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怨敵如同親友一般內心平等而轉,即可漸緣十方衆生而修。悲心生起之量如《修次初篇》上所說:“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論中意爲,對于最極疼愛的幼兒,如有痛苦,其母當生多大的悲痛,以此爲生悲心之量,如果對于一切有情悲心任運發起,則是圓滿大悲的體相。由此生起大慈的心量,也應如是了知。
如是修習慈悲之後,應想:這些可愛悅意的有情如是乏少安樂,衆苦逼惱,我如何才能使他們得到衆樂、解脫衆苦呢?這樣心極不忍,便能擔負起救度衆生的重擔。此前修報恩時也能略生,但此處所說,僅生慈悲與樂拔苦,還未到量,須是慈悲修後引發增上心:我爲有情成辦利樂。到此利他心修竟。
其後又思:要能利他,必須自證無上菩提,由此生起求證之心。但僅有些許尚不夠。應再再思維佛的身、語、意、事業功德,如是盡力增長淨信。之後便對佛德發起歡喜、求證之欲。由思維佛功德便會明了,若想圓滿自利,也非得一切種智不可,何況利他?
如是修習七種因果到量,“爲利有情願成佛”的願菩提心便能順利發起。
四 菩薩大行
菩提心可分兩種:願菩提心、行菩提心。
如同欲去拉薩,心中已經發願,便會時時渴望到達拉薩。如是生起願菩提心後,心裏始終不會忘記自己一切修行的目的都是爲了救度一切有情,使他們得到最究竟的安樂,自己所願惟是無上菩提。正如常用的發願文說:“我今發心不爲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菩薩,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一切衆生一時同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又如爲了圓滿去拉薩的願望,必須付諸行動、腳踏實地一步步向拉薩邁進。同樣,在願菩提心生起後,欲達一切智智城,應趨入菩薩的六度萬行,將自己的全部身心完全融入到求證菩提、救度衆生的實際行持中去,這即是行菩提心。
自發菩提心後,菩薩便如鵝王點地而起,憑借兩翼的風力度越無邊的生死大海,直趨圓滿的彼岸。這鵝王的兩翼即是智慧與方便(即大悲)。
諸多大乘的經論告訴我們:對于初發心的菩薩來說,智慧與大悲二者同等重要,任何一者都不能偏廢,所以一切的修行都是圍繞修習智悲、積聚福慧二資糧而展開。在實際的修行中兩者互資互助,以大悲積累福資糧有助于生起智慧,而聞思修習空性智慧則能夠更好地修福。當勝義菩提心修證現前時,便見智悲原爲一體,本不可分,此時便能真正作到智慧與大悲雙運。關于悲智雙運的道理,陳健民先生如是敘述過一個故事:
曾有一位黃教比丘,他已經做了很多善行,也長期修習觀音菩薩的儀軌,但是盡力修學之後,仍未證得空性。根據他精進修習的儀軌所指示,儀軌和禅定是相互聯系的,修習這一邊,就可證悟另一邊。但是,積聚了大量的福德,他仍然沒有證悟。有一天,正當他在印製觀音菩薩的經典時,他忽然發了一個誓願:“如果經典上所載有關功德是真實的,我把刻板抛上天空,則請住虛空中!如果所說不實,就請返墜地上吧!”于是他把複印用的刻板往天上一送,文殊菩薩便向善良的比丘開示說:“我的智慧未曾舍離功德,我和它們本來無二無別。精進,你應再精進!”在此一瞬間,他證悟了空性。
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說明了代表慈悲的觀世音菩薩,未曾和智慧劃分爲二;而文殊師利,代表智慧的大菩薩,亦未曾舍棄功德(即大悲)。
以下再分析智、悲二者不能偏墮的道理。
《經觀莊嚴論》說:“智不住叁有,悲不住涅槃。”其意爲:如果沒有般若的空性智慧,我們便不能超越生死。盡管也努力地長時行持布施、持戒等,但是由于沒有空性慧的攝持,在行持的過程中難以脫開叁輪的執著,如是所累積的福德只會使修行者轉生到輪回較高層的境界。所以叁輪的實執,必須要依于空性的智慧來解除,唯有如此方才可能升華菩薩善行的境界。
另一個偏墮是:僅僅注重智慧的修習,卻不去積極地修習大悲、累積福德。應知智慧並不會憑空自天而降,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産生。作爲薄地凡夫,相續中福德如是淺薄,業障又如是深重,如果廢棄了大悲利生的善行,如何能積福淨障呢?福不滿、障未盡,試問智慧花沒有福德水的滋潤,如何開放?其所得不過是幹慧而已。
岡波巴大師說:“假使只有一些少許的柴,雖然燃起了火,也不會維持得長久,但如果能夠積聚大量的幹柴,使之燃燒,不但火勢會很大,時間也會燃燒得長久,熄滅它也很不容易。同樣的,僅憑一點少許的福德,是很難生起大智慧的,必須依布施、持戒等行,積聚廣大的福德後,才能生起大智慧,才能燒盡一切障礙。因此,爲了智慧本身,也應該勤修布施等善行才對。”
所以,在行菩提心的修持中,一開始就要在深觀、廣行兩方面平衡地發展。在智慧方面,我們精進聞思大乘般若中觀等的經論,便是爲了對于法界最究竟的實相能有個深入的認識,擁有最高的見解;在福德方面,需要有最廣泛的善行,發揮大用,引導一切有情趨向于善。在二者之間如果有偏袒,便意味著智悲尚未統一。
《無盡慧請問經》說:“無方便之般若,必受縛于涅槃;無般若之方便,必受縛于輪回。故應二者相合而修(方能趨入正道)。”《維摩诘經》說:“諸菩薩以何爲縛?以何爲解脫?無方便之智慧爲縛,有方便之智慧爲解脫,無智慧之方便爲縛,有智慧之方便爲解脫。”《加牙果日經》說:“大乘之道,攝言有二:一者方便,二者智慧。”
如是修習智慧圓滿便成就法身的果,而修習福德圓滿便成就色身的果,亦即得到福慧二圓的佛果。
修習福慧的具體學處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
我們翻開佛陀的傳記,釋迦本師因地行菩薩道時,爲了衆生,爲了究竟的覺悟,可以舍棄自己曾經愛執的一切。從一衣一食到象馬車乘、國城妻子,甚至最寶貴的生命,只要衆生需要,只要能對衆生有益,菩薩都毫不吝惜地施舍,之後也絕不反悔,可以說菩薩真心把生命中的一切都獻給了衆生。與此布施度相同,其他的五度,菩薩都一一實踐圓滿。爲了圓滿自己的大願,爲了真正地救度衆生,菩薩在身口意方面乃至極細微處都嚴持不犯,始終安住在清淨的戒律中。在行道的過程中,不知要經曆多少屈辱、多少誹謗、謾罵和打擊,身心上要承受多大的苦受、遭遇多少磨難。不管是如何的難行、難忍,菩薩都始終安忍不退,圓滿了忍辱度的修行。如是種種難行而行、難忍而忍。所以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菩提的大願必須以真實的行持來堅固、圓滿。《伽耶經》說:“菩提是以正行而爲堅實,諸大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爲堅實(的)諸人所有。”《叁摩地王經說》:“故以正行而爲堅實,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爲堅實,無上正等菩提非難得故。”
爲何以六度安立爲菩薩學處呢?因爲唯有對身財受用等放下貪執,才能很好地護戒、持戒,具足清淨的戒律才能善防惡行,對于怨害方能堪忍,有堪忍力方能在各種逆緣、困難下保持精進不退,以精進力方能製心散亂,使心堪能緣境不散,而成就靜慮。能入靜慮才能如量地證到實相。
在利生方面,爲了能有效地接引、度化衆生,首應以布施來滿足衆生的需要,解除他們的匮乏。其次要對衆生不作損惱,此即持戒度。在度生的過程中,要能耐一切怨害、忍受一切苦。如是方能放下身心而得自在。又于利他,應發起精進心,永無疲厭,如是方能擔起如海菩薩事業的重擔。又應依靜慮發起神通力,才能攝持衆生之意,令其生信。如成法器,則最後尚應依智慧力善說斷疑,使其得到解脫。
所以不論是自利還是利他,不可不依六度修學。
關于六度的體相,岡波巴大師說:“能消除貧窮故名布施,能獲得清涼故名持戒,能忍受嗔恚故名忍辱,能作諸勝行故名精進,能持心于內故名靜慮,能知勝義實相故名般若。”
其中修布施、持戒、忍辱屬福德資糧,修靜慮、般若屬智慧資糧,修精進通福慧二資糧。
六度的具體行持極廣,在各種大乘經論、道次第中都有詳述,請讀者自行參閱。
在行持六度時,都需依叁殊勝而行持,即最初要發起菩提心,稱爲發心殊勝;中間真實或相似安住空性之中,稱爲無緣殊勝;最後將一切善根回向無上菩提,使善根無盡地增長,稱爲回向殊勝。
以布施爲例,在作任何布施前,都應如是思維:爲使一切衆生成就佛道,我今行此布施。中間應以空性見安住或相似安住,知道布施的我本不存在,所施之物也無實有,而受施者亦如幻化,這樣破除布施時的著相實執。最後布施的功德不爲自求人天福報、權乘小果,唯願以此功德使一切衆生都能獲得無上菩提,如是回向可以成就無量功德。《菩薩地論》雲:“不要只是爲了獲得善報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應回向于無上圓滿菩提之達成。”
如是以叁殊勝而行布施,極其必要。同樣兩人進行等質等量的布施事業,以菩提心與空性慧攝持而行舍者,他累積的福德資糧是趨向涅槃的資糧,因布施時知其性空,布施的功德便不會成爲輪回之因,又因以悲心而行布施,則不會成爲小乘之因。這樣不離空性和大悲來行布施,便成爲無住涅槃之因而使布施行得以清淨。《集學論》雲:“空悲(無二)佛心髓,若能行之福清淨。”
第叁節 色身與法身
《如來出現經》說:“若諸如來出現于世,非一因緣。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何等爲十,謂以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
如是無量福智資糧圓滿後,便成就了色身與法身。
現證法界空性之後,便遠離了一切戲論,一切迷亂自然消除,成就了法身。說其爲法身,亦不過是名言之安立,實際上法身本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無有法身的相狀與體性等。
圓滿福德資糧成就色身(即報身與化身)之理,如《寶鬘論》雲:“不可思議福,形成佛妙相,大乘教中說,大王當谛聽。諸緣覺所生,學無學所生,異生一切福,如世間無量。以此福十倍,成佛一毛孔,與彼福相等。成一切毛孔,所有諸福德,以彼之百倍,形成一隨好。所有一切福,感成佛隨好,一一皆圓滿,如是至八十。形成八十好,乃諸福資糧。彼等之百倍,感佛一妙相。叁十二相因,乃諸大福德,彼等千倍成,如滿月白毫。白毫相之福,彼等十萬倍,感無見頂相,形成佛肉髻。肉髻福百倍,具十萬法螺。”
“猶如日月不住空,亦如蓮花不著水。”成就了法身與色身的佛陀安住于法界,分身無量遍于塵刹,無勤任運地隨感赴應,以無緣的大悲恒時無盡地成辦利生的事業。
行文至此,本論結合公案教證已詳盡地闡述了世出世間因果之理,在這個邪見紛纭的時代,真心希望此論能對讀者生起因果正見有所助益,從而能在漂泊無依的人生中不爲時流所轉,把持身心。堅定地踏上安樂正道,邁向生命的圓滿。
世間一切安樂源 佛說唯一是善心
恒時斷惡修十善 必超惡趣生人天
輪回苦由惑業生 惑業依隨我執起
無我空慧破我執 斷生死根得寂滅
發菩提心入大乘 悲智雙運濟群生
福慧二資緣起力 色法二身莊嚴成
因果正見甘露法 普願衆生悉行持
永不受諸惡道苦 恒享人天善趣福
願衆依佛四谛理 谛觀世間生厭離
從此直超生死去 永揖叁界出樊籬
願衆不舍有情母 恒興大悲發覺心
六度圓滿恒沙德 自他速趨涅槃城
二○○二年藏曆四月叁十日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蓮花洲寫竟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座下金剛弟子益西彭措
注解:
1 泥犁:即地獄。
2 比如菩薩的功德和佛的功德相比,其差異,佛在《僧伽吒經》中曾比喻:如同恒河沙數的衆生都作十地菩薩,如是一切十地菩薩所有的功德,不如一尊佛的福德之力。
① 甑:古代做飯用的一種陶器。
3 嘎夏巴涅:印幣單位。
4 營弁:低級武職人員。
5 分衛:即乞食,謂以乞得之食物分與僧尼而衛護之令修道也。又作團墮或托缽。
6 凡:指凡夫相續。
7 頭陀:梵語,意爲抖擻或淘汰,即以十二行淘汰塵勞煩惱。
8 紙衾:即紙縫之被。
9 古代主管檢察的官員。
10 晦:陰曆每月最後一天。
11 津:渡口。
12 取蘊:依煩惱貪著現蘊招取後蘊,故名取蘊。
13 如阿羅漢已斷煩惱,宿業雖在,已不能生。
14 十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15 修道智慧:指見道後修道位斷修惑的智慧。
16 因下道位所具的功德上道位都圓滿具足,此處“增長”特指在該道位開始明顯增上的道品,如煖法位正斷開始增上,但該位已具初修業位念住增上的功德。
《因果明鏡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