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六)名相▪P7

  ..續本文上一頁鄧至善)

  答:假定四大星球,八中星球,數萬小球,向上至九層天爲止,謂之一個單位世界。如是千倍,再上叁層天爲止,謂之小千世界。如是千倍,再上叁層天爲止,謂之中千世界。複如是千倍,再上九層天爲止,謂之大千世界。因有叁次千字加倍,故曰叁千大世界。

  問:“教誡經”第二段“于四供養知量知足”,是哪四供養

  (大寬)

  答: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問:“四十二章經”第一章內示“四真道行”,其略解如何

  (大寬)

  答:即是苦、集、滅、道,四聖谛也。

  問:“塵沙惑”怎樣分解

  (蕭慧心)

  答:塵沙喻量之多也,惑者迷也。若不能通達無數法門,即謂塵沙之惑。

  問:何謂“無爲法”。請慈悲開示。(蔡明谷)

  答:此問詳述甚繁,簡言即無因緣造作之真理也。

  問:金剛經所稱“一合相”,究是何事相,有無證明

  是否亦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例

  (仲志英)

  答:如一撮沙土,散漫分離,此名微塵現相,加以水灰,揉做一團,還是前之沙土,但因其聚集似一,故名一合現相。此只就問名辭如何解而答之,並不涉及義與喻也。有相皆妄,是諸相之原則語,安有例外。

  問:“不變隨緣,及隨緣不變”,乞以譬喻釋之。(蔣俊義)

  答:上名句是以“現相”爲主而言,喻如金牙,金戒指,金表等,體質仍未改變其金,而戒指牙表,皆隨緣異其相矣。下句是以“性體”爲主而言,喻如水,只是濕性液體,非有長方圓角之形,若盛以簋B16F壺樽等器,則水隨品而易其相,然濕性液體,仍如故也。

  問:請問大德何爲“變異生死”,其生死情形,與“分段生死”有何不同

  (仲志英)

  答:“分段生死”者,指入胎出胎之凡身,不斷叁界來往也。“變易生死”者,乃界外未證極果之法身,迷境遞減,悟境轉增,境界變遷,類于生死之謂。說有數種僅舉其一也。

  問:又心經內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未解其意

  (顔文曝)

  答:此言諸法真谛。于般若學無深究者,不能遽領會也。如詳解之,連篇累牍,且本刊于此,已曾問答屢屢。茲再簡述如下,前四句是說“體空相有,體相不二”,後四句是說“常住不變”也。

  問:楞嚴經講義二六五頁第一行“若是見色見已成色”此二見字作何解

  同頁第叁行講義中有“不能以見見見”此叁見字如何分別

  (胡正臨)

  答:見色見已二見字,即作看見解,何必他求曲折。至注內之以見見見句,第一見字,作“真見”解,第二見字,作“能見”解,第叁見字,作“妄見”。如曰,不能以真見,能見其妄見也。

  問:一般出家人在名字上面多冠姓“釋”,既出家無姓,又何必冠“釋”

  (花蓮一讀者)

  答:此是中國和尚的習慣,他國並不皆然。這不過表明爲釋尊之法子,似亦無有不合處。

  問:金剛經第十九分注解有記載“犀因玩月而紋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之譬喻。但這二句故事不明敬祈指示。(張枝生)

  答:犀之角,象之牙,其上皆有紋理,如樹之有年輪然。犀角之紋理,感月華浸照而生,象牙之紋理,感雷震而發,是設有感斯應之喻。

  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叫做叁界。請問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叁界中之屬何界天

  (林相路)

  答:叁界乃生死輪回之界,極樂乃寂淨涅之土,焉能謂極樂屬于何天,不聞諺語“跳出叁界外,不在輪回中”,叁界爲穢,極樂爲淨,凡聖之域,判若雲泥。

  問:依照阿彌陀經,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世界是不是和天界有何區別否

  (林相路)

  答:區別大矣,非片言可了,茲略言其大者,天有“成住壞空”,極樂“常樂我淨”,天有生死,極樂惟一超成佛耳。以天界而較極樂,等于以牛欄羊圈,而與美國白宮比賽矣。

  問:叁界之內,有幾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內是否包括六道

  (劉覺之)

  答:須反轉說一個大千,一個叁界。分說無色界及四禅色界各一個,叁至初禅之色界,及六欲界,則數有千萬。如求詳數,須從一小世界,而小千,而中千,而大千,累計之。大千之中,僅欲界有六道,色無色界,惟有天道。

  問:何爲十二部經,祈詳示明。(呂淨安)

  答:部者指種類也,乃將諸經之內容,分析爲十二類門。此十二類,又分兩種性質,(甲)經文之體裁有叁:一契經,二重頌,叁諷誦。(乙)經文之事項有九:一因緣,二本事,叁本生,四未曾有,五譬喻,六論議,七自說,八方廣,九授記。此十二名義意如何,必研經方知,空言解釋,而不以經對證,仍茫然也。

  問:所謂“二死”即指分段及變易生死但不知分段及變易何解。(廖清華)

  答:分段生死,指六道凡夫舍身變身之生死也。壽命有一定限度曰分,形體有色受想行識等差別曰段。變易生死,指界外叁乘聖者證境轉變之果地也。不同凡夫形色壽命勝劣長短,只是迷惑逐漸斷滅,本智逐漸增圓,心識前變後易而已。

  問:佛身之字何解

  但寫法不一,有寫成如形者,未知何者爲是

  (廖清華)

  答:此字梵語爲“室利蹉落刹曩”,譯華語爲“吉祥海雲”之義。其音如萬,爲功德圓滿之義。爭論者不定,區區未見梵典原形,不敢武斷也。

  問:摩醯首羅在佛衆中之地位如何

  其來曆如何

  (林正考)

  答:此爲色界之最頂一天,即大自在天,乃印度外道所奉之神。又密宗亦奉之,雲系大日如來所應現。

  問:常見佛書有“叁昧”二字,不解其義請開示之。(廖清華)

  答:叁昧乃梵語,譯華語爲“正定”之義。

  問:“業力”、“業境”請予解釋,並舉例以明之。(吳茂松)

  答:業力者,本身所造之種種善惡之事,其種子自有一種潛力,時至而起現行,不可遏止,此是業力。業境二字,少有界線之別,造業時爲因,業因熟時爲果。今言業境,自是指造作時之境界,此境即是造作善惡時之因緣,如能所、對象、作意、預備、著手、完成等等,皆其業境也。

  問: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此二種是什麼鳥名,除了極樂世界,還有什麼世界才有此鳥

  (林秀豔)

  答:極樂世界之鳥,並非真産,皆是佛力所化,爲接引各地衆生,變化各地所産。此二種鳥,乃我娑婆世界所産,雪山及天竺均有之,中國內部無也。

  問:中華難生是否有鄙視洋人的意味

  (皆大歡善)(陳燈逢)

  答:佛典有“中國難生”之言,非言中華也。其所說中國,乃廣言某一國之中土,而非邊地,邊緣地往往文化落後,難聞佛法也。佛法衆生平等,並無我人之見,更無鄙視之念。

  問:皆是阿跋致,怎樣解釋,系什麼意思

  (林秀豔)

  答:此是梵語,譯成漢文,爲不退之意。此界修行難成之故,即在無恒好退,退則無所成也。極樂世界人皆上善,環境優美,一切皆能幫助前進,並無障礙因緣,所以生到彼處,一直不退,速能成佛也。

  問:見思二惑何解

  祈淺釋之。(廖清華)

  答:叁界凡夫,不明四谛之義,發生謬見有五;曰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等,是爲見惑。所起之煩惱有五;曰貪、嗔、癡、慢、疑等,是爲思惑,其義爲何,則非數言能道之。

  問: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不知作何解釋

  (陳朝福)

  答:此名雪山偈,乃釋尊遠劫悟道所由也。寓意深遠,只可概言。前二句言世間有爲之法,無不是苦,上句謂一切造作,皆不永恒,下句謂皆是生生滅滅,難了之局。後二句言出世無爲之道,乃爲真樂,上句謂生滅之事,已經完了,下句謂叁障已除,證涅樂。

  問:用木魚作法器之緣起

  (王清漢)

  答:魚目不瞑,而心惶惶,刻木作器,以象其形,扣之發聲音,調節誦聲可驅昏沈,大有殊功。

  問:無師智,與自然智,有何分別

  又一切智,和一切種智其不同在何處

  (賴棟梁)

  答:無師自然,體一而有兩名,若析則自然乃指本有,無師乃不經人指而獨悟也。一切智者,知一切法之總相,總相即空相,乃聲緣所證者,尚有道種智,知種種之差別道法,即妙有之種種方便,乃菩薩所證者。一切種智者,包前二者而言,一切者指一切智,道者指道種智,此佛智圓明,而無不涵蓋也。

  問:印度當時九十六種外道,其中一種婆羅門教,雲何在四姓中,婆羅門種第一,刹帝利爲第二呢

  (何陳月娥)

  答:釋尊未降以前,印度宗教即婆羅門,刹帝利雖是王族,然信奉乃是婆羅門教。王族雖貴,仍是弟子,宗教代天化衆,則居師位,爲尊天重師,故以婆羅門列舉其首,此曆史之習慣,無他深義。迨佛降世,則多數婆羅門,自知其非,又皈依我佛矣。

  問:婆羅門是修什麼經典,修行方法怎樣修法。(阿陳月娥)

  答:最著者爲四吠陀,譯爲明智明分等,理頗高深,爲印度最古哲學,即婆羅門所奉經典也。

  問:菩薩級次五十二位,未了五十二位是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是否,依此諸十,是何行門,請祈慈悲示現。(黃米田)

  答:所舉之五十二名,是已。其修並非別有專此之法,總以戒定慧爲基。不分禅淨密律,進修證果,皆在次第,五十二位,即次第之名。住何宗派之法,擇一而修,皆能臻此,所謂家家有路上長安也。

  問:寺院有供養彌勒佛,不知兩邊四位尊者是何人

  (黃永霖)

  答:即是東方持國天之“多羅吒”,南方增長天之“毗琉璃”,西方廣目天之“毗留博叉”,北方多聞天之“毗沙門”四天王也。

  問:諸佛菩薩像坐式,悉爲盤坐,維觀音菩薩坐像,則一足豎一足平,與衆不同,此種坐式,是何意義

  (賴棟梁)

  答:觀音叁十二化,相相皆異,何止兩足,豎平不一,此種隨式者,多是說法相也。諸佛菩薩盤坐者,多是入定相也。考觀音亦有結趺相,諸佛菩薩,亦有隨坐及立相,並非一定。

  問:如何發大菩提心

  (張文岐)

  答:大菩提心者,爲一大事因緣,自他究竟解脫耳。論其迹相,如四宏誓願所雲:“衆生無邊誓願度…

《佛學問答(六)名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