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浩瀚如海、波瀾壯闊的菩薩大行,由此無量福慧二資必將成就佛的色身、法身。所以生起無緣的願菩提心當下即成爲佛子。《入行論》雲:“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又雲:“今日生佛族,今爲諸佛子。”《聖彌勒解脫經》雲:“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舍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苦。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舍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經中即說雖然未學習勝行,然有此菩提心,便名菩薩。
叁 發菩提心
(一)七種因果安立之理
七種因果是:正等覺由菩提心生,菩提心從增上意樂發起,增上意樂由大悲推動,大悲依賴于悅意慈,悅意慈從報母恩心引起,報恩心從念恩心來,念恩心從知衆生爲母而生。
七因果中,大悲爲根本。觀修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是生起大悲的因,而後增上意樂、引發菩提心是大悲引起之果。
雖然再再思維有情的苦難,拔苦的悲心也能生起,但要使悲心易于生起,且能猛厲、堅固,這之前先需要對有情産生悅意、愛惜之相。因爲同樣是苦,如果是親友遭遇,則心裏不能安忍;而如果是怨敵受苦,則非但不起悲憫,內心反而幸災樂禍,這種心態就是由不悅意相所導致;又如是非親非怨之人有痛苦,則心裏漠然置之。于是當親友受苦時,便隨自己對親友的愛執程度有多深,就會生起多大的不忍心,有下等的愛就會産生下等的不忍,如果是至極親愛,那麼即使對方有微苦,自己也會生起深切的不忍之心。相反,若是怨敵受苦,則由自己不悅意的程度大小,而産生不同程度的歡喜。又對非親非怨者的所有痛苦既無不忍也無歡喜,其因即是自己對于對方,悅意、不悅意相都不生起。
由此可知,先修有情爲至親,是爲了遍緣有情産生悅意之相。而最親愛者無過于慈母,所以引生悅意相的方便是修知母、念恩、報恩叁菩提種。修此叁種可以産生愛執有情猶如獨子的悅意慈。由此必能引發悲心。所以知母、念母、報恩叁者是生起與樂慈、拔苦悲的根本。
再看大悲如何生起增上意樂以及最終發起菩提心。
有問:大悲生起、不忍衆生苦、爲利有情希求無上菩提,即此便已滿足,何故中間還須修增上意樂。
答:因爲欲令衆生得樂離苦的慈悲二無量心,聲聞、獨覺同樣具有,而自己承當、親自挑起一切有情與樂拔苦重擔的,則除大乘外二乘及其以下決定沒有這種發心,所以在慈悲生起後還須使此心強盛、增上意樂,其意則在于此。
增上意樂的心相,依經中譬喻可以略知。
《海慧問經》說:“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長者,唯有一子,可悅可愛可惜可意,見無違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娛,墮不淨坑。次其童子若母若親,見彼童子墮不淨坑,見已雖發號哭憂歎,然終不能入不淨坑拔出其子。次童子父來至其所,彼見一子墮不淨坑,見已急急舉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愛顧,全無嘔吐,跳不淨坑取出其子。”
一切菩薩疼愛的獨子——有情衆生陷溺于叁界的不淨坑中,如母如親的聲聞、緣覺雖見衆生陷入生死之中,只能憂愁哀歎,卻不能將其救出,只有商主菩薩不忍親見愛子的陷溺,而奮不顧身,親赴不淨坑中將愛子救出。所以僅如母之悲尚不足夠,需依悲愍,如父勇悍,發起親自荷負救度衆生之擔的增上意樂。
如是發起救度衆生之心,然而僅有此心定不能成辦,僅憑現在的能力,對一個有情也不能惠予圓滿的利益,即使證得二乘阿羅漢果,也僅僅利益少數衆生,且所施之利僅爲煩惱的解脫,而非一切種智的證得。如是思維誰能圓滿成辦無邊有情的暫時、究竟一切利義呢?則知唯佛方有此能,所以爲了成辦有情究竟之利,唯有自己發心證取佛位。
(二)具體觀修
先以喻明之,我們的心地荒蕪、堅硬、凹凸不平,因爲對衆生有著貪嗔的情感偏執,即是生起無偏袒悲心的障礙,所以首先應修平等舍心,如理思維遣除貪嗔之執,如是才能似地均擎,普載一切有緣衆生。其次,如果我們不能從最切近之處引發人心深處的廣大愛心,便不能滋潤這片心地,使自己對于衆生生起至極親愛的情感,所以次應以現世的母親爲緣,念母深恩難報,從而引發深切真誠的報恩心。對一切衆生報恩心起,則會對衆生生起悅意慈心。此後正發慈心、悲心再成增上意樂。如是修習希求利他之心便得圓滿。再由此增上意樂轉而更求證無上菩提,便成菩提心的真實生起之果。
修平等舍:我們之所以對衆生不平等,即因只緣自己不替對方著想,且只見衆生現在對“我”所作的或利或害,不見過去無量世的因緣。所以對治心不平等應如此思維:我欣樂厭苦,一切衆生也無不如此,爲什麼讓我只對執爲親友的一類興饒益,而對執爲怨敵的一類作損害,讓他們感受我所不願感受的痛苦呢?即便是怨敵,他們對于痛苦也是難以忍受的啊!而且一切衆生無始以來無不作過我的親友,也同樣無不作過我的怨敵。所謂的怨敵只是今生暫時的作害,前世必曾無數次作我的親友,利益過我;而所謂的親友也不過今生對我暫時地利益,過去世必曾無數次作我的怨敵,損害過我。真正生起這樣的定解後,又于誰生貪、于誰生嗔呢?修習的方法是:先以非親非怨者爲對境,修離貪嗔的舍心,生起之後,再推廣到一切親友、怨敵,如是循序而修,便能成就舍無量心。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在漫長的生死流轉過程中,我們每一次投生都依母而生,如是生生世世的母親數目無量,每一位衆生必定曾經作爲我們的母親,而且不止一次,在未來世也當作我母。既然衆生都曾爲生身母親,我們就不應忘記母親的深恩。
念母恩從現世母親爲緣極易發起。所以首先緣想今世母親對我們的生養之恩。
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的生命依托于, 母, 親,一切的資養都來自于母體。當母親懷上我們的時候,她時刻關心體內胎兒的動靜,飲食、睡眠都極爲小心,一舉一動都怕傷到胎兒。我們的誕生又連累母親感受生産的劇痛,對于生産之苦,蓮師曾說:“母子二人中陰邁半步,除母颌骨余骨皆分裂。”有人形容爲到鬼門關轉了一圈。見到我們順利地降生,母親全然忘記自身的苦受,而沈浸在幸福之中。母親往往會視我們爲她生命的全部,自十月懷胎起即已血肉相連,誕生後的嬰兒期,我們也多是在母親的懷抱中度過。在成長的歲月裏,我們一直都是母親關注的焦點。母親甯願自己餓著,也要讓我們的肚子填飽;甯願自己受凍,也要讓我們身上穿暖。再要強的母親,爲了孩子,也願意低聲下氣地乞求他人。爲了我們,母親可以在風雨中奔波、在烈日下操勞,甚至甘願頂受惡名,造諸惡業。
每當我們稍有不適、遭受痛苦時,母親便會坐立不安、食不知味、睡不成眠。當我們遠行時,母親總是牽挂不斷,擔心不已,直到我們回來才罷。我們的成長過程實是母親耗盡她一生的心血的過程。
如是修念恩心,先以現世母親爲境,次緣父、其余親友,再緣怨敵,最後緣十方一切有情。如是生起如母心、念恩心。
多生累劫以來的母親既然對我們有如海深恩,那麼她們現在的境遇如何呢?
沒有佛法的指引,這些輪回中的母親比瞎子還可憐,因爲看不到因果的正理而盲目地跳入煩惱的火坑,奔向惡趣的深淵,如果沒有佛法的引導,她們將會一生生地飽受生死的痛苦。看著母親盲無慧目、步步顛蹶,趣向可怖的險坑,我們如何能忍心袖手旁觀、置之不顧呢?在世間來說,只顧自己享樂,不知孝養母親,則此人之人格必是極爲下劣。而作爲修學大乘佛法的我們,又怎能只求自己解脫、任隨母親在輪回大海中苦苦掙紮而不思救度呢?在我們沒有生存能力的時候,是慈母精心養育、照顧我們,否則我們在這個世界即使活一天也不可能。如今最疼愛我們的慈母沒有取舍的能力,她們害了貪嗔癡的重病,連自己往昔最疼愛的孩子也認不出來,面對這樣可憐的老母親,我們怎能不難過,怎能不生起猛厲的救度之心呢?
報恩有種種不同的方式。僅思以衣食奉母,也算是一種報恩方式,但此非急須,一者母亦能自己獲得衣食;二者惡業爲苦因,若如世間愚夫不知因果反以造惡來奉養母親,則無異于雪上加霜,令輪回苦海中的母親更難出離。況且即便是清淨的奉養,也不能解決母親的生死苦患,因爲一切生死的富樂畢竟是欺诳的本性,實質唯苦,從究竟來講,對于母親並無實益,甚或因此更生痛苦。而往昔作母親時,只要是她智慧、能力所及的,必定會最大限度地給予我們安樂,不會有任何的保留。如今我們回報母恩時,明知惟有成佛方能得最無上的安樂,那麼如果僅僅發心使母親獲得人天福樂、小乘寂滅或是學道菩薩的安樂,這樣的發心是多麼不合理啊!所以我們應使母親獲得佛果的安樂來報答母恩,這才是最究竟、徹底的報恩方式。《中觀心論》雲:“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以上叁種思維觀修到量,則見一切老母有情都成悅意之相。自己對一切衆生會有如愛獨子般的情感。之後須正式修利他心,即修慈、悲、增上意樂。
修慈的對境是缺乏安樂的衆生。慈心行相是願一切乏樂的衆生都能永具安樂及安樂因,常自思念:如何能令衆生獲得安樂,真心祈願衆生能得安樂,我應盡力讓衆生值遇安樂。次第是先緣親修,次緣非親非怨,再緣怨而修,最後遍緣一切有情修。大多數有情勿須說無漏安樂,即使是輪回中的有漏安樂也極其匮乏。對于衆生缺少安樂的情況思維得越多,則由此引發的與樂慈心便會越深。
修悲所緣對境是在叁苦逼惱下的苦惱衆生。悲心行相是:自念如何能令衆生遠離此苦,願其舍離,我應盡力使衆生離苦。次第如前,先親,中非親非怨,後怨,如見…
《因果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