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四)因果▪P3

  ..续本文上一页超度

  (董颐元)

  答:佛经威力极大,一切众障,均能拔除,但诵时须具诚心,方获感应耳。

  问:鲁桓公昔死于车中,诸儿路上遇鬼,彭生枉杀化豕。此一段之因缘可谓因果花报么

  (杨素月)

  答:彭生已堕三途,自是果报,诸儿被弑,尚是花报。

  问:曾闻大法师讲众生不离因果,但听学问家说因果二字太幼稚,虚妄无有,然则佛戒因果有何用处

  又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其两者所言须信何者为确

  (王阿金)

  答:因者事之由起,果者事之结局,此万古不易之理。以物体三态而论,水遇冷而结冰,冷因冰果也,水遇热而蒸气,热因气果也。儒家经典:“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前者科学之定理,后者圣人之法言,何一而非因果。今有人讥讲因果,谓“太幼稚,虚妄无有”便知此人之学问如何

  然世出世间之圣贤,所著之经典,其精粹早已昭昭在人耳目,彼学问家,有何新奇独创之学,压倒一切圣典,尚未之见

  自宜暂从圣贤经典,似不致歧途也。

  问:无论何因,杀人都要堕地狱受苦吗

  那么为国的战士呢

  (廖玉娇)

  答:此须观其动机,战士义务,上在保国卫民,抵御外侮,乃合布施度之无畏施,意善而非恶也。如关岳二公,皆是统帅,屡经战争,岂不杀人,而俎豆千秋,常显灵迹,是其例。倘心不在国与民,专以过暴嗜杀,如白起曹翰之流,自不免三途之报矣。各因果笔记中,多载其事。

  问:菩萨救人,不一定要称名而后往救,亦有虽未称名,菩萨亦必往救之,惟视其人善恶业力何如耳。且获救时环境,有须预先为之布置者,预先布置之时间,有在数日之前,或数年之前者,甚或远在数十年之前者,此是学者平时之感觉,深信不疑,未知高明以为合理否

  (仲志英)

  答:菩萨救众,谓之应;众生称名,是求感。如按电铃,交触则鸣,不按使交则不鸣。至云虽不称名,菩萨亦往救者,是此人夙有信仰,故猝然遇难,口虽不言,而心中早蕴种子,仍有感应之理。善恶业力,乃系因果关系,其理亦是感召。然感有大有小,有速有迟,又如叩钟,小叩小鸣,大叩大鸣,明乎此,称名一事,不可忽之也。预先布置之说,似不如居士所解,此理一为酬“因”一为借“缘”耳。

  问:有一位同事说,今生杀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杀了,所以今世乙才杀甲,为什么前世甲把乙杀了,是因再前世乙杀了甲,这样向前推,开始是谁杀谁

  在开杀以前,未有杀因,为什么生出杀果来呢

  向后推之,甲杀乙,乙杀甲,因果相循,怎样了结呢。(柳子奇)

  答:事有造因与酬果,造因名“新殃”,酬果名“旧业”。此二事时时各各进行,某君所言只是“酬果”,却将“造因”忽略。试问邮局每日所递之信,岂能尽是覆函

  不尚有许多开始之问函乎

  明乎此,则前一段解决矣。经云“假使千万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读此则知没了期也。然又有一首偈,“神农留下一粒谷,旧种落田新种熟,此中也有不生者,煮在锅里做稀粥”。明乎此,则后一段解决矣。

  问:关于曹翰宿因故事,他做猪何能有智慧向刘考官告诉他的前世因果一条一段说清清楚楚

  他为什么缘故没有隔阴之迷

  (吕正凉)

  答:此等事类,非出佛经,多系文人墨客,笔记所载,自难以佛理绳之。然佛菩萨欲显示因果,警醒世人,以神力加被其身,一时权现,事亦多有而理无不通。

  问:遗传性与因果报应何异

  譬喻聪明人的子孙亦是聪明人得多数,恶人的子孙还是恶人传多数,如何解释呢

  (吕正凉)

  答:两者各有各之关系,亦有相合时,亦有相违时因果复杂,事相实千差万别,不如所举之呆板。瞽瞍子而有大舜,鲧子而有大禹,是恶者,不一定生子皆恶也。蜀汉先主刘备,子而有阿斗;晋武帝司马炎,子而有惠帝;是聪明者,不一定生子尽聪明也。

  问:假使前生造恶因,今生外表虽好看,内里业障重重,此世作事,尚知向善,近年来学佛,天天求佛忏悔能使老境苦报减轻否

  (宽娥)

  答:诚如所说,自可减轻,但无神通者,虽得减轻,亦不自知。迨其受轻报时,反疑忏悔无灵,此为俗人通病。不明乎此,往往退转善心,弃舍前功,是可惜耳。

  问:语云:“要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欧美人杀的牲畜比中国利害。如芝加哥,加拿大等,然而彼处照常享乐,中国何竟遭如此惨痛恶果

  (胡正临)

  答:因果通三世,受报者未必统在当世,更不即在原地也。琉璃王灭释种之一段公案,可推而知矣。

  问:语云“人身难得”此身举心动念皆罪,我意反不如畜生尽一生中造罪较少,前世善因若于人身破费一尽而堕入恶道,反不如畜生尚能留得几许,居士以为若何

  (胡正临)

  答:贵人身者,贵其易闻佛法,能修而得解脱耳。畜生能如法修者,有几许耶

  居士以为人多造罪,不如畜生造罪较少,羡慕畜生。譬如人在社会造罪机会较多,坐监入狱,造罪之缘则少矣,为预免造罪,肯甘心而入狱乎

  再云,畜生尚能留得几许前世善因,以为作畜胜于作人,试问所留善因,其报为何

  请细参!要知大恶固是人作,大善亦是人作耳!

  问:若云人身之可贵在能闻佛法,则野蛮区乃无佛缘,傻子五官不全者,及聪明而不信佛之人不能修学佛法,此等人明明是前来糟蹋前世善因,为何佛陀一再在地藏本愿经中,示人赞叹地藏菩萨或修善因可得人天之报

  (胡正临)

  答:边地及盲聋喑哑,世智辩聪,皆为闻佛之障碍。后二者列为八难之内,诚如所云,空来一次,甚可惜也。此亦恶因缘所结,惟望大心菩萨,不辞艰困,悯而度之。

  问:再若说人身可贵处除能修学佛法外,在能于食衣住适意,可是饥寒交迫之穷人世上不知凡几,彼等之生活不如富人犬马远甚,若云此类人士前世有恶因,需今世偿还,为何不降地狱饿鬼,或穷人家的犬马等亦可,偏说人属三善道之一,可是又必须受苦,此实不解

  (胡正临)

  答:经文常有,重罪众生,地狱一期报尽,以其余善转人道中,尚有余恶,诸根不具,贫穷诸衰。虽云残疾贫苦,已较地狱诸刑无间者,安闲万倍矣。云善道者,以总相而言也。再报分正依二种,正者指某趣之身,依者指所得享受。此间有正报善,而依报薄者;有正报恶而依报厚者;有善而厚恶而薄者。因千差,果万别,各有至理。如以专为享受,甘作畜生,是犹贫人,羡求衣食,愿入监狱作囚相似,乃是一人一种思想,一人一种看法耳。

  问:众生的死亡,是否按一定的因缘果报(如寿天、天灾、人祸等);若然,则何来枉死、冤仇等事,因彼应得如是结果,怨得谁来

  (胡正临)

  答:因缘果,须论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千差万别,极其复杂,果能如是推究,则无所谓冤枉也。然佛法讲实相,尚解脱。讲实相,知众生一念无明,而招因果是可悯处;尚解脱,不求往还报复,而从此罢手。倘遇一不肯罢手之人,即是突遭憎会,故可皆称冤枉也。世间法不见其因,但悯其果,大称冤枉,与从此罢手之义,亦有所助。是称之与世有益,非之与世有害也。

  问:六道轮回中“人”身可谓已难得矣

  然生于物质昌明之欧美人,与高山或森林中之土人,其间之享受(生活)已隔天渊,此种现象以佛家观念视之作何分别

  又生于科学不甚昌明的地方如亚洲,中东,非洲等难道这些人前世的善都未达圆满程度吗

  (胡正临)

  答:得某种身,谓之“正报”,得某身后,一切享受,谓之“依报”,正报与依报,均各不同。身有智愚美丑全残夭寿等别,是“正报”亦非一致。享受有富贵贫贱吉凶顺逆等别,又何足以异之

  其余各道所得之身,及其享受,亦为多端。此纯属于因果,缘作善作恶,往往俱不单纯,有善多恶少之互变,始善终恶之互变,情业复杂,故正依两报,亦千差万别耳。

  问:无明之由来,及“无明”与“后有”之关系何如

  (傅愚之)

  答: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由此而变为神识,从此入胎出胎,不离六道,常具后有。回溯进求,是皆以无明为因,此其关系也。

  问:今年小儿投考大学,发榜前夜,有人呼小儿之名告曰,考取了第××名,榜发后相差一名,此为何因

  (金天铎)

  答:学籍学历,关系身份,亦犹前代科名,皆从因果中来。令器当属夙根深厚,故感召前知,使其知物质之外,尚有事在。宜少留意心性之学,俾得显现固有之德能也。

  问:人生为何得健康体,得病体

  为何得富贵,得贫贱

  (慧亮)

  答:前有戒杀功德者,得健康报;有杀生恶业者,得多病报。前有布施功德者,今获得富贵报;有贪盗恶业者,获得贫贱报。

  问:一切众生到老死后是否还有十二因果论

  (智引)

  答:此名十二因缘,亦名十二连环,谓其因澈果,果赅因,循环不断也。起首是“无明”,结尾是“老死忧苦悲恼”,忧苦悲恼乃是无明。众生身死,而识仍有念,如之何脱出此连环圈套!

  问:敝人经营点心生意,每有苍蝇跌入汤中,于心不忍,欲加以盖,又需常开(煮沸)请指示有何办法防止及对于死蝇有何方法替它超生,又将来与敝人有何因果关系

  (王家声)

  答:制点心之作坊,须安铁丝门!于未工作之前,先扫除干净,用拂子驱蝇尽去,将铁丝门关严然后升火。一者可全物命,二者亦讲卫生。倘偶有蝇误入而死,与之念佛回向,大有功德。既尽心矣,将来关系,亦不恶也。

  问:依因果报应之理,凡命债钱债、情债,虽多生必偿,然试以命债为例,甲在过去生中,曾杀害乙,转生后甲应被乙所杀以偿夙债,但转生之乙,忽于寻仇索债之前,遇善知识点化,放弃恶念,如此则转生之甲,所欠夙生之命债,可即从此不还否

  即可因乙之消怨而其业亦消否

  此其一。冤冤相报,本无了期,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隔生报怨究为因果之应有

  抑索债之一方,仍属造孽

  此其二。(宾汉)

  答:乙放弃夙怨,甲对乙之欠负,即行消灭。然甲之业因,依然存在,不过与乙断绝关系,不以乙缘引起…

《佛学问答(四)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