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P37

  ..續本文上一頁除諸貪癡。慶慰諸匮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衆生。”

  佛的意功德即無盡智悲藏,智功德即對于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一切所知,猶如觀掌中菴摩羅一般,無礙照見。悲功德即無緣大悲周遍法界。谛者品雲:“若見癡黑暗,常覆衆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又雲:“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耽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衆生,多病憂逼惱,爲除衆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衆生意樂,故佛無過失。”

  佛的業功德,即身語意業,任運無間饒益一切有情,凡能教化者,佛無不令其會遇圓滿。

  第二節 大乘之因

  與小乘極果阿羅漢的境界相比,佛遠超勝于彼,具大智慧、大方便、大威德,成就無量功德嚴淨的刹土,具無量的清淨眷屬海衆。導致這極大差別的原因在于佛因地時發心大、行持大、願力大。我們隨學本師,亦應趨入大乘的殊勝修行。

  一 殊勝方便

  俗語雲: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此話深有意味。我們來到人間,就要逐漸在各種環境之中與各種人發生關系,不可能脫離整個社會而單獨地自生自長。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最基本的生存物質來說,我們所食之飯、所穿之衣,需要經過農民的耕作、工人的製造、商業的運輸等各項工序方才能夠獲得,若要細分便會發現僅一衣一飯也是無量因緣(條件)和合的産物,乃至任一生活物資、所要成就的任一事都要依靠社會各行業各司其職、分工合作方才成辦。所以在這個世間生存,要想脫離整個人類,要想脫離這張互感互動的緣起之網根本不可能也是無法想象的。

  稍作觀察就能感覺到,就在當下,我們每個人即處身于宇宙人生的這張緣起感互動之網中,網外另有一生存空間是完全不可能的。宇宙紛呈萬象,和自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關聯著我們生存的方方面面,我們與周圍的一切何曾脫離了哪怕是一殺那?

  既然人如魚不能離開水般不能脫離環境,人與人相處,共同生活、學習、工作,彼此之間必然要發生業緣關系。我們與人接觸中,時時都在進行行爲、語言、思想方面的交流。在相處時,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關懷他人,以愛心來利他,必然會得到對方對我們的感激;如果我們以害心損人利己,得到的必然是對方對我們的嗔怒與反擊。這是一個法則:凡是我們對他人有所付出,有所奉獻,我們必然會因此而獲益;反過來,我們以自私心損人利己,則一切後果最終會落在我們頭上,損害自己。比如對他人慷慨布施,解人之急、濟人之危,受施者將會感恩圖報,將來在各方面對自身都成順緣。從更遠的因果來看,自己將因此得到財富圓滿的善報。而真正以愛心保護衆生,將來在自己困難時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更遠的自己將會得到長壽、健康的善報。在家庭中,我們與家中的每一成員都有相應的一種關系,愛他利他是使關系和諧的根本因素。如在家中真正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對父母盡孝,對子女盡慈,對兄長盡悌,對弟妹盡友,這樣自己將會處在順緣具足的氛圍中,感受融融的親情,這樣的家庭才會和諧、溫馨。而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在家裏,對親人也不會奉獻愛心,因爲沒有給予,便不可能獲得,沒有愛心去感怎麼會産生真誠的回應呢?若是對妻兒老小都漠不關心,自然會使得家庭親情淡薄,障礙叢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個只替自己著想的自私自利者,誰也不願接近,這樣他會失去一切的助緣,必然使內心處于暗淡、壓抑的精神狀態之中。心已如此卑劣,又如何有安樂可言。全知麥彭仁波切說:“父母上師長老等,利己人前不報恩,護法諸天恥笑彼,失去助伴若僵屍。”

  進一步看,慈悲是無盡的寶藏,在慈悲中自然蘊含了無窮的智慧與力量,通過愛他利他就能將其引發出來。以母愛爲例,當一個女子成爲母親之後,由于母愛的萌發,在她身心上便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母愛的驅動下,年青的母親自然會發揮出內在的智慧和德性。她對于孩子的一舉一動、身體的每一個變化、心理的每一種感受、要求都極其敏感,真純的愛使得母子心心相印,孩子稍有不適,母親便能覺察。這種敏銳的觀察力不是外在所能賦予的,而是在慈悲心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因爲有了慈悲,就會去關心孩子的苦樂感受,真正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果沒有慈悲,便會對于孩子身上發生的一切麻木不仁。在慈悲心的作用下,母親自然會有撫養孩子的許多善巧方便。又由慈悲,母親偉大的德性得以發展,爲了孩子,不惜犧牲自己,完全無私地奉獻,只要對孩子好,能讓孩子得到安樂,自己甘願忍受一切困苦。從母愛的例子我們應當了解,人真正成長的標志在于其內在愛心的發展!在愛心的沐浴之下,會使我們的智慧和德性得以發展。

  醫生只有以愛心關懷病人,才會使自己的慈悲心得以成長,才會有巨大的動力去研究醫理、醫術。只有在慈悲的療病利他中,才能使一個醫生走向成熟、圓滿。

  教師只有以愛心關懷學生,才會顯發出育人的智慧與德行,才能讓學生內心真正接受、生出恭敬、學得知識。在慈悲教化的利他中,自己的福德與智慧會相應地得到增長。

  領袖只有真正地以愛心關懷民衆,才會發展領導智慧,開啓心系蒼生的崇高德行,才能得到民衆的愛戴和擁護。這樣必然能在慈悲的愛民利生中,成就自己的豐功偉業。

  所以在這個世間,利人正是利己。上師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說:“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再放遠目光,分析世間一切苦樂的來源,其理也是如此。

  由此可知,正是由于愛執自己,不願利他,我們才心生無量的煩惱,由煩惱造業,便産生了欲、色、無色界一切的痛苦。所以執愛自己是一切痛苦的來源。反之,因爲我們生起過愛他的心,才會對他人布施、救護、忍辱、愛語等,由此才有財富圓滿、健康長壽等的世間安樂。所以愛執衆生是一切安樂的源泉。這一點通過凡夫與佛陀的對比,便可明顯了知。我們自無始以來一直爲自利而勞碌,時時刻刻追逐不休,但結果卻仍然在無盡苦海中輪回,並且如果不斷這種自愛的習氣,將永無休止地在叁界中備受煎熬。而諸佛正是由于往昔認識到這一殊勝的方便,唯以利他爲性,所以諸佛早已成道,獲大自在。寂天菩薩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彌勒經觀莊嚴論》雲:“凡愚勤求自利樂,唯得少分轉趨苦,恒常勤行利他者,二利圓滿證涅槃。”《佛子行叁十七頌》說:“諸苦生于欲自樂,諸佛生于利他心,由此自樂與他苦,確當交換佛子行。”

  我們認識此等之理後,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思想與行爲方式。以前我們只知愛護自己,對他人漠不關心甚至損害,今後應當舍棄自己,唯一愛護他人。以前我們只知安樂歸己,痛苦予人,今後應他人痛苦自己取受,自己安樂施予他人。以前我們視衆生如怨敵,值遇衆生時唯生罪業,今後我們應視衆生爲無比珍貴的如意寶,即使衆生加害自己也應歡喜承受,並感激衆生成就自己的忍辱功德。恰卡瓦格西說:“我是一切禍患痛苦的製造者,所以應該將一切災害苦受讓我承受,而他是一切功德的來源,所以應該恭敬利樂一切衆生。”

  菩薩因爲了知此理,在他們的修行中自他交換是一項極爲重要的行持,也是極其感人的行持。

  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頌》中說:“失敗虧損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尊者曾說:“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人方便是:發大菩提心,作任何事都學利益有情。馬方便是:使菩提心未生者不生、已生者不住、不使增長者即是我愛執,所以于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

  上師法王如意寶如是發願:願世間所有衆生的痛苦由我代受,願自己的所有安樂讓一切衆生都能得到。

  清定上師發願:我今皈依叁寶尊,正法久住我發心,世世出家持淨戒,廣建叁寶轉*輪,衆生罪苦我代受,善根利樂施有情,一一令發菩提心,自他佛道穩速成。

  所以衆生是極其殊勝的沃土,只有紮根于衆生界,緣于衆生修一切善行,才能長養我們的智慧花果。《普賢行願品》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大乘的修行至始至終不舍衆生,至始至終不離利樂有情,如是必能迅速地成辦福慧資糧,這是大乘修法的殊勝方便。

  二 入大乘門

  由上已知必須緣衆生發起利他心,方可入安樂之道。但僅是利他心,人天善法亦有,在凡夫地位要使這利他善心發展至極,産生世俗行願菩提心,方能趨入大乘道。

  一般善心所緣的對象有限,或爲一人,或爲一家,或爲一國,或爲全人類,所緣境推至無限,則是遍緣法界一切有情;又一般善心所予衆生之利,或爲今生衣食的豐足,或是來生善趣的安樂,或是小乘寂滅的解脫,而所予之利臻于究竟,應是安置衆生于最安樂的佛地;另一方面,爲了最徹底、最究竟、最圓滿地利他,必須發願自己求證無上菩提。這幾方面和合起來便是願菩提心的體相。《現觀莊嚴論》雲:“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一般善心有量、有限,而願菩提心的生起使這善心之光伸展至于無限,猶如日光普照世界,菩提心攝護整個世間一切有緣的衆生。

  一旦善心質變而升華成大菩提心,從此之後,此發心的補特伽羅便進入無比莊嚴的大乘佛法殿堂之門,以願菩提心攝持行善法便入大乘資糧道。在一念菩提心中將顯現度生的無量大願,由其推動將産生…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