  在四他勝法中,最容易違越的即是這條盜戒,故應對這條戒詳加研習,如果對盜戒的學處沒有足夠的認識,沒有生起正知正念,在環境複雜、事情繁多的時候,就很容易破這條戒。

  11、 2、犯緣

  不與取學處的犯緣有二:1、共同的五通緣,如上已述;2、不共同的四別緣,即基、發心、加行、究竟,在共同的五通緣與不共同的四別緣都具足後,會造下根本罪。

  一、基:基又稱對境,即被偷盜財物的屬性。

  ㈠人:即是屬于人的財物(人包括男、女、黃門),旁生、非人(戒律中的非人指除人、旁生外的一切六道衆生)等衆生的財物不在此限。財物的範圍很廣,包括牲畜、食品、衣服、布、飾品、佩物、人、鳥、家禽、土地、農田、木頭、樹林、水果、錢(包括黃金、白銀等)、舍利子(以恭敬心爲供養而偷不犯根本罪,只得支分罪,但若用這舍利子去賣錢等事,只要價值過量,仍會犯根本罪),如意寶等等。總之,凡是人們所需要的,都屬于財物。若偷旁生、非人的財物,得支分罪,而不會造根本罪,這是佛陀以智慧觀察後的結果。但在自性罪上,則不論對境是哪類衆生,都同樣造罪。

  ㈡他人:即財物應完全屬于他人。若將自己的財物錯認爲他人的財物,而生起了盜心,並作了偷盜,則得支分罪。

  曾有人認爲“他人的財物”不應包括油條、稀飯等食品,理由是這類物品價值菲薄,人們不會有很大的執著,即便偷了也只犯支分罪。智賢律師曾指出,若上述觀點成立,則在糧食奇缺的饑荒之年,偷走一百匹馬所背的糧食也不犯根本罪了。再者,藏地人們對酥油、人參果等食品也比較執著,可見上述之說顯然不能成立。

  又有人認爲屍陀林裏的衣服、木板等爲世間一般人所鄙棄,對此所作的偷盜的過患很小,最多也只得支分罪。對此,印度的法友論師在《戒律根本論大疏》中指出,屍陀林裏的衣服、木板等一般已被國王、寺廟等授權給予了天葬師,假如該地的天葬師確實有權又有執著,則只要所偷之物價值過量,便得根本罪。若天葬師雖無權力,但另有非人對衣服等産生了執著,而去偷盜也可能得支分罪。

  以上所舉的兩例說明一個問題,即被偷的財物無論多麼輕微下劣,只要具備了盜戒的犯緣,都有可能犯根本罪,故修行人應處處小心謹慎,不能魯莽行事。

  ㈢主人具權有執之資財:

  就犯根本罪而言,他人的財物尚需具備兩個條件:1、主人于資財有權,2、主人于該權力有執著。犯他勝罪,必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

  這裏的有執是指凡夫對某財物權力的執著,而並非指我執,及其種子等,因此凡夫也有對某財物消除了“有執”的可能性。有執有權的主人,包括持戒清淨者,破戒者,有聞思修功德者,無聞思修功德者,內道,外道,地位較高者,地位低下者,富翁,貧民,造五無間罪者……,總之包括了一切的男女黃門。

  如果無權有執,則不犯戒如乘車時,本是5元的票價,車主強要6元,這額外的1元,車主有貪執,但沒有權力收取,故屬有執無權,這時不犯任何罪。

  如果有權無執,則犯支分罪:一類是已消除了人我執著的聖者,如佛、菩薩、羅漢對自己的衣、缽雖有權,但他們都沒有執著;一類雖是凡夫,但對財物(或某種財物)已消除了執著,如北俱盧洲的人對財物都沒有執著,或如他人已舍棄的財物,盡管他對此財物仍有權,但已沒有了執著,或者此財物雖屬于某人,但該人尚未意識到已擁有這種財物等等。

  以上情況下行偷盜均只得支分罪,而不會導致根本罪,但在最後的這一種情況,如果此人後來意識到自己擁有這種財物時,小偷所犯的支分罪之上又增加了一個根本罪。如國外甲已經給國內親友乙寄了一萬元錢,但丙中途將錢取走了,這筆錢的擁有權已屬于了國內的乙,乙在還沒有發現之前不可能有執著,故屬有權無執類型,丙只得支分罪。後來一旦甲通知了乙,從乙對這一萬元錢産生了執著之時起,丙在支分罪之上又增加了根本罪。類似情況在法友論師的《戒律根本論大疏》中有具體的說明。

  那麼哪些人對財物有權呢?法友論師在《戒律根本論大疏》中列出了四種類型:

  1、以發心、加行而成爲主人。

  ⑴、以發心而成爲主人的情況。他人已一心一意地對財物做了布施,這時受布施的人已實際上成了該財物的主人。例如,甲已決定准備送給乙一臺電腦,乙也知道了甲已發心送自己一臺電腦,但甲後來收回了這個發心,若乙對電腦已産生了執著,則甲會犯根本罪。

  ⑵、以加行而成爲主人的情況。如果甲發心布施某種財物,並且乙已用手接過甲送來的該財物,乙即成了該財物的主人。如果是無主人的財物,首先拾到的人即是該財物的主人。但如果該財物的主人尚未對該財物舍去權力和執著,且價值過量,則拾去並占爲己有的人會犯根本罪。

  他人將財物偷走後,並對該財物産生了執著,而被偷者也舍棄了對該財物的權力和執著,這樣小偷已成了該財物的主人。假如被偷者事後後悔,又將財物強行索回,被偷者即會犯根本罪。

  2、以地域而成爲有權的人:

  此地域如不同的國家、法律,不同的習俗等等,如養路費、過境費、路橋費、車票、門票以及各類稅收等等。

  在乘無人售票的公共汽車,因車上擁擠容易逃票時,或在收費站前因混亂而容易蒙混過關等時候,都要保持正知正念,絕對不能貪小便宜,以防犯戒,但遇到車匪路霸等情況時,因他們雖有執但無權,故不付錢仍不犯戒。

  3、以種姓而成爲有權的主人:

  如子女對父母財物有繼承權,父母去世後,遺産即由子女擁有。

  也許有人認爲偷亡者的財物並不太嚴重。但亡者財物自有其繼承人,若是僧人,自應按戒律的規定行事,若是在家人,也有繼承其財産的子女、配偶等,故對亡者財産作偷盜同樣有可能犯根本罪。另外,亡者在中陰時有一定的神通,能知道自己的財産是否被他人偷走等,又加上中陰身對上一世的財産都比較執著,因此往往會對偷盜的人製造各種違緣。比較而言,偷盜亡者財物所獲的過失會更大。

  4、佛宣說後成爲有權的主人。這條分叁類:

  ⑴、供養佛的財物。佛涅槃後爲造佛像或對佛像作的供養,這類供養不能轉作法寶或僧寶上使用;已說明了塑造或供養釋迦牟尼佛像的,也不能移作塑造或供養另外的如藥師佛像用;供養佛像的自然也不能移作塑造佛像上用。

  我們平時在佛堂中對佛像的供養,如水果、淨水等物,可以在供完後食用,此不在盜戒之列,但已受過事部以上灌頂的人(如阿彌陀佛灌頂、釋迦牟尼佛灌頂、大威德灌頂、大圓滿灌頂等),按照事部的戒律,都不能再自己食用對佛像的供養,而只能將供品擱置在屋頂等的清淨地方或作布施用。

  ⑵、供養法的財物。這又分勝義法和假立法兩類:

  (、對勝義法的供養,即是對涅槃寂滅法的供養。《大毗婆沙論》中指出僧衆和個人都不能享用這類供養,應以之建造佛塔,因爲佛經中指出佛塔代表了佛涅槃的寂滅法。

  (、對假立法的供養。

  這又分二:A、對修行的證法供養。這屬于僧衆的財産,因爲修行的證法在僧衆的心相續上;B、對教法的供養。在《戒律根本論》等論著中說,這屬于如理如法講法法師的財産,但若供養人已發心以此供養購請具體的經典、論典時,則應按其具體發心而辦理,不得更改。

  ⑶、對僧衆和具體僧人的供養。

  ㈣、價值過量

  根據律經《律上分》、《戒律叁百頌》、《日光疏》,確定是否價值…

《走向解脫 叁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