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解其义,请开示。(张庭瑞)
答:第一句出法华经普门品,菩萨度各类众生,为同类易亲之故,即化现同类之身,而为说法,如遇男子,即化男身,如遇女子,即化女身,曾化有“三十二”种也。刹是处所,即世界国土等,尘是数目,尘多不可数,“尘刹”者,难数之处所也。第二句“劫”,多量之年岁,“阎浮”是四大洲南洲之名。即我辈所居之地球也。
问: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是何
(张庭瑞)
答:障是阻碍,使人不得自在与解脱也。(一)心有无明,而起“迷惑”,(二) 因迷惑故,而造种种“恶业”,(三)因造业故,必受种种“苦报”。此三有联带关系,欲不受苦,须不造业,欲不造业,须不起惑,去惑自必须求道闻法也。
问:“一切智,自然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无师智,无碍智”,有何分别
(顾凤英)
答:“一切智与一切种智,大致相同。细分一切智为平等空性之智,一切种智为差别事相之智。自然智与无师智亦略同。此在经中某一段文法,而有区别自然。智者,指此智之本体。无师智者,兼括他智不学而得者言也。道种智者,能学诸法道,济度众生之智也。无碍智者,是言智之起用,处处通达而无阻碍也。又按佛学名数,“自然,无师,无碍”,曰三大智,皆为佛智。“一切,道种,一切种”,曰三圣智,知一切法相真空曰一切,是声缘之智。知种种差别之道假有曰道种,是菩萨之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曰一切种,是佛之智也。
问:“如少水鱼,如救头然。”什么意思
(信慧)
答:鱼赖水以居,犹人赖空气以活,水渐减少,鱼命何能长久
此喻人命无常也。然者烧也,火烧人身,已不堪其痛苦,须急救护。若烧头面,不但痛苦倍加,且有顿时闷绝之危,救护自应更急,此警人须亟精进修持也。
问:地藏经内有这样几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是什么意思
(陈圣音)
答:此乃佛之十种称号。前曾有此问答。但每号有每号之取意。详解甚繁,只可举要。聊知梗概。此十号各经多有之,不独专载此经中,如欲求详,可检经注参之。“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皆具足也。“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世间解”彻解各世间一切情事。“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大士。“调御丈夫”有诸法以调理驾御诸有情也。“天人师”为人及天之导师。
问:阅菩提树七十七期十四页有“学人陈慕禅未是草”,“未是草”是何意义
(鲁开智)
答:此非佛学范围,乃是作家自谦之通套。“草”者,指自己之作品为草稿,“未是”者,谓未敢以为是也。
问:学佛者修大乘有“破哇”一法,祈释“破哇”二字。(鲁开智)
答:佛学分显密二门,所问为密宗之一法,乃“开顶”之意。学佛初机,显尚未明,暂且不必谈密,如勉为说之,恐不知教相,亦不易了解也。
问:祈释“薪传”之意义
(载菩树七十七期二十页言述三种薪传,1.严父之薪传,2.孔孟之薪传,3.佛祖之薪传。(鲁开智)
答:薪是柴草之意,可以燃火,一束薪着火,可以再传烧他薪,如此传烧,可以使火不绝。借用此事,比喻师及弟子,父及子女授受学业。师传之弟,弟再传之弟,父传之子,子再传之子,以至于无穷。以下三句,此知解则可了然,勿庸复赘矣。
问:“成住坏空,生住异灭”,是怎么解释
(唐桂兰)
答:万法无常,器世间之山河大地,众缘和合而起现相曰“成”,达到圆满程度曰“住”,众缘渐渐消散曰“坏”,消散至究竟曰“空”。一切有情,四大生死,亦是此例,父母业力三缘和合即“生”,身相完成即“住”,渐衰渐老即“异”,一期寿命终了即“灭”。
问:弥陀经里面有这么一句,如“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此“阿跋致”是什么意思
(唐桂兰)
答:“阿跋致”是未翻之梵语,中文义是不退转。
问:佛教所言,“明心性 ”,或称“常住真心”,“真如性”,“实相”等是何意思
(慧妙)
答:所问四句,一可称是总,余三可称是别,先讲其一,心性即自性清净心之总名也。亦有分为二事者,云常是性,无常是心,语录有借冰水为喻之言曰,迷 时结性为心,悟时释心为性,以此而论,心性说二,不过指迷悟耳。再释余三,此三皆说自性清净心,惟各经命名不同,实则无异。心有真妄,性有迷觉,相有实假,而凡夫所知者,乃“妄心”“迷性”“假相”而已,故具缚沉沦,无有出期。圣言特揭出“真心”“觉性”“实相”,以警痴顽,期其知本还元,解脱出要也。
问:何谓“实相念佛”,何谓“入世法,出世法”
(慧妙)
答:问有三端,兹分答之。念佛之法有四,曰持名,曰观想,曰观像,曰实相。前三不赘,只言实相,即本心不思恶,不思善,离一切境,离一切念时,斯名实相。在这样时,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无念者,我法名相,寂寂俱泯,有念者,自性弥陀,惺惺不昧,此种境界,可会而不可言,有非初机所能体解。出世法者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之方法也。入世法者,即证果出世后,应众之感,重来入胎度众,如世尊迭来娑婆八千次数也;及往生后,乘愿再来,如丰干寒山拾得诸师,为弥陀文殊普贤诸圣之化身也。
问:印公语有“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如何解
(周罗汉)
答:如来藏本具染净二分,如金在矿,净是真即本觉,喻纯金体;染是妄即无始无明,喻矿尘沙,矿不陶冶,而纯金不显,如来藏不修,而真性不见。性德寂而照,故能起修,修德照而寂,故能见性,是性能起修,修仍依性,性能不二,是所问之大义也。
问:“念念念佛,念念明了”,上三字念应当如何理解
(周罗汉)
答:上两念字,是说一个念头随着一个念头相续,如后浪逐前浪然,第三念字,是说起念在佛,而不缘及其他,合讲即是每起一念,只是在佛,而不他缘也。下句言念能如此,则念皆觉照不迷也。
问:“黄檗心要”(第一页,“无相而无不相,无为而无不为”是何义
(序五页)(周罗汉)
答:此形容灵觉真心之实相。此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所以是真,照所以是灵。寂是不动,不动则不变,故说无为,照是随缘,随缘则诸法生,故说无不为。寂是心体,心体乃真空,故说无相,照是心用,心用起假有,故说无不相。
问:四十二章经内一句“生中国难”,此句是指何义
或指地方名
(陈林洲)
答:中国指各洲之最繁荣国家,或一国之中最繁荣之都,因都会之所,文化必盛,而佛法易于得闻也。
问:四十二章内之“无知磨牛”是比喻吗
何意义
(陈林洲)
答:昔日五谷制成细粉,全用碾磨二器,磨是石作成者,上下两层,上有洞孔二,专备谷从此入,此层或用人推,或用牲畜牵拉,使之转动,而洞内入进之谷,即磨成粉而流出,吾国拉磨多用驴骡,印度古时,尝用牛拉,故云磨牛。
问:“不堕旁生”。是何解说
“天中天”是何解说
(何坤茂)
答:旁生即是畜生。天有五义,一“名天”如人王等尊称天子;二“生天”如二十八天,作善所生之处;三“净天”三乘诸圣;四“义天”十住以上诸菩萨,五“第一义天”诸佛。天中天者,谓五天之中最极天,即佛之尊号也。
问:无量义经中有云:“闻如来说是经时,或得暖法、顶法、世间第一法”,此三法如何解释
(方奋青)
答:此名四善根,亦名四加行,功夫到相当程度即可发现,“暖”者,乃近火之时,此以圣道喻火,人近火则暖,谓修者渐近道矣。“顶”者,喻已行至高处,但有进退两途,仍应提防退转。“世第一”者,言有漏智慧,已达极境,再进便是无漏智,有漏智属于世法,故云世第一。然在世第一前,尚有“忍法”阶段,方合为四数。
问:“非因计因,非果计果”,意义请示
(宽湛)
答:此皆迷惑众生,所起之邪见也。按凡求一种结果,必先修其因,倘不是其因,反误认之,即名“非因计因”。而所希之果,并非究竟真实,反误认之,即名“非果计果”。例如胡闹之秘密教,造作释迦退位,弥勒掌盘等妖言,彼无真法,若误信奉,即前条之邪见也。如人天小果不出六道,自非究竟,而以升天为最上,即后条之邪见也。
问:“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意思甚不明白,请老师开示。(慧治)
答:落作着落解,昧作迷昧解。
问:“皈依”有什么意义
(魏庆志)
答:皈依之字,乃是佛家收弟子之专名,他教不能混用,因着众生离不开六道轮回,好比沉在苦海中一般,忽然变成人天,像是在水中露出头来,喘一口气,此名“头 出”。不久死了,又变成畜生饿鬼地狱,像是又钻入水中淹着,此名“头没”,要想出此苦海,必须“皈”投一个不在苦海里之人,去“依”靠他,把我救出来,是名“皈依”。
问:什么叫“僧宝”
(魏庆志)
答:不论人或是物,真有万德万能,救大苦大难,方称是宝。最大苦难,莫过生死,此事惟有佛独办到,佛所以称宝。佛所度众全仗教法经典,法所以称宝。代佛讲经说法,度化众生者,是出家之比丘僧,僧所以称宝。
问:“堕落”是什么
(魏庆志)
答:此是从高处跌到低处之意,譬如一人站在高岗上忽然跌入深坑里。此是譬喻人由善转恶,或是先修行而后又退转,就如俗说“下流了”相同。
问:“佛寺”是什么
(魏庆志)
答:我国汉朝,一切官府中,有一组织名“鸿胪寺”,汉明帝派人向西方求经,遇见竺法兰迦叶摩腾二尊者,就请他二位用白马驮着经像,来住鸿胪寺翻经。遂将鸿胪寺改称白马寺,此是纪念翻经之义。后来凡供佛住僧之处,就通名曰寺。
问:法华文句四曰:“普曜日,抵突堕畜生”,此抵突何谓
(陈林曛)
答:抵突犹今言冲突也,即是起愤怒向人,或意或口之种种恶暴动作也。
问:释氏要览中曰:“辩意经有云五事作…
《佛学问答(六)名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