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把本來沒有的執著爲有,本來不是的執著爲是,徒然生出了子虛烏有的世俗萬法。但即使在這衆生分別念的世俗萬法境界中,也仍有其相對正確的實相與行持方法,如觀萬物如夢如幻、深信因果、嚴謹持戒、祈禱上師叁寶等,但衆生對此也不知取舍。因此在聖者的眼中,衆生猶如狂人、盲人,整天行持不如法的行爲,至爲可憐。
衆生從癡心中,又生出了貪心和嗔心,若將貪嗔癡叁毒比喻成一棵荊棘樹,貪嗔二毒好比是樹枝、樹刺,癡毒則好比是樹根。小孩或力量不大的人,遇上荊棘樹時應小心避開,或小心將樹枝、樹刺折斷,才能安全通過,而身強力壯、又有工具的人則可以直接將荊棘樹連根拔掉,清除這個路障。同樣,根器相對不高又不具備殊勝方便的弟子應首先避開或對治貪嗔二毒,而根器較高而又有殊勝方便的弟子可以直接從對治最根本的癡毒著手,迅速地把叁毒煩惱同時遣除。
密乘即是通過直接以如來的智慧對治癡毒,而迅速遣除叁毒煩惱的殊勝法門,具體的方法可在接受灌頂之後,通過上師的竅訣或聞思續典而了知。
第二部分
別解脫戒
第一章、獲得別解脫戒的方法
第一節、釋詞
別解脫梵語是“紮得模嘉”,意義有叁:1、“紮得”意爲“別別、分別”,“模嘉”意爲“獲得解脫”,合在一起意爲“別別解脫”或“分別解脫”,因爲誰受持別解脫戒誰就會從惡趣輪回中解脫,而他人則不會因此而獲得解脫,有如各人吃飯各人飽一樣。2、“紮得”又可作爲“起初、最初”,“模嘉”意爲“解脫”,合在一起爲“起初解脫”,即在剛獲得戒體的第一刹那之時,已解脫各自的惡戒。如以不殺戒爲例:當我們得到此戒體時,我們就即刻從殺生的惡業中得到解脫;3、“紮得”意爲“方便”,“模嘉”仍爲“解脫”,合在一起即解脫方便,即守持此戒律能得到解脫,故爲解脫的方便。
印度弘揚戒律的大論師無垢友(智美西甯)在其彙集一切小乘戒律精要的論著《別解脫經廣釋律集論》,以及藏地薩迦派祖師智慧妙大師的《戒律根本論善解日光教海疏》(簡稱《日光疏》)都對別解脫戒作了詳細的解釋。
第二節、分類
任何法門都可分爲能诠之句與所诠之義兩種,如中觀即可分能诠句中觀與所诠義中觀,其余如“因明”、“般若”等都可如是區分。同樣,戒律也可總分爲能诠句戒律和所诠義戒律兩種。
能诠句戒律即是叁藏中的律藏,因佛涅槃後,小乘分成了二部、十八部、二十部等不同的部派,因此戒律也有了相應的分類。現在主要有南傳的《善見律》、漢傳的《四分律》、藏傳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叁種。漢傳的《四分律》由迦葉尊者傳阿難尊者、末田地、舍那波提、優婆毱多,五祖優婆毱多有五大弟子,各自結集了五部律藏,其中昙無德(法正)分四次結集完了律藏,分裝四夾,故名爲《四分律》,唐朝道宣律師著述疏、鈔,廣爲弘揚,從而奠定了《四分律》在漢傳佛教中的基礎。藏傳的《根本說一切有部律》,以部派取名(根本說一切有部是十八部中從上座部分出的一個部派),傳承是佛傳舍利弗尊者,再經羅睺羅尊者,薩繞哈尊者、龍樹菩薩等,由靜命大師傳至藏地。《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在道宣律師後五十年左右由義淨叁藏翻譯成漢文,是漢文律典中內容最爲豐富的一種。各部戒律基本一致,只在細節上各有取舍、詳略的不同,本書以《律》爲主,遇有與《四分律不同之處,均作注明。
律藏分經典和論典,經典有《雜阿含經》、《四分律》、《僧祗律》、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經》《律本事》、《律上分》等等。按論典來說,《四分律》的論典首推唐朝道宣律師所著的《南山叁大律》,在有部律中,當首推德光尊者1所著的《戒律根本論》,在這部論中,歸納了佛在世時所製戒律的全部學處,詳細敘述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開遮持犯。另外有釋迦光尊者所造的《戒律叁百頌》,其中非常清楚地歸納了沙彌所需受持的戒律,雖然印度很多有關戒律的論典已譯成藏文,但最爲重要首推這兩部論典。而在藏地所造的戒律論典中,最爲推崇由智慧妙所造的關于《戒律根本論》的兩部注疏——《戒律根本論善解日光教海疏》和《戒律根本論善解月光教海疏》(簡稱《日光疏》和《月光疏》)。佛在《華嚴經》中曾授記將來在雪山藏地有名爲智慧妙的比丘廣宏戒律,並授記了他所著的重要論著。在藏地,無論是哪個教派都共推這兩部論,並視爲與佛陀宣說無二,因這兩部論典完全按照印度論師所造有關戒律的論典所造,而印度論師所造論典又完全追隨佛陀的言教,且傳承又從未中斷過。
智慧妙在《日光疏》中明確指出,講解抉擇戒律的時候,教證比理證更爲重要,因凡夫無法衡量受持戒律的功德與破戒的過患,即使是菩薩,對因果的細微處也難以自力了知,只能憑借佛的一切智智的觀察結果才能明了,這與因明、俱舍中教證和理證同等重要有所不同。
所诠義戒律則是“調伏惡心煩惱、遠離墮罪過患”。如大乘《大乘竅訣經》中說:所诠義戒律有兩種,一是調伏惡心煩惱;一是遠離墮罪。例如大乘的《現觀莊嚴論》所宣說的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深奧意義,若從調伏惡心煩惱而言,即可被稱爲了義的所诠義戒律。小乘別解脫戒所诠的義戒律主要就是遠離墮罪,米拉日巴尊者也曾指出:“調伏內心的煩惱、遠離墮罪過患就是戒律,除此而外,我不知道還有其余的戒律。”表述的就是所诠義戒律。
小乘別解脫戒的義戒律共有八種: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正學女戒(式叉摩尼戒)、優婆塞(男居士)戒、優婆夷(女居士)戒、八關齋戒。
智慧妙的《日光疏》及洛青丹瑪西日的《叁戒論釋》等論典中,把上面的八種戒歸納爲兩類:一類爲在家戒;另一類爲出家戒。在家戒包括八關齋戒、優婆塞(男居士)戒、優婆夷(女居士)戒,其他的都屬于出家戒。
就象一張幹牛皮,長時間揉搓之後就會變得柔軟,同樣,只有受持佛陀所製定的戒律,才能調伏自心。還有,如果我們不受持清淨的戒律,就好象一匹未曾馴服的烈馬,或者一頭大象,只有經過調伏之後才能變得馴服,才能騎使。同樣,經過按前面能诠句戒律所規定的那樣行持後,就會調伏自相續,獲得所诠義戒律。
第叁節、求別解脫戒的發心
求別解脫戒發心需具足叁個要素:
1、求戒的意願。如果求戒時僅是隨例盲然參加的無記發心,沒有求戒的意願,則無法得到戒體。
2、知道獲得戒體。即知道在具備了發心、加行、儀軌等等必要條件後已能獲得戒體,否則,雖然具備了上述條件,但不知道依此可以得戒,也不得戒體。
3、出離戒。即是發起出離心後受持的戒體。出離戒和別解脫戒的名稱不同,但意義一致。什麼是出離心呢?出離心是對因果有堅定的信心,希望從輪回中獲得解脫(佛法總分有叁乘,故解脫也從暫時到究竟分有叁種),以這種發心求戒,就叫以出離心受持別解脫戒。大乘弟子在受持小乘的別解脫戒時,則是以菩提心攝持(菩提心已包含了出離心在內)。而且,若僅受持小乘別解脫戒只對自己有益,但若生起了菩提心,雖只一人受別解脫戒,卻能令無量衆生得到安樂。
在這叁個要素中,前二個是助緣,第叁個是主因。在小乘戒律的經論中,對受別解脫戒,修法提出的首要條件就是出離心,如在德光所造的《戒律根本論》中,開篇並無頂禮句,而是直接宣說以出離心攝持去求戒、持戒、忏悔,法友(論師、智賢律師也都對此作了強調。
無論是出家僧人或居士,都必須至少生起出離心,否則都得不到別解脫戒體,不能稱作真正的出家僧人和居士,這就象要坐飛機,必須有足夠的錢買上機票。或要出國,必須辦好護照、簽證一樣。
世親菩薩的《俱舍論自釋》中指出,戒律以發心的異同而分爲怖畏戒、正願戒與出離戒叁種。怖畏戒即爲擔心缺乏衣食活命資具或失去他人的恭敬,或怖畏怨敵迫害,或怖畏墮惡趣受難忍苦楚而去求戒;正願戒就是以希求人天福報和世間善趣的安樂而發心求戒;出離戒即是以深信因果不虛,對輪回痛苦生起如量的厭離心,渴慕真正解脫的殊勝安樂的發心而如律求得的戒。前兩種戒並非以希望從六道輪回中解脫的出離心攝受,故不是真正的別解脫戒。只有第叁種出離戒才是真正的別解脫戒。
那麼在末法時代,很多人是否因爲生不起如量的出離心而無法得到別解脫的戒體呢?智慧妙用其無垢智慧觀察後,回答說:雖然想求別解脫戒,但因生起的不是出離心,而是畏懼惡趣的痛苦或希求人天福報的發心,故在如理如法的傳戒後,仍只得到怖畏戒或正願戒,但如果後來在自力或他人幫助下生起了出離心,在生起出離心的一刹那,以前所得的怖畏戒或正願戒立即轉變爲別解脫戒。
小乘弟子的根基分爲上、中、下叁種,上根者在受戒之前,已通過聞思等,發起了堅定而強烈的出離心,對解脫的功德和輪回的過患等已生起了不退的信心,了知若不修持正法,不證人無我的空性就無法得到解脫,自相續中已具有了佛法的種姓,一切行住坐臥都是以出離心攝持。因對小乘的戒律非常恭敬,如果發現失壞一點支分戒,都會以發出離心去忏悔。他們在開始時能以出離心求戒獲得戒體,中間能以出離心攝持而持戒,犯戒後能以出離心攝持而忏悔,故是真正的小乘種姓中的上根者。
關于出離心的功德等,還可參閱第一部分中的“叁乘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
第四節、別解脫戒的因緣
獲得別解脫戒的戒體的因緣,是內的發心叁要素(如前已述)和外的傳戒師數量圓滿、儀軌的圓滿。
傳居士戒以比丘(尼)爲主,沙彌(尼)若精通戒律儀軌者也可傳居士戒,授戒師只需一位。
第五節、別解脫戒的體相(定義)
甯瑪派大德洛青丹瑪西日在《叁戒論釋》中介紹別解脫戒的…
《走向解脫 叁乘根本戒概述上 在家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