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怨敌如同亲友一般内心平等而转,即可渐缘十方众生而修。悲心生起之量如《修次初篇》上所说:“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性相应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论中意为,对于最极疼爱的幼儿,如有痛苦,其母当生多大的悲痛,以此为生悲心之量,如果对于一切有情悲心任运发起,则是圆满大悲的体相。由此生起大慈的心量,也应如是了知。
如是修习慈悲之后,应想:这些可爱悦意的有情如是乏少安乐,众苦逼恼,我如何才能使他们得到众乐、解脱众苦呢?这样心极不忍,便能担负起救度众生的重担。此前修报恩时也能略生,但此处所说,仅生慈悲与乐拔苦,还未到量,须是慈悲修后引发增上心:我为有情成办利乐。到此利他心修竟。
其后又思:要能利他,必须自证无上菩提,由此生起求证之心。但仅有些许尚不够。应再再思维佛的身、语、意、事业功德,如是尽力增长净信。之后便对佛德发起欢喜、求证之欲。由思维佛功德便会明了,若想圆满自利,也非得一切种智不可,何况利他?
如是修习七种因果到量,“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菩提心便能顺利发起。
四 菩萨大行
菩提心可分两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如同欲去拉萨,心中已经发愿,便会时时渴望到达拉萨。如是生起愿菩提心后,心里始终不会忘记自己一切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救度一切有情,使他们得到最究竟的安乐,自己所愿惟是无上菩提。正如常用的发愿文说:“我今发心不为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一切众生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如为了圆满去拉萨的愿望,必须付诸行动、脚踏实地一步步向拉萨迈进。同样,在愿菩提心生起后,欲达一切智智城,应趋入菩萨的六度万行,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完全融入到求证菩提、救度众生的实际行持中去,这即是行菩提心。
自发菩提心后,菩萨便如鹅王点地而起,凭借两翼的风力度越无边的生死大海,直趋圆满的彼岸。这鹅王的两翼即是智慧与方便(即大悲)。
诸多大乘的经论告诉我们:对于初发心的菩萨来说,智慧与大悲二者同等重要,任何一者都不能偏废,所以一切的修行都是围绕修习智悲、积聚福慧二资粮而展开。在实际的修行中两者互资互助,以大悲积累福资粮有助于生起智慧,而闻思修习空性智慧则能够更好地修福。当胜义菩提心修证现前时,便见智悲原为一体,本不可分,此时便能真正作到智慧与大悲双运。关于悲智双运的道理,陈健民先生如是叙述过一个故事:
曾有一位黄教比丘,他已经做了很多善行,也长期修习观音菩萨的仪轨,但是尽力修学之后,仍未证得空性。根据他精进修习的仪轨所指示,仪轨和禅定是相互联系的,修习这一边,就可证悟另一边。但是,积聚了大量的福德,他仍然没有证悟。有一天,正当他在印制观音菩萨的经典时,他忽然发了一个誓愿:“如果经典上所载有关功德是真实的,我把刻板抛上天空,则请住虚空中!如果所说不实,就请返坠地上吧!”于是他把复印用的刻板往天上一送,文殊菩萨便向善良的比丘开示说:“我的智慧未曾舍离功德,我和它们本来无二无别。精进,你应再精进!”在此一瞬间,他证悟了空性。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说明了代表慈悲的观世音菩萨,未曾和智慧划分为二;而文殊师利,代表智慧的大菩萨,亦未曾舍弃功德(即大悲)。
以下再分析智、悲二者不能偏堕的道理。
《经观庄严论》说:“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其意为: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性智慧,我们便不能超越生死。尽管也努力地长时行持布施、持戒等,但是由于没有空性慧的摄持,在行持的过程中难以脱开三轮的执著,如是所累积的福德只会使修行者转生到轮回较高层的境界。所以三轮的实执,必须要依于空性的智慧来解除,唯有如此方才可能升华菩萨善行的境界。
另一个偏堕是:仅仅注重智慧的修习,却不去积极地修习大悲、累积福德。应知智慧并不会凭空自天而降,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作为薄地凡夫,相续中福德如是浅薄,业障又如是深重,如果废弃了大悲利生的善行,如何能积福净障呢?福不满、障未尽,试问智慧花没有福德水的滋润,如何开放?其所得不过是干慧而已。
冈波巴大师说:“假使只有一些少许的柴,虽然燃起了火,也不会维持得长久,但如果能够积聚大量的干柴,使之燃烧,不但火势会很大,时间也会燃烧得长久,熄灭它也很不容易。同样的,仅凭一点少许的福德,是很难生起大智慧的,必须依布施、持戒等行,积聚广大的福德后,才能生起大智慧,才能烧尽一切障碍。因此,为了智慧本身,也应该勤修布施等善行才对。”
所以,在行菩提心的修持中,一开始就要在深观、广行两方面平衡地发展。在智慧方面,我们精进闻思大乘般若中观等的经论,便是为了对于法界最究竟的实相能有个深入的认识,拥有最高的见解;在福德方面,需要有最广泛的善行,发挥大用,引导一切有情趋向于善。在二者之间如果有偏袒,便意味着智悲尚未统一。
《无尽慧请问经》说:“无方便之般若,必受缚于涅槃;无般若之方便,必受缚于轮回。故应二者相合而修(方能趋入正道)。”《维摩诘经》说:“诸菩萨以何为缚?以何为解脱?无方便之智慧为缚,有方便之智慧为解脱,无智慧之方便为缚,有智慧之方便为解脱。”《加牙果日经》说:“大乘之道,摄言有二:一者方便,二者智慧。”
如是修习智慧圆满便成就法身的果,而修习福德圆满便成就色身的果,亦即得到福慧二圆的佛果。
修习福慧的具体学处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
我们翻开佛陀的传记,释迦本师因地行菩萨道时,为了众生,为了究竟的觉悟,可以舍弃自己曾经爱执的一切。从一衣一食到象马车乘、国城妻子,甚至最宝贵的生命,只要众生需要,只要能对众生有益,菩萨都毫不吝惜地施舍,之后也绝不反悔,可以说菩萨真心把生命中的一切都献给了众生。与此布施度相同,其他的五度,菩萨都一一实践圆满。为了圆满自己的大愿,为了真正地救度众生,菩萨在身口意方面乃至极细微处都严持不犯,始终安住在清净的戒律中。在行道的过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屈辱、多少诽谤、谩骂和打击,身心上要承受多大的苦受、遭遇多少磨难。不管是如何的难行、难忍,菩萨都始终安忍不退,圆满了忍辱度的修行。如是种种难行而行、难忍而忍。所以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菩提的大愿必须以真实的行持来坚固、圆满。《伽耶经》说:“菩提是以正行而为坚实,诸大菩萨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为坚实(的)诸人所有。”《三摩地王经说》:“故以正行而为坚实,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为坚实,无上正等菩提非难得故。”
为何以六度安立为菩萨学处呢?因为唯有对身财受用等放下贪执,才能很好地护戒、持戒,具足清净的戒律才能善防恶行,对于怨害方能堪忍,有堪忍力方能在各种逆缘、困难下保持精进不退,以精进力方能制心散乱,使心堪能缘境不散,而成就静虑。能入静虑才能如量地证到实相。
在利生方面,为了能有效地接引、度化众生,首应以布施来满足众生的需要,解除他们的匮乏。其次要对众生不作损恼,此即持戒度。在度生的过程中,要能耐一切怨害、忍受一切苦。如是方能放下身心而得自在。又于利他,应发起精进心,永无疲厌,如是方能担起如海菩萨事业的重担。又应依静虑发起神通力,才能摄持众生之意,令其生信。如成法器,则最后尚应依智慧力善说断疑,使其得到解脱。
所以不论是自利还是利他,不可不依六度修学。
关于六度的体相,冈波巴大师说:“能消除贫穷故名布施,能获得清凉故名持戒,能忍受嗔恚故名忍辱,能作诸胜行故名精进,能持心于内故名静虑,能知胜义实相故名般若。”
其中修布施、持戒、忍辱属福德资粮,修静虑、般若属智慧资粮,修精进通福慧二资粮。
六度的具体行持极广,在各种大乘经论、道次第中都有详述,请读者自行参阅。
在行持六度时,都需依三殊胜而行持,即最初要发起菩提心,称为发心殊胜;中间真实或相似安住空性之中,称为无缘殊胜;最后将一切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使善根无尽地增长,称为回向殊胜。
以布施为例,在作任何布施前,都应如是思维:为使一切众生成就佛道,我今行此布施。中间应以空性见安住或相似安住,知道布施的我本不存在,所施之物也无实有,而受施者亦如幻化,这样破除布施时的著相实执。最后布施的功德不为自求人天福报、权乘小果,唯愿以此功德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无上菩提,如是回向可以成就无量功德。《菩萨地论》云:“不要只是为了获得善报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应回向于无上圆满菩提之达成。”
如是以三殊胜而行布施,极其必要。同样两人进行等质等量的布施事业,以菩提心与空性慧摄持而行舍者,他累积的福德资粮是趋向涅槃的资粮,因布施时知其性空,布施的功德便不会成为轮回之因,又因以悲心而行布施,则不会成为小乘之因。这样不离空性和大悲来行布施,便成为无住涅槃之因而使布施行得以清净。《集学论》云:“空悲(无二)佛心髓,若能行之福清净。”
第三节 色身与法身
《如来出现经》说:“若诸如来出现于世,非一因缘。何以故,最胜子,诸如来者要以十亿无量正因,乃能成办。何等为十,谓以无量福智资粮圆满正因。”
如是无量福智资粮圆满后,便成就了色身与法身。
现证法界空性之后,便远离了一切戏论,一切迷乱自然消除,成就了法身。说其为法身,亦不过是名言之安立,实际上法身本不可言说,不可思议,无有法身的相状与体性等。
圆满福德资粮成就色身(即报身与化身)之理,如《宝鬘论》云:“不可思议福,形成佛妙相,大乘教中说,大王当谛听。诸缘觉所生,学无学所生,异生一切福,如世间无量。以此福十倍,成佛一毛孔,与彼福相等。成一切毛孔,所有诸福德,以彼之百倍,形成一随好。所有一切福,感成佛随好,一一皆圆满,如是至八十。形成八十好,乃诸福资粮。彼等之百倍,感佛一妙相。三十二相因,乃诸大福德,彼等千倍成,如满月白毫。白毫相之福,彼等十万倍,感无见顶相,形成佛肉髻。肉髻福百倍,具十万法螺。”
“犹如日月不住空,亦如莲花不着水。”成就了法身与色身的佛陀安住于法界,分身无量遍于尘刹,无勤任运地随感赴应,以无缘的大悲恒时无尽地成办利生的事业。
行文至此,本论结合公案教证已详尽地阐述了世出世间因果之理,在这个邪见纷纭的时代,真心希望此论能对读者生起因果正见有所助益,从而能在漂泊无依的人生中不为时流所转,把持身心。坚定地踏上安乐正道,迈向生命的圆满。
世间一切安乐源 佛说唯一是善心
恒时断恶修十善 必超恶趣生人天
轮回苦由惑业生 惑业依随我执起
无我空慧破我执 断生死根得寂灭
发菩提心入大乘 悲智双运济群生
福慧二资缘起力 色法二身庄严成
因果正见甘露法 普愿众生悉行持
永不受诸恶道苦 恒享人天善趣福
愿众依佛四谛理 谛观世间生厌离
从此直超生死去 永揖三界出樊篱
愿众不舍有情母 恒兴大悲发觉心
六度圆满恒沙德 自他速趋涅槃城
二○○二年藏历四月三十日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莲花洲写竟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座下金刚弟子益西彭措
注解:
1 泥犁:即地狱。
2 比如菩萨的功德和佛的功德相比,其差异,佛在《僧伽吒经》中曾比喻:如同恒河沙数的众生都作十地菩萨,如是一切十地菩萨所有的功德,不如一尊佛的福德之力。
① 甑:古代做饭用的一种陶器。
3 嘎夏巴涅:印币单位。
4 营弁:低级武职人员。
5 分卫:即乞食,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卫护之令修道也。又作团堕或托钵。
6 凡:指凡夫相续。
7 头陀:梵语,意为抖擞或淘汰,即以十二行淘汰尘劳烦恼。
8 纸衾:即纸缝之被。
9 古代主管检察的官员。
10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11 津:渡口。
12 取蕴:依烦恼贪著现蕴招取后蕴,故名取蕴。
13 如阿罗汉已断烦恼,宿业虽在,已不能生。
14 十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15 修道智慧:指见道后修道位断修惑的智慧。
16 因下道位所具的功德上道位都圆满具足,此处“增长”特指在该道位开始明显增上的道品,如煖法位正断开始增上,但该位已具初修业位念住增上的功德。
《因果明镜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