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除诸贪痴。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佛的意功德即无尽智悲藏,智功德即对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一切所知,犹如观掌中菴摩罗一般,无碍照见。悲功德即无缘大悲周遍法界。谛者品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耽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
佛的业功德,即身语意业,任运无间饶益一切有情,凡能教化者,佛无不令其会遇圆满。
第二节 大乘之因
与小乘极果阿罗汉的境界相比,佛远超胜于彼,具大智慧、大方便、大威德,成就无量功德严净的刹土,具无量的清净眷属海众。导致这极大差别的原因在于佛因地时发心大、行持大、愿力大。我们随学本师,亦应趋入大乘的殊胜修行。
一 殊胜方便
俗语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此话深有意味。我们来到人间,就要逐渐在各种环境之中与各种人发生关系,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而单独地自生自长。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最基本的生存物质来说,我们所食之饭、所穿之衣,需要经过农民的耕作、工人的制造、商业的运输等各项工序方才能够获得,若要细分便会发现仅一衣一饭也是无量因缘(条件)和合的产物,乃至任一生活物资、所要成就的任一事都要依靠社会各行业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方才成办。所以在这个世间生存,要想脱离整个人类,要想脱离这张互感互动的缘起之网根本不可能也是无法想象的。
稍作观察就能感觉到,就在当下,我们每个人即处身于宇宙人生的这张缘起感互动之网中,网外另有一生存空间是完全不可能的。宇宙纷呈万象,和自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联着我们生存的方方面面,我们与周围的一切何曾脱离了哪怕是一杀那?
既然人如鱼不能离开水般不能脱离环境,人与人相处,共同生活、学习、工作,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业缘关系。我们与人接触中,时时都在进行行为、语言、思想方面的交流。在相处时,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关怀他人,以爱心来利他,必然会得到对方对我们的感激;如果我们以害心损人利己,得到的必然是对方对我们的嗔怒与反击。这是一个法则:凡是我们对他人有所付出,有所奉献,我们必然会因此而获益;反过来,我们以自私心损人利己,则一切后果最终会落在我们头上,损害自己。比如对他人慷慨布施,解人之急、济人之危,受施者将会感恩图报,将来在各方面对自身都成顺缘。从更远的因果来看,自己将因此得到财富圆满的善报。而真正以爱心保护众生,将来在自己困难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更远的自己将会得到长寿、健康的善报。在家庭中,我们与家中的每一成员都有相应的一种关系,爱他利他是使关系和谐的根本因素。如在家中真正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父母尽孝,对子女尽慈,对兄长尽悌,对弟妹尽友,这样自己将会处在顺缘具足的氛围中,感受融融的亲情,这样的家庭才会和谐、温馨。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在家里,对亲人也不会奉献爱心,因为没有给予,便不可能获得,没有爱心去感怎么会产生真诚的回应呢?若是对妻儿老小都漠不关心,自然会使得家庭亲情淡薄,障碍丛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只替自己着想的自私自利者,谁也不愿接近,这样他会失去一切的助缘,必然使内心处于暗淡、压抑的精神状态之中。心已如此卑劣,又如何有安乐可言。全知麦彭仁波切说:“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去助伴若僵尸。”
进一步看,慈悲是无尽的宝藏,在慈悲中自然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与力量,通过爱他利他就能将其引发出来。以母爱为例,当一个女子成为母亲之后,由于母爱的萌发,在她身心上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母爱的驱动下,年青的母亲自然会发挥出内在的智慧和德性。她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身体的每一个变化、心理的每一种感受、要求都极其敏感,真纯的爱使得母子心心相印,孩子稍有不适,母亲便能觉察。这种敏锐的观察力不是外在所能赋予的,而是在慈悲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因为有了慈悲,就会去关心孩子的苦乐感受,真正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慈悲,便会对于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麻木不仁。在慈悲心的作用下,母亲自然会有抚养孩子的许多善巧方便。又由慈悲,母亲伟大的德性得以发展,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己,完全无私地奉献,只要对孩子好,能让孩子得到安乐,自己甘愿忍受一切困苦。从母爱的例子我们应当了解,人真正成长的标志在于其内在爱心的发展!在爱心的沐浴之下,会使我们的智慧和德性得以发展。
医生只有以爱心关怀病人,才会使自己的慈悲心得以成长,才会有巨大的动力去研究医理、医术。只有在慈悲的疗病利他中,才能使一个医生走向成熟、圆满。
教师只有以爱心关怀学生,才会显发出育人的智慧与德行,才能让学生内心真正接受、生出恭敬、学得知识。在慈悲教化的利他中,自己的福德与智慧会相应地得到增长。
领袖只有真正地以爱心关怀民众,才会发展领导智慧,开启心系苍生的崇高德行,才能得到民众的爱戴和拥护。这样必然能在慈悲的爱民利生中,成就自己的丰功伟业。
所以在这个世间,利人正是利己。上师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再放远目光,分析世间一切苦乐的来源,其理也是如此。
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爱执自己,不愿利他,我们才心生无量的烦恼,由烦恼造业,便产生了欲、色、无色界一切的痛苦。所以执爱自己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反之,因为我们生起过爱他的心,才会对他人布施、救护、忍辱、爱语等,由此才有财富圆满、健康长寿等的世间安乐。所以爱执众生是一切安乐的源泉。这一点通过凡夫与佛陀的对比,便可明显了知。我们自无始以来一直为自利而劳碌,时时刻刻追逐不休,但结果却仍然在无尽苦海中轮回,并且如果不断这种自爱的习气,将永无休止地在三界中备受煎熬。而诸佛正是由于往昔认识到这一殊胜的方便,唯以利他为性,所以诸佛早已成道,获大自在。寂天菩萨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弥勒经观庄严论》云:“凡愚勤求自利乐,唯得少分转趋苦,恒常勤行利他者,二利圆满证涅槃。”《佛子行三十七颂》说:“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由此自乐与他苦,确当交换佛子行。”
我们认识此等之理后,应该重新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以前我们只知爱护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损害,今后应当舍弃自己,唯一爱护他人。以前我们只知安乐归己,痛苦予人,今后应他人痛苦自己取受,自己安乐施予他人。以前我们视众生如怨敌,值遇众生时唯生罪业,今后我们应视众生为无比珍贵的如意宝,即使众生加害自己也应欢喜承受,并感激众生成就自己的忍辱功德。恰卡瓦格西说:“我是一切祸患痛苦的制造者,所以应该将一切灾害苦受让我承受,而他是一切功德的来源,所以应该恭敬利乐一切众生。”
菩萨因为了知此理,在他们的修行中自他交换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行持,也是极其感人的行持。
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说:“失败亏损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尊者曾说:“霞婆瓦与我有十八种人方便,一种马方便。人方便是:发大菩提心,作任何事都学利益有情。马方便是:使菩提心未生者不生、已生者不住、不使增长者即是我爱执,所以于彼尽力违害,正对有情尽力利益。”
上师法王如意宝如是发愿:愿世间所有众生的痛苦由我代受,愿自己的所有安乐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
清定上师发愿:我今皈依三宝尊,正法久住我发心,世世出家持净戒,广建三宝转*轮,众生罪苦我代受,善根利乐施有情,一一令发菩提心,自他佛道稳速成。
所以众生是极其殊胜的沃土,只有扎根于众生界,缘于众生修一切善行,才能长养我们的智慧花果。《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大乘的修行至始至终不舍众生,至始至终不离利乐有情,如是必能迅速地成办福慧资粮,这是大乘修法的殊胜方便。
二 入大乘门
由上已知必须缘众生发起利他心,方可入安乐之道。但仅是利他心,人天善法亦有,在凡夫地位要使这利他善心发展至极,产生世俗行愿菩提心,方能趋入大乘道。
一般善心所缘的对象有限,或为一人,或为一家,或为一国,或为全人类,所缘境推至无限,则是遍缘法界一切有情;又一般善心所予众生之利,或为今生衣食的丰足,或是来生善趣的安乐,或是小乘寂灭的解脱,而所予之利臻于究竟,应是安置众生于最安乐的佛地;另一方面,为了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地利他,必须发愿自己求证无上菩提。这几方面和合起来便是愿菩提心的体相。《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一般善心有量、有限,而愿菩提心的生起使这善心之光伸展至于无限,犹如日光普照世界,菩提心摄护整个世间一切有缘的众生。
一旦善心质变而升华成大菩提心,从此之后,此发心的补特伽罗便进入无比庄严的大乘佛法殿堂之门,以愿菩提心摄持行善法便入大乘资粮道。在一念菩提心中将显现度生的无量大愿,由其推动将产生…
《因果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