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六)名相▪P6

  ..续本文上一页得,是谓“正报引业”。正身所享到之一切名物,是谓“依报满业”。此生造业,此生受报,名“顺现业”。此生造业,再生受报,名“顺生业”。此生造业,于后数生受报,名“顺后业”。不善不恶离相之无漏业,名“顺不定业”。问:“唯识述记”自性亲因为等流种,异性感召为异熟种。此二种应如何解

  (胡远志)

  答:等作相似解,流作所出解,谓因种能出果故。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也。异者不同,熟者成熟,谓果成熟以后,已与其因性质不同。如善性之因得乐果,恶性之因得苦果,然乐苦只是乐苦而已,其性并无善恶可言,故曰异熟种。

  问:大乘起信论谓“二乘法执”,亦有过失。不解何谓

  (慧德)

  答:众生迷惑,方用佛法启悟,犹之病须服药。若转迷成悟,觉行圆满,安用法为

  如病已舍药,其理正同。愈不舍药,药反成病,故云法执是过。

  问:“一乘,二乘,三乘,五乘,大乘,小乘”,何解

  (王成一)

  答:乘是乘载之意,如乘车乘船皆曰乘。此处说乘,是譬喻之词。谓乘载佛法。可以达到所求目的之地。一二三是说等级的高下,一是菩萨,二是辟支佛,三是罗汉,以下三者再加天人三种凡乘,是为五乘。

  问:“声闻,辟支,缘觉,独觉,罗汉,菩萨,佛”是什么意思

  (王成一)

  答:声闻是闻佛四谛声教而证者。缘觉即是辟支,是闻十二因缘依法而证者;独觉同上,惟系不闻自悟者。罗汉为声闻之极果,乃不生不灭之义。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圣者。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至圣。

  问:“和尚,尼姑,方丈,住持,当家,监院,维那”是何定义

  (王成一)

  答:和尚系吾师之义,为出家人之尊称。尼系梵音女性之义。方丈乃寺中住持人住处之称,相传维摩居士石室,一丈见方,故借来称呼。住持乃主持事务之义。当家乃承当家务之义。监院乃监督寺务之义。皆是寺主之名。维那系汉梵合名,维系纲维,那系竭摩陀那,乃事务之义,为司寺中事务之义,如今日领众课诵之人,称为维那是。

  问:四十二章经内,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未知是何意

  是须弥山之意否

  (钟添登)

  答:毫厘乃分时最少者,须臾乃时间之最短者,与须弥山之意不同。

  问:如何谓之“缦条衣”

  (陈净愿)

  答:袈裟而无横竖界条作水田纹者是。

  问:五蕴中之“识”字,未知可否同讠志字之义解

  (叶天护)

  答:此处之识,乃指能分别之心识而言,与讠志不同其讲。

  问:断四十里流是指多少时间之流水呢

  (叶天护)

  答:只云四十里长度之流水,其时间并非所重,不论千年万岁,一时半刻,总是四十里耳。故此语不必赘指时间。

  问: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权教菩萨,有变易生死之苦,“分段生死”是生老病死否

  而权教和“变易生死”是什么意义

  (叶天护)

  答:分段生死是出胎入胎,变易只是转变递进之境界,喻如生死耳。

  问:三观(空、假、中)中观未知可能以实例说明否

  (叶天护)

  答:空谓空无自体,假谓但有缘生假相,执著体空不了缘生假相之事,或执著假相,不悟体空之理,皆是偏见。而中道实理,若明空即是色,(色相也)色即是空,此即圆融中谛一例也。

  问:三惑(见思、尘沙、无明)“尘沙”是喻甚么

  而见思不是二惑之称吗

  (叶天护)

  答:尘沙喻数多也,谓法门无量,如尘沙难数;必须尽皆通达,设有一法不知,即是惑障,故曰尘沙惑。见思是指二惑。

  问:何谓“归元”,“元”在何处

  (史潘新霞)

  答:元指本性,去尽诸惑,归还本来面目,谓之归元, 即近日所讲起信论之出缠还净,此元遍满法界,不可方所。

  问:感应,灵魂,本性,三者的区别何在

  (龙静得)

  答:一、感是感召,应是应现,合讲就是我对佛菩萨凡有所求,用一种至诚心力,感召得佛菩萨应现,满我所愿。二、灵魂是本性起了妄念变化的识藏。三、本性是光明寂静真如佛性。

  问:杨枝净水赞有八德,坛经有十恶八邪,未审八德八邪是甚么

  (陈树根)

  答:八德指水之八种功德,可参弥陀经摘注自知:八邪乃三七助道品“八正道”之反也。

  问:三藏十二分教是哪十二分

  (王凌亚)

  答:十二部者,乃指三藏经典之文体及不同事类。分析为十二部门。一、契经,谓单行之经文。二、重颂,依前经义衍出之偈语。三、讽颂,孤起之赞语,能谱入弦歌者。此三部属于文体类。四、因缘,因果之事。五、本事,佛自说前世之行业。六、本生,说诸弟子前世之行业。七、未曾有,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等事。八、譬喻,设喻解释之语。九、论议,问答辩明之言。十、自说,无启自说。十一、方广,大乘等类。十二、授记,佛对修众预记其将来之事。此九部属于事类者。

  问:“唯识宗”百法之“廿四不相应”,是些甚么

  (王凌亚)

  答:有百法明门论一书,可以研读。若只问名数,有何意趣

  既承下问,勉为录列而已。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事,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教,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问:“四生正报”、“四大依报”、“四微”、“十如”、“一微尘含五大性”,等名词请赐解释。(桂引杏)

  答:四生指胎卵湿化之正身也,依报指所寄生之处,及养生之物也。四微指六法中之“色香味触”,此为色法之元素。十如乃十种“如是”耳,谓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来究竟等,如解之不但甚繁,且上没头下没尾,说之亦不了解也。祈拣法华经方便品有注音者读之,明其因何而说,始知其然。一微尘,喻一个法界,五性各经所言不同,兹依圆觉经举列,一、凡夫性,二、二乘性,三、菩萨性,四、不定性,五、外道性等,此尽包一切众生矣。即云一微法界,而包此种之众生也。

  问:“择灭。”“非择灭”怎样解释

  (王凌亚)

  答:灭谓断灭一切障染,证得涅。须知此障染,即系烦恼。若能由智观照,一一拣择而断之,自得涅矣,是名择灭。性本清净,初不由择力所显。再者万法因缘生,烦恼亦不例外,倘烦恼缘阙不生,真性显露,此并未经拣择之力,是名非择灭。

  问:“四谛与十二因缘”是何法

  (周福玉)

  答:四谛乃苦集灭道四法,前二为世间之苦因果;后二乃出世之乐因果;为声闻所修之法。十二因缘是说人生之种种关系:一、无明,二、行,此是过去二因。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此是现在五果。八、爱,九、取,十、有,此是现在三因。十一、生,十二、老死,此是未来二果,为缘觉所修之法。如解其义,可参考有注解之心经。

  问:看经中有五眼,不知五眼是何分别

  祈恩师开示。(杨金英)

  答:一、肉眼;遇暗,遇阻,便不能见。二、天眼;远近昼夜,都能见到。三、慧眼;看破假相,识得真空。四、法眼;彻了世间出世间一切法门。五、佛眼;兼有前四种眼,能以圆融。

  问:我们人之生时至死,谓之“一劫”否

  (释常正)

  答:劫是梵语,计长时之名辞,人生死一段,不名为劫。

  问:天之混沌初开至融合时是否可称天一劫

  (释常正)

  答:劫是计算时间多少,并不依天地变化而规定。明乎此,只可说一劫之中,世界(天包在内)有何变化,不能说天之一劫。

  问:又所载之一大劫又有中劫,小劫等,此之一大劫与磐石劫,芥子劫,增减劫,阿僧劫,无量劫有何差别

  (释常正)

  答:假定人生十岁,过百年增一岁,如是递增,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再由此过一百年减一岁,如是递减,至人生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之数。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名成住坏空)为一大劫。磐石芥子等数是设喻之数,谓四十里石山,长寿人每百年用细软衣来拂一次,至磨石尽,劫尚未尽。又四十里大城,满盛芥子,长寿人每百年来取一芥子,至芥子尽,而劫未尽,阿僧本译无央数,按华严总目贯摄,亦有定数,谓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如是十十加增为一总数,如是倍倍加增,至第一百二十为大总数,又名阿僧。至无量无边等乃是无可计算之言。

  问:天之一劫中有佛出世,谓之贤劫是否

  又天之一劫中间也有无佛降世度众之劫否

  天之一劫中,是一佛来度众,或还有数佛来度,或是天之数劫中亦无佛来度众的场合也有否

  (释常正)

  答:知劫不尽,不论小中大,俱有过去现在未来,每劫为便分析起见,俱假定一名,贤劫乃现在住劫之名,以此劫中有千佛出世也。四中劫之空劫,乃二十小劫中世界坏去,空无所有,既无世界,佛故不来。余问可会参前条自解。

  问:“圆觉经”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这二十五有是哪些

  (大宽)

  答:此谓三界二十五种不同之果报,欲界四恶趣、四洲、六欲天等为十四数,色界四禅及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等,为数有七,无色界之四空天,合之则成二十五数。

  问:“见分种”与“相分种”,有人主张同种,有人主张别种。主张同种者其义为何

  主张别种者其义为何

  祈详示!(方明)

  答: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既能所云二,便可说是别。相分乃心现之境,是自体自转变。见分是心之起照,既统生于心,故又可说是同。惟主同主别之原文,未曾寓目,不知其争点何在,无法细说。区区不过就普通之理搪塞耳。

  问:“四不定中悔”,是否恶人“作善而悔”,亦含在内,与易经悔字为义有别

  (蒿石)

  答:作善而悔,固含在内,然不必举出恶人二字,因善人作善,亦有生悔之时。此范畴内之悔字,有作善悔,不作善悔,作恶悔,不作恶悔,种种不同,故曰不定。而易经名卦之悔字,亦不尽同一讲,是有相同处,亦有不相同处。

  问:何谓“三千大千世界”请示其详!(…

《佛学问答(六)名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