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六)名相▪P6

  ..續本文上一頁得,是謂“正報引業”。正身所享到之一切名物,是謂“依報滿業”。此生造業,此生受報,名“順現業”。此生造業,再生受報,名“順生業”。此生造業,于後數生受報,名“順後業”。不善不惡離相之無漏業,名“順不定業”。問:“唯識述記”自性親因爲等流種,異性感召爲異熟種。此二種應如何解

  (胡遠志)

  答:等作相似解,流作所出解,謂因種能出果故。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也。異者不同,熟者成熟,謂果成熟以後,已與其因性質不同。如善性之因得樂果,惡性之因得苦果,然樂苦只是樂苦而已,其性並無善惡可言,故曰異熟種。

  問:大乘起信論謂“二乘法執”,亦有過失。不解何謂

  (慧德)

  答:衆生迷惑,方用佛法啓悟,猶之病須服藥。若轉迷成悟,覺行圓滿,安用法爲

  如病已舍藥,其理正同。愈不舍藥,藥反成病,故雲法執是過。

  問:“一乘,二乘,叁乘,五乘,大乘,小乘”,何解

  (王成一)

  答:乘是乘載之意,如乘車乘船皆曰乘。此處說乘,是譬喻之詞。謂乘載佛法。可以達到所求目的之地。一二叁是說等級的高下,一是菩薩,二是辟支佛,叁是羅漢,以下叁者再加天人叁種凡乘,是爲五乘。

  問:“聲聞,辟支,緣覺,獨覺,羅漢,菩薩,佛”是什麼意思

  (王成一)

  答:聲聞是聞佛四谛聲教而證者。緣覺即是辟支,是聞十二因緣依法而證者;獨覺同上,惟系不聞自悟者。羅漢爲聲聞之極果,乃不生不滅之義。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聖者。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至聖。

  問:“和尚,尼姑,方丈,住持,當家,監院,維那”是何定義

  (王成一)

  答:和尚系吾師之義,爲出家人之尊稱。尼系梵音女性之義。方丈乃寺中住持人住處之稱,相傳維摩居士石室,一丈見方,故借來稱呼。住持乃主持事務之義。當家乃承當家務之義。監院乃監督寺務之義。皆是寺主之名。維那系漢梵合名,維系綱維,那系竭摩陀那,乃事務之義,爲司寺中事務之義,如今日領衆課誦之人,稱爲維那是。

  問:四十二章經內,差之毫厘,“失之須臾”,未知是何意

  是須彌山之意否

  (鍾添登)

  答:毫厘乃分時最少者,須臾乃時間之最短者,與須彌山之意不同。

  問:如何謂之“缦條衣”

  (陳淨願)

  答:袈裟而無橫豎界條作水田紋者是。

  問:五蘊中之“識”字,未知可否同讠志字之義解

  (葉天護)

  答:此處之識,乃指能分別之心識而言,與讠志不同其講。

  問:斷四十裏流是指多少時間之流水呢

  (葉天護)

  答:只雲四十裏長度之流水,其時間並非所重,不論千年萬歲,一時半刻,總是四十裏耳。故此語不必贅指時間。

  問: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權教菩薩,有變易生死之苦,“分段生死”是生老病死否

  而權教和“變易生死”是什麼意義

  (葉天護)

  答:分段生死是出胎入胎,變易只是轉變遞進之境界,喻如生死耳。

  問:叁觀(空、假、中)中觀未知可能以實例說明否

  (葉天護)

  答:空謂空無自體,假謂但有緣生假相,執著體空不了緣生假相之事,或執著假相,不悟體空之理,皆是偏見。而中道實理,若明空即是色,(色相也)色即是空,此即圓融中谛一例也。

  問:叁惑(見思、塵沙、無明)“塵沙”是喻甚麼

  而見思不是二惑之稱嗎

  (葉天護)

  答:塵沙喻數多也,謂法門無量,如塵沙難數;必須盡皆通達,設有一法不知,即是惑障,故曰塵沙惑。見思是指二惑。

  問:何謂“歸元”,“元”在何處

  (史潘新霞)

  答:元指本性,去盡諸惑,歸還本來面目,謂之歸元, 即近日所講起信論之出纏還淨,此元遍滿法界,不可方所。

  問:感應,靈魂,本性,叁者的區別何在

  (龍靜得)

  答:一、感是感召,應是應現,合講就是我對佛菩薩凡有所求,用一種至誠心力,感召得佛菩薩應現,滿我所願。二、靈魂是本性起了妄念變化的識藏。叁、本性是光明寂靜真如佛性。

  問:楊枝淨水贊有八德,壇經有十惡八邪,未審八德八邪是甚麼

  (陳樹根)

  答:八德指水之八種功德,可參彌陀經摘注自知:八邪乃叁七助道品“八正道”之反也。

  問:叁藏十二分教是哪十二分

  (王淩亞)

  答:十二部者,乃指叁藏經典之文體及不同事類。分析爲十二部門。一、契經,謂單行之經文。二、重頌,依前經義衍出之偈語。叁、諷頌,孤起之贊語,能譜入弦歌者。此叁部屬于文體類。四、因緣,因果之事。五、本事,佛自說前世之行業。六、本生,說諸弟子前世之行業。七、未曾有,記種種神力不可思議等事。八、譬喻,設喻解釋之語。九、論議,問答辯明之言。十、自說,無啓自說。十一、方廣,大乘等類。十二、授記,佛對修衆預記其將來之事。此九部屬于事類者。

  問:“唯識宗”百法之“廿四不相應”,是些甚麼

  (王淩亞)

  答:有百法明門論一書,可以研讀。若只問名數,有何意趣

  既承下問,勉爲錄列而已。一得,二命根,叁衆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事,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叁老,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教,二十叁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問:“四生正報”、“四大依報”、“四微”、“十如”、“一微塵含五大性”,等名詞請賜解釋。(桂引杏)

  答:四生指胎卵濕化之正身也,依報指所寄生之處,及養生之物也。四微指六法中之“色香味觸”,此爲色法之元素。十如乃十種“如是”耳,謂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來究竟等,如解之不但甚繁,且上沒頭下沒尾,說之亦不了解也。祈揀法華經方便品有注音者讀之,明其因何而說,始知其然。一微塵,喻一個法界,五性各經所言不同,茲依圓覺經舉列,一、凡夫性,二、二乘性,叁、菩薩性,四、不定性,五、外道性等,此盡包一切衆生矣。即雲一微法界,而包此種之衆生也。

  問:“擇滅。”“非擇滅”怎樣解釋

  (王淩亞)

  答:滅謂斷滅一切障染,證得涅。須知此障染,即系煩惱。若能由智觀照,一一揀擇而斷之,自得涅矣,是名擇滅。性本清淨,初不由擇力所顯。再者萬法因緣生,煩惱亦不例外,倘煩惱緣阙不生,真性顯露,此並未經揀擇之力,是名非擇滅。

  問:“四谛與十二因緣”是何法

  (周福玉)

  答:四谛乃苦集滅道四法,前二爲世間之苦因果;後二乃出世之樂因果;爲聲聞所修之法。十二因緣是說人生之種種關系:一、無明,二、行,此是過去二因。叁、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此是現在五果。八、愛,九、取,十、有,此是現在叁因。十一、生,十二、老死,此是未來二果,爲緣覺所修之法。如解其義,可參考有注解之心經。

  問:看經中有五眼,不知五眼是何分別

  祈恩師開示。(楊金英)

  答:一、肉眼;遇暗,遇阻,便不能見。二、天眼;遠近晝夜,都能見到。叁、慧眼;看破假相,識得真空。四、法眼;徹了世間出世間一切法門。五、佛眼;兼有前四種眼,能以圓融。

  問:我們人之生時至死,謂之“一劫”否

  (釋常正)

  答:劫是梵語,計長時之名辭,人生死一段,不名爲劫。

  問:天之混沌初開至融合時是否可稱天一劫

  (釋常正)

  答:劫是計算時間多少,並不依天地變化而規定。明乎此,只可說一劫之中,世界(天包在內)有何變化,不能說天之一劫。

  問:又所載之一大劫又有中劫,小劫等,此之一大劫與磐石劫,芥子劫,增減劫,阿僧劫,無量劫有何差別

  (釋常正)

  答:假定人生十歲,過百年增一歲,如是遞增,至八萬四千歲,爲增劫之極;再由此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遞減,至人生十歲爲減劫之極;此一增一減,爲一小劫之數。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中劫(名成住壞空)爲一大劫。磐石芥子等數是設喻之數,謂四十裏石山,長壽人每百年用細軟衣來拂一次,至磨石盡,劫尚未盡。又四十裏大城,滿盛芥子,長壽人每百年來取一芥子,至芥子盡,而劫未盡,阿僧本譯無央數,按華嚴總目貫攝,亦有定數,謂十萬爲億,十億爲兆,十兆爲京,十京爲垓,如是十十加增爲一總數,如是倍倍加增,至第一百二十爲大總數,又名阿僧。至無量無邊等乃是無可計算之言。

  問:天之一劫中有佛出世,謂之賢劫是否

  又天之一劫中間也有無佛降世度衆之劫否

  天之一劫中,是一佛來度衆,或還有數佛來度,或是天之數劫中亦無佛來度衆的場合也有否

  (釋常正)

  答:知劫不盡,不論小中大,俱有過去現在未來,每劫爲便分析起見,俱假定一名,賢劫乃現在住劫之名,以此劫中有千佛出世也。四中劫之空劫,乃二十小劫中世界壞去,空無所有,既無世界,佛故不來。余問可會參前條自解。

  問:“圓覺經”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這二十五有是哪些

  (大寬)

  答:此謂叁界二十五種不同之果報,欲界四惡趣、四洲、六欲天等爲十四數,色界四禅及大梵天、淨居天、無想天等,爲數有七,無色界之四空天,合之則成二十五數。

  問:“見分種”與“相分種”,有人主張同種,有人主張別種。主張同種者其義爲何

  主張別種者其義爲何

  祈詳示!(方明)

  答: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既能所雲二,便可說是別。相分乃心現之境,是自體自轉變。見分是心之起照,既統生于心,故又可說是同。惟主同主別之原文,未曾寓目,不知其爭點何在,無法細說。區區不過就普通之理搪塞耳。

  問:“四不定中悔”,是否惡人“作善而悔”,亦含在內,與易經悔字爲義有別

  (蒿石)

  答:作善而悔,固含在內,然不必舉出惡人二字,因善人作善,亦有生悔之時。此範疇內之悔字,有作善悔,不作善悔,作惡悔,不作惡悔,種種不同,故曰不定。而易經名卦之悔字,亦不盡同一講,是有相同處,亦有不相同處。

  問:何謂“叁千大千世界”請示其詳!(…

《佛學問答(六)名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