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四)因果▪P3

  ..續本文上一頁超度

  (董頤元)

  答:佛經威力極大,一切衆障,均能拔除,但誦時須具誠心,方獲感應耳。

  問:魯桓公昔死于車中,諸兒路上遇鬼,彭生枉殺化豕。此一段之因緣可謂因果花報麼

  (楊素月)

  答:彭生已墮叁途,自是果報,諸兒被弑,尚是花報。

  問:曾聞大法師講衆生不離因果,但聽學問家說因果二字太幼稚,虛妄無有,然則佛戒因果有何用處

  又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其兩者所言須信何者爲確

  (王阿金)

  答:因者事之由起,果者事之結局,此萬古不易之理。以物體叁態而論,水遇冷而結冰,冷因冰果也,水遇熱而蒸氣,熱因氣果也。儒家經典:“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前者科學之定理,後者聖人之法言,何一而非因果。今有人譏講因果,謂“太幼稚,虛妄無有”便知此人之學問如何

  然世出世間之聖賢,所著之經典,其精粹早已昭昭在人耳目,彼學問家,有何新奇獨創之學,壓倒一切聖典,尚未之見

  自宜暫從聖賢經典,似不致歧途也。

  問:無論何因,殺人都要墮地獄受苦嗎

  那麼爲國的戰士呢

  (廖玉嬌)

  答:此須觀其動機,戰士義務,上在保國衛民,抵禦外侮,乃合布施度之無畏施,意善而非惡也。如關嶽二公,皆是統帥,屢經戰爭,豈不殺人,而俎豆千秋,常顯靈迹,是其例。倘心不在國與民,專以過暴嗜殺,如白起曹翰之流,自不免叁途之報矣。各因果筆記中,多載其事。

  問:菩薩救人,不一定要稱名而後往救,亦有雖未稱名,菩薩亦必往救之,惟視其人善惡業力何如耳。且獲救時環境,有須預先爲之布置者,預先布置之時間,有在數日之前,或數年之前者,甚或遠在數十年之前者,此是學者平時之感覺,深信不疑,未知高明以爲合理否

  (仲志英)

  答:菩薩救衆,謂之應;衆生稱名,是求感。如按電鈴,交觸則鳴,不按使交則不鳴。至雲雖不稱名,菩薩亦往救者,是此人夙有信仰,故猝然遇難,口雖不言,而心中早蘊種子,仍有感應之理。善惡業力,乃系因果關系,其理亦是感召。然感有大有小,有速有遲,又如叩鍾,小叩小鳴,大叩大鳴,明乎此,稱名一事,不可忽之也。預先布置之說,似不如居士所解,此理一爲酬“因”一爲借“緣”耳。

  問:有一位同事說,今生殺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殺了,所以今世乙才殺甲,爲什麼前世甲把乙殺了,是因再前世乙殺了甲,這樣向前推,開始是誰殺誰

  在開殺以前,未有殺因,爲什麼生出殺果來呢

  向後推之,甲殺乙,乙殺甲,因果相循,怎樣了結呢。(柳子奇)

  答:事有造因與酬果,造因名“新殃”,酬果名“舊業”。此二事時時各各進行,某君所言只是“酬果”,卻將“造因”忽略。試問郵局每日所遞之信,豈能盡是覆函

  不尚有許多開始之問函乎

  明乎此,則前一段解決矣。經雲“假使千萬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讀此則知沒了期也。然又有一首偈,“神農留下一粒谷,舊種落田新種熟,此中也有不生者,煮在鍋裏做稀粥”。明乎此,則後一段解決矣。

  問:關于曹翰宿因故事,他做豬何能有智慧向劉考官告訴他的前世因果一條一段說清清楚楚

  他爲什麼緣故沒有隔陰之迷

  (呂正涼)

  答:此等事類,非出佛經,多系文人墨客,筆記所載,自難以佛理繩之。然佛菩薩欲顯示因果,警醒世人,以神力加被其身,一時權現,事亦多有而理無不通。

  問:遺傳性與因果報應何異

  譬喻聰明人的子孫亦是聰明人得多數,惡人的子孫還是惡人傳多數,如何解釋呢

  (呂正涼)

  答:兩者各有各之關系,亦有相合時,亦有相違時因果複雜,事相實千差萬別,不如所舉之呆板。瞽瞍子而有大舜,鲧子而有大禹,是惡者,不一定生子皆惡也。蜀漢先主劉備,子而有阿鬥;晉武帝司馬炎,子而有惠帝;是聰明者,不一定生子盡聰明也。

  問:假使前生造惡因,今生外表雖好看,內裏業障重重,此世作事,尚知向善,近年來學佛,天天求佛忏悔能使老境苦報減輕否

  (寬娥)

  答:誠如所說,自可減輕,但無神通者,雖得減輕,亦不自知。迨其受輕報時,反疑忏悔無靈,此爲俗人通病。不明乎此,往往退轉善心,棄舍前功,是可惜耳。

  問:語雲:“要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屠門夜半聲”歐美人殺的牲畜比中國利害。如芝加哥,加拿大等,然而彼處照常享樂,中國何竟遭如此慘痛惡果

  (胡正臨)

  答:因果通叁世,受報者未必統在當世,更不即在原地也。琉璃王滅釋種之一段公案,可推而知矣。

  問:語雲“人身難得”此身舉心動念皆罪,我意反不如畜生盡一生中造罪較少,前世善因若于人身破費一盡而墮入惡道,反不如畜生尚能留得幾許,居士以爲若何

  (胡正臨)

  答:貴人身者,貴其易聞佛法,能修而得解脫耳。畜生能如法修者,有幾許耶

  居士以爲人多造罪,不如畜生造罪較少,羨慕畜生。譬如人在社會造罪機會較多,坐監入獄,造罪之緣則少矣,爲預免造罪,肯甘心而入獄乎

  再雲,畜生尚能留得幾許前世善因,以爲作畜勝于作人,試問所留善因,其報爲何

  請細參!要知大惡固是人作,大善亦是人作耳!

  問:若雲人身之可貴在能聞佛法,則野蠻區乃無佛緣,傻子五官不全者,及聰明而不信佛之人不能修學佛法,此等人明明是前來糟蹋前世善因,爲何佛陀一再在地藏本願經中,示人贊歎地藏菩薩或修善因可得人天之報

  (胡正臨)

  答:邊地及盲聾喑啞,世智辯聰,皆爲聞佛之障礙。後二者列爲八難之內,誠如所雲,空來一次,甚可惜也。此亦惡因緣所結,惟望大心菩薩,不辭艱困,憫而度之。

  問:再若說人身可貴處除能修學佛法外,在能于食衣住適意,可是饑寒交迫之窮人世上不知凡幾,彼等之生活不如富人犬馬遠甚,若雲此類人士前世有惡因,需今世償還,爲何不降地獄餓鬼,或窮人家的犬馬等亦可,偏說人屬叁善道之一,可是又必須受苦,此實不解

  (胡正臨)

  答:經文常有,重罪衆生,地獄一期報盡,以其余善轉人道中,尚有余惡,諸根不具,貧窮諸衰。雖雲殘疾貧苦,已較地獄諸刑無間者,安閑萬倍矣。雲善道者,以總相而言也。再報分正依二種,正者指某趣之身,依者指所得享受。此間有正報善,而依報薄者;有正報惡而依報厚者;有善而厚惡而薄者。因千差,果萬別,各有至理。如以專爲享受,甘作畜生,是猶貧人,羨求衣食,願入監獄作囚相似,乃是一人一種思想,一人一種看法耳。

  問:衆生的死亡,是否按一定的因緣果報(如壽天、天災、人禍等);若然,則何來枉死、冤仇等事,因彼應得如是結果,怨得誰來

  (胡正臨)

  答:因緣果,須論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千差萬別,極其複雜,果能如是推究,則無所謂冤枉也。然佛法講實相,尚解脫。講實相,知衆生一念無明,而招因果是可憫處;尚解脫,不求往還報複,而從此罷手。倘遇一不肯罷手之人,即是突遭憎會,故可皆稱冤枉也。世間法不見其因,但憫其果,大稱冤枉,與從此罷手之義,亦有所助。是稱之與世有益,非之與世有害也。

  問:六道輪回中“人”身可謂已難得矣

  然生于物質昌明之歐美人,與高山或森林中之土人,其間之享受(生活)已隔天淵,此種現象以佛家觀念視之作何分別

  又生于科學不甚昌明的地方如亞洲,中東,非洲等難道這些人前世的善都未達圓滿程度嗎

  (胡正臨)

  答:得某種身,謂之“正報”,得某身後,一切享受,謂之“依報”,正報與依報,均各不同。身有智愚美醜全殘夭壽等別,是“正報”亦非一致。享受有富貴貧賤吉凶順逆等別,又何足以異之

  其余各道所得之身,及其享受,亦爲多端。此純屬于因果,緣作善作惡,往往俱不單純,有善多惡少之互變,始善終惡之互變,情業複雜,故正依兩報,亦千差萬別耳。

  問:無明之由來,及“無明”與“後有”之關系何如

  (傅愚之)

  答: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由此而變爲神識,從此入胎出胎,不離六道,常具後有。回溯進求,是皆以無明爲因,此其關系也。

  問:今年小兒投考大學,發榜前夜,有人呼小兒之名告曰,考取了第××名,榜發後相差一名,此爲何因

  (金天铎)

  答:學籍學曆,關系身份,亦猶前代科名,皆從因果中來。令器當屬夙根深厚,故感召前知,使其知物質之外,尚有事在。宜少留意心性之學,俾得顯現固有之德能也。

  問:人生爲何得健康體,得病體

  爲何得富貴,得貧賤

  (慧亮)

  答:前有戒殺功德者,得健康報;有殺生惡業者,得多病報。前有布施功德者,今獲得富貴報;有貪盜惡業者,獲得貧賤報。

  問:一切衆生到老死後是否還有十二因果論

  (智引)

  答:此名十二因緣,亦名十二連環,謂其因澈果,果赅因,循環不斷也。起首是“無明”,結尾是“老死憂苦悲惱”,憂苦悲惱乃是無明。衆生身死,而識仍有念,如之何脫出此連環圈套!

  問:敝人經營點心生意,每有蒼蠅跌入湯中,于心不忍,欲加以蓋,又需常開(煮沸)請指示有何辦法防止及對于死蠅有何方法替它超生,又將來與敝人有何因果關系

  (王家聲)

  答:製點心之作坊,須安鐵絲門!于未工作之前,先掃除幹淨,用拂子驅蠅盡去,將鐵絲門關嚴然後升火。一者可全物命,二者亦講衛生。倘偶有蠅誤入而死,與之念佛回向,大有功德。既盡心矣,將來關系,亦不惡也。

  問:依因果報應之理,凡命債錢債、情債,雖多生必償,然試以命債爲例,甲在過去生中,曾殺害乙,轉生後甲應被乙所殺以償夙債,但轉生之乙,忽于尋仇索債之前,遇善知識點化,放棄惡念,如此則轉生之甲,所欠夙生之命債,可即從此不還否

  即可因乙之消怨而其業亦消否

  此其一。冤冤相報,本無了期,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隔生報怨究爲因果之應有

  抑索債之一方,仍屬造孽

  此其二。(賓漢)

  答:乙放棄夙怨,甲對乙之欠負,即行消滅。然甲之業因,依然存在,不過與乙斷絕關系,不以乙緣引起…

《佛學問答(四)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