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格言▪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世人耽着处,不舍昼夜。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耽赏玩也。“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耽 也。“野客吟残半夜灯。”耽诗赋也。“长夏惟消一局棋;”——耽博奕也。古有明训曰:“是日已过,命已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今出家儿,耽 者固少,而前后三事或未免焉。将好光阴蓦然空过,岂不大可惜哉。[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今译]世人如果有了嗜好,便不分白天黑夜,把时间功夫都用在上面。古诗中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便是贪恋游玩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便是贪酒的。“野客吟残半夜灯。”这是沉缅于诗赋的。“长夏惟消一局棋。”这是沉迷于游戏的。古人有明训教导我们说:“这一天又过去了,寿命也跟着减少了一天。应当勤奋地修行,好像要救灭烧到头上的大火一样。”现在的出家人贪酒的固然不多,但对其它的三件事沉迷的却未必能免。把宝贵的时光白白浪费掉,实在太可惜了!

  ▲远公曰:“夫天地之间,诚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见有能生者。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与徒。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禅林宝训》

  [今译]法远圆 禅师说:“天地之间,确实有很容易生长的东西,但假如暴晒一天,冷冻十天,也没见有能长得起来的。无上妙道,明明白白就在你自己心眼之间,所以是不难见到的,关键在于志向坚定,修行勇猛,自然很容易成就。如果有人对佛法一天相信而十天怀疑,早晨勤劳而晚上畏难,不修习,哪里只是眼前难以成就,只怕他终生都与佛法背道而驰。

  ▲真净谓舒王曰:“日用是处力行之,非则固止之,不应以难易移其志。尚以今日之难,掉头弗顾,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禅林宝训》

  [今译]真净克文禅师对王安石(被封为舒王)说:“在平时,对的一定要努力地做,不对的一定要坚决地制止,不应该因为困难就轻易改变自己的志向。如果因为现在做起来难而不管它,又怎么知道将来的事情做起来不比现在更难呢?”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今译]比如人善长医方药理,自己的疾病却不能治疗,于佛法不能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空数别人的珍宝,自己却没有半分钱,于佛法不能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佛遗教经》

  [今译]如果勤奋精进地去做,那么事情没有难办的。因此你们应当勤奋努力。譬如小水滴常流不断,也能穿透石头,如果修行人的心里常常懈怠,譬如钻木取火,木头还没钻热就停下来,虽想得到火,也是不可能的。

  ▲湛堂曰:“学者求友,须是可为师者,时中长怀尊敬,作事取法,期有所益。或智识差胜于我,亦可相从,警所未逮。万一与我相似,则不如无也。”《禅林宝训》

  [今译]文准(湛堂)禅师说:“学道的人交朋友,一定要交可以作自己老师的人,每天心里怀着尊敬的心情,做事都以他为榜样,希望对自己有益处。或者有的智力见识略略比我强,也可以相交,提醒我不及之处。万一和我差不多,那还不如不交这样的朋友。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四十二章经》

  [今译]僧人问佛:什么样的人有大势力?什么样的人最聪明?佛说:能够忍辱的人有大势力,因为他不怀恶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够忍辱的人没有恶念,一定被人尊敬。心中尘垢灭尽,清净没有瑕疵污秽,这样的人最聪明。从没有天地时开始,直到现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没有未见过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没听说过的。得到了无所不知的认识(一切智),这样的可称得上是聪明的了。▲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空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见道的人,就像手持火炬进入暗室之中,黑暗就消失了,而光明独存。学道明见真谛,愚痴烦恼就消灭了,而智慧常存。▲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八大人觉经》

  [今译]第五,要觉悟到,由于迷惑无知,才使自己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而觉悟了的菩萨则常常认识到,只有博学多闻,才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智慧,使自己获得宣讲佛法圆通流畅,无所滞碍的才能,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都能够得到远离生死,彻底解脱的大快乐。

  ▲既有众生,故有诸佛。既有诸佛,便有教门。既有诸佛教门,则有菩萨之论。诸佛为众生失道,是故说经;菩萨为众生迷经,是故造论。[隋]吉藏法师《三论玄义》

  [今译] 既然有众生,故而有诸佛。既有诸佛,就有佛的教法。既有佛的教法,就有菩萨造的对经解说的论。诸佛因为众生迷失正道,所以说经;菩萨因为众生迷惑佛经,不能如实了解,所以造论。

  ▲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

  [今译]譬如有人非常干渴,想喝水,到一个高地上挖坑求水,看到干土,就知道离水源还很远。象这样不停地挖下去,就会见到湿土,渐渐地又见到湿泥。他以坚定的信心挖下去,就会知道已经离水不远了。菩萨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听闻了解和修行《法华经》的教法,这人离无上正等正觉(成佛)还远得很。如果能够听闻、了解、思惟、修习《法华经》的教法,他就离成佛不远了。

  ▲先德云:譬如敝人执烛,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废言意也。藉口者遂谓师不必择贤,但资其学识言论足矣。彼自不德,我何与焉?遂依之不违。宁知芝兰鲍鱼,渐染成性乎?《论语》曰:“不以人废言。”又曰:“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胡不合而观之?[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今译]从前的大德说:譬如有一个德行浅薄的人手执灯烛为人照明,我们并不能因为他德行浅薄而不接受他的灯光。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因为这个人不好,连他说得对的话也不听的意思。把孔子的这句话作借口的人,于是就说拜师不一定要选择那些贤德的人,只要取法他的学识和言论就足够了。老师自己没有道德,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于是根据这种说法去择师。他们却不明白“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道理,老师的品行能渐渐影响学生的性情。《论语》说:“不以人废言”又说:“对有道德的人要亲近他,并且效法他的言和行。”为什么不把这二句话合起来看呢?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

  [今译]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处在宝贵、快乐、安隐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天堂,也觉得不满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富有也是贫穷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清]藕益大师《寒笳集》

  [今译]作福不如珍惜福份,悔过不如少犯过错。

  ▲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之忧也,而犹不知其忧之特甚也,而犹不知其反慕乎群臣百姓之为乐也。呜呼!悉妄也。惟智人能两无忧乐,而住于无忧乐者亦妄也。非大悟大彻,无自由分。[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今译]贫穷的人忧虑没有钱财,羡慕富人的享乐,却不知道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地位低下的人忧虑没有官职,羡慕当官的人享乐,却不知道当官的人有当官人的烦恼。贫穷的人,低贱的人,有钱的人,当官的人,都忧虑他们没有的东西,羡慕称王于天下的人,享受尽了世间的快乐。却不知道做帝王的有做帝王的烦恼,更不知道他们的烦恼比普通人更厉害,也不知道做帝王的反而羡慕群臣百姓的快乐呢!唉!谁明白这种苦乐境界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呢?只有智者才能既无忧又无乐。如果执著于无忧无乐,则又是一种错误。所以说,不是大彻大悟的人,哪有自由自在的份!

  ▲师风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清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五灯会元》

  [今译]凡是劳动,怀海禅师总抢先去做,主管的人不忍心,私下将他的工具藏起来,请他休息。怀海禅师说:“我没有什么功德,怎能让别人替我劳动?”于是他到处找工具没找到,也就不去吃饭。所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话传遍全国。

  ▲在家菩萨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

《佛教格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